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马金莲:熟悉人的陌生之面 ——《老蔫别传》创作谈
来源:《长城》 | 马金莲  2021年11月16日00:48
关键词:马金莲

挺喜欢"千人千面"这个成语,因为一般情况下我们总免不了从平面角度去看人待物,而到了小说这里肯定是不行的,小说所展现的人不应该这样,相反,需得是一人多面,这样才能写出全面、圆润、复杂、真实的人,因为人是活生生的,而活生生的人在现实生活当中往往是驳杂、多面的。看《红楼梦》,贾宝玉既对林黛玉痴情不渝一心一意,又对薛宝钗禁不住偷偷爱慕,和花袭人等丫鬟过早发生男女之事,对每一个遇到的女儿怜惜疼爱,又和秦钟不清不楚,还和优伶蒋玉涵互相交好,贾宝玉是复杂多面的;林黛玉清高孤傲,才华横溢,美貌聪慧,但是又过分小性儿,而且她最让人觉得不能接受的一次表现,就是嘲笑贫苦村妇刘姥姥,说她是母蝗虫,可见林黛玉不是完人,也有缺点;薛宝钗处处有心机,成熟太过,但她也有真心帮助林黛玉的时候,比如黛玉无意中漏嘴说出《西厢记》中诗句,宝钗没有当众戳破,而在事后背过人偷偷提点于她,和黛玉交心后她送燕窝给黛玉,不能说这里头全是心机,也有真意。人就是这样复杂,《红楼梦》写了几百口人,上起贾母、贾政、王熙凤等高高在上者,下至焦大、兴儿等仆人,甚至连坠儿、五儿、四儿、傻大姐等最卑微弱小的个体,也写得生动饱满,经得起推敲和回味。

近来反复读《红楼梦》成为我的一大乐趣,做家务的时候会听,声音演播的《红楼梦》是另一番风味。相比之下,深感自己小说中的欠缺和不足。如何弥补,哪怕是稍微地争取一小点进步,成为我渴望做的事。《老蔫外传》成为一个尝试。我曾在镇政府工作过几年,这段历程挺有意思,虽然身在其中的时候日子挺枯燥,如今回头去看,也是一种人生经历,期间弄清了中国最基层行政建制及运行方式,更认识了一些基层干部。其中印象最深的,是那些个性特别突出之人,这样的人在基层挺多,随便拎出来一个都是可以进入小说的好素材。但仔细回味推敲那些性格平和、长相普通、习惯沉默,镶嵌在生活缝隙里的普通个体,他们身上也有值得挖掘的好东西,他们也许更符合生活的真相。我曾在一个中篇《我的母亲喜进花》里头写了一对乡镇干部,现在又把主人公的身份放到乡镇干部这一群体身上,如何构筑大的框架,又如何填充细的肌肉血脉?我不想原地踏步,内心渴望一点突破,至少与之前写过的乡镇人物不要雷同。老蔫其实是好几个人的糅合,张三的骨、李四的肉、王麻子的皮、刘大海的音容,还有赵小河的笑貌……写小说何尝不像匠人盖房子,南山木,北山砖,东山瓦,西山泥,精心架构到一起就是一座全新的建筑。老蔫慢慢从众多乡镇干部群像中浮出水面,他面目清晰,又模糊,他性格有特征,又没有特征,他给你固有的印象,等时间成为过去,你才恍然你对他一点都不了解。老蔫便以一个常见中老年肥胖男人的模样被文字所承载。基层干部这一群体,中老年这一特定的年龄时段,贴近了去写,有厌倦,有消沉,有质疑,也有肯定,有喜爱,更有怜惜。生而为人,各有艰难,当站在老蔫的角度打量老蔫的生活,我给了这个角色尽可能多的包容和同情,当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要在一个短篇幅里解决掉所有问题自然是很不现实的,所以这次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写了个既简单又复杂,既一面又多面的人。老蔫是一次尝试,也希望实现了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