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心性神游 ——丁捷“鱼”画中的生命世界
来源:文艺报 | 吴彦颐  2021年11月19日15:21
关键词:丁捷

西望瑶池 丁 捷 作

护鱼九歌图(管峻题书) 丁 捷 作

鱼作为人为符号,在中国出现得较早。从新石器时期的彩陶鱼纹饰,到《诗经》里多类型的鱼生命意象,还有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子非鱼”“鱼为鲲”,完成了以客体再现鱼,到把主观加载于鱼的表达升华。文化意义上的鱼不再是单纯的美学符号,而是承载了人类乃至万物生命特征与情感诉求的哲学体。

最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鱼绘画集《丁捷心画》,值得注意的是,画集的作者不是专业画家,而是有“灵魂作家”之称的丁捷。他以文载心、以墨任性,其用写意的方式试图寻找鱼图像的画面结构,在笔墨中细细参致所寄托的情趣,充满人生的解悟感。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的一名作家,在绘画技法上他并没有受过学院训练。但是,这正成了他的“优势”,他触类旁通,用心而不是用手去摸索,在跨界创作上渐成气象。纵观他的鱼画,形态各异,在一个画面里有数十尾,却没有一尾相同,常常出现一物多形的特点。孤独时的逡巡、清静时的陶醉、热闹时的跳跃,传达出灵魂深层的律动。丁捷的画笔墨线条非常洗练,虽无一笔背景,却有意到笔不到的效果。可见,其绘画较少运用教材技法,而是有自己的技法个性。在我看来,他的绘画工具是“心性”,笔随心动,情自心出,是性情的自由流淌,表达出生命的激荡。

丁捷画鱼从不拘囿于形式的技术分析,而是以迷离的笔墨取代外在的形象,在有形与无形之间遵循一种生命逻辑。《风流天下闻》左上角是一条大鱼,瞳目睁睁,嘴巴微闭,神态严肃,以简笔勾勒,背部施以浓墨渲染。周围是一群小鱼环绕,颇有动感。笔法率意洒脱,形象简赅生动,虽无点墨画水,却有空灵广阔的意境。画面左侧有“群归为哪般,风流天下闻”十个字,给观者无尽的思考。丁捷把“风流天下闻”的典故,用群鱼对首鱼的簇拥来演绎,浩大的场面、热烈的感情、浓烈的气氛,传达出对东方艺术母题强大的缘求和追慕。再看《西望瑶池》,构图简洁,四条鱼向西而游,在静止的画面中增加了动态语言。画面左侧是空阔的,丁捷善于利用大片空白突出主体,让生命的清流自在流淌,给观者留下联想与想象的空间。上角的题款使整个画面具有形式美感。传说昆仑山上有瑶池,是西王母的降生地,后以瑶池为仙境,是仙灵的世界。瑶池对于丁捷来说,有一种西域情结。他曾在伊犁工作过三年,其情感已经融入西域,潜伏在记忆中。透过四条鱼的外在形式,去揣摩其心灵隐微,那些曾经感动过他的人和事,那缥缈的天池之思、赛里木湖之恋,那天山昆仑的峰峦起伏,那伊犁河喀什河的蜿蜒散漫,那塔克拉玛干沙漠戈壁的壮大严酷,在西域苍茫中的种种生命体验。瑶池,是在西望的过程中,寻得的一分温情与感动。

丁捷也是一位诗人,为鱼写了不少诗,其中的《护鱼九歌图》等配有《护鱼诗画》,赋予鱼以新的结构形态。在诗中,他以歌颂鱼的美丽、健康、善良、乐观、自由、平等、牺牲、和平、繁荣为前提,劝诫钓者放下屠竿去反思,以体现合乎人本性的生存方式。他认为,“画鱼的目的是护鱼,试图以鱼的形态之美和品行之善,来唤醒人类对施恩于己者的感恩之心。鱼只是我思想感情的载体,我希望人们在艺术中,滋养出一点对无辜生命的敬畏,体恤。”在伦理原则的规约下,通过艺术作品的呈现,让人感悟真理。这既表现出丁捷对现实和当下的关怀,又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将物从对象中拯救出来,显示出超越文本叙事的伦理禁忌,蕴含着艺术独到的伦理价值和道德力量。

丁捷在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豪宕一世的情怀,也呈现在绘画中,我们看到画面传达出的自我生命被确认的强大欣喜。他说:“惊涛骇浪也好,轻风淡云也好,一切在你的思想意识里,在你的心空神海里。自由者上天入地无所不在、无拘无束的境界,唯有心,唯有禅心。所以,我观鱼、画鱼,是从中悟心道,追禅心。”他画鱼,不追求写真性,而是用线条和少许墨色,把鱼的精神形态概括甚至抽象出来,形成个体的简洁率略;另一部分作品有许多个体组合,又营造出整体画面的社会化的错综喧嚣。他的鱼画作品看似无显性主题,但皆有无限意味。他画鱼,其实就是在感受与世界相与优游的生命悦适。他所绘一些表象孤独无依的鱼,却昭示生命的最大自由;他绘群鱼,从来不是摄像机所呈现出的那种整体单纯,而是有错综复杂的结构,是社会关系构成的写照。世界如此喧嚣,人的生命关怀,人的精神期许,就是回到生命之水中。透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价值反思并延展庄子的思考,在与鱼的优游中,做心灵的对话。

画笔于作家丁捷而言是另一支文学之笔。说到底,都是遵心随性的表达和创造。这也可看出“文心美在天真,水墨妙在随性”的真谛。鱼则是丁捷性灵的标记,荡去一切遮蔽,只图个体生命的切己体验。在心灵的广阔无垠中,在性灵的烟波浩渺里,吟唱出一首首快乐的鱼之歌。有了这样的体验,再去看他的画,可以寻得一些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