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完稿时隔20年后首次出版精装版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1年11月22日16:46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柏杨著,东方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完稿至今已时隔20年,日前,东方出版社推出《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全十册)精装典藏版,以纪念柏杨先生诞辰101周年。

司马光主持编纂《资治通鉴》采用编年体,以时间为主轴,按照年、月、日为序记录历史,能清楚反映出每一桩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时代背景,史实时间概念明确。但这种记录方式也存在着局限性,由于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往往时间跨度大,导致部分记载内容割裂,难以把握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的完整面貌,。柏杨在《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中,采用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用连续的、故事的形式,用白话文重述了《资治通鉴》所涵括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一部具体呈现中国古代政治运行规律的历史巨著。浏览《资治通鉴》可以系统了解从战国时期到五代时期共一千三百多年的中国历史。司马光以编年体收集了大量他认为最重要的政治新闻、军事新闻、经济新闻,以及各种社会新闻。然而,大规模的战争或政治事件往往持续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果读者想从《资治通鉴》中了解某一事件的全貌,往往头绪纷繁,有一定困难。这个难题直到一百年后才被袁枢首创的“纪事本末体”解决:他把《资治通鉴》中有关联的事件都挑出来,依照时间顺序,重新组合,耗时两年以上,才初步完成,将之定名为“通鉴纪事本末”。通俗一点理解,也就是“资治通鉴历史故事”。

虽然《通鉴纪事本末》并不能代替《资治通鉴》,但是袁枢版《通鉴纪事本末》问世以来,其受欢迎程度不亚于《资治通鉴》本身。这种以事件为中心,择取相关联的历史事件依照时间顺序组合成篇的史书体例,便于读者更清楚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正因如此,柏杨在耗时十年翻译《资治通鉴》之后,采用纪事本末体对《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进行了重编,同时,他沿用袁枢著作的 “纪事本末”作为书名,以示纪念。

值得注意的是,《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虽然取用了袁枢著作的名字,但并不是翻译袁枢的原著:袁枢版《通鉴纪事本末》所做的,是对《资治通鉴》原文单纯的重组和剪贴,只有少量无伤大雅的删改。而《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的文段,取自柏杨对《资治通鉴》的译文,在章节上,也有这一版本的新分法。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书影

在《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中,有几个特色值得关注:

首先是时间。中国古代主要采用年号纪年,干支纪日。当代读者在阅读时,往往不知道所指的具体时间,需要反复推算。柏杨在文中将帝王年号改为公元纪年;对干支纪日,更是全部推算、转换成数字日期,一目了然。

其次是官职。中国历代官职名称,往往各有典故,读来奇异怪诞,所以柏杨在书中出现的所有古代官职旁边,都列举当代人熟知的现代称谓作为比照,便于读者较清晰地了解古代官员的权力地位。

第三是地名。史书中没有地图,读者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就像“悬在半空,有演员而没有舞台”,有虚无缥缈之感。为此柏杨几乎为全书的每一处重要事件配上了亲绘地图,标记了当时征战、迁徙、围城、逃亡等重大节点的主要路线、重要地区和整体局势,从而使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历史事实。

除此之外,《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不单把古文翻译为现代白话,更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在客观地记述历史之外,柏杨往往在夹注中融入了自己的史学观点和观察,作出独特的评论:“中国历史的长河非常壮阔曲折而浩浩荡荡,我在改写的过程中,必须把记录的历史事件仔细‘过’一遍,不仅是读与翻译,还要认真思考,用现代民主的思想来分析历史事件的起因与引发的后果,注入我个人的观点……”

1920年生于河南开封的柏杨,原名郭定生。作为中国著名当代作家,其作品除大陆读者熟知的杂文集《丑陋的中国人》和历史著作《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外,还有包括小说、杂文、诗歌、报告文学、历史著作等计170余部。作品风格以涉猎广博、文笔犀利、内容深刻为人称道。柏杨曾笑称,自己是“历经沧桑一老头”。和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柏杨经历过国难当头、内战连绵;也曾面临两难选择,最后背井离乡、孤悬一隅;后又因着一副铮骨,和时局互撞到头破血流,乃至身陷囹圄。他不但是历史的见证人,更是文化与社会改革的行动者。

1983年,开始着手翻译《资治通鉴》的柏杨已是六十四岁,待到《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千万字洋洋大观落定,作家已步入七十三岁的华发之年。两岸开放交流后,柏杨又根据当时中国大陆最新的地理区划,对《资治通鉴》今地名夹注进行了修订,主持绘制了更为准确的、关于《资治通鉴》记载事件的历史地图;并着手用纪事本末体例编纂新的《资治通鉴》白话读本。到《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完稿,已是21世纪初。《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作为柏杨《资治通鉴》系列作品的最后一部,是作者对《资治通鉴》这部巨著倾注心血的结晶。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