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戏剧文学:题旨、实现与融合
来源:文艺报 | 罗周  2021年12月14日08:08
关键词:罗周

2021年我完成了自己第100部大戏——话剧《新华方面军》的写作。也就在这一年,应中国艺术研究院王馗老师之邀,我反复斟酌,选定了20部剧本以备出版。除了综合考量演出情况、社会效益等方面,最重要的一条选择标准便是“文学性”。

回顾我国古典戏曲史,正是一部星汉璀璨的戏剧文学史。元人杂剧之嬉笑谑骂、明清传奇之绵密精美,矗立起连绵的峰峦。巅顶之上,站着铁板豪歌“水涌山叠”的关汉卿、委婉低吟“满地霜华”的王实甫、雍容写唱“天淡云闲”的洪昇、唏嘘尽“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的孔尚任,更遑论惊才绝艳的汤显祖,一曲《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摇荡了多少“惊梦”的心。因为有第一流文人的参与,有他们倾注心血、寓思寄情,我国古典戏曲才有恒久的生命力,才能与一代代受众共鸣共情,才能无论在勾栏瓦肆之间,抑或厅馆戏台之上,都有足与诗赋文章媲美的力量与光彩。再看《曹子建七步成章》《李太白匹配金钱记》《江州司马青衫泪》《花间四友东坡梦》……剧作者将历代文人骚客一一入戏,一方面敷衍调侃,一方面又以人物之文学品格、面貌精神滋润、丰盈着戏剧。换言之,古往今来,写戏人、赏戏人、戏中人,无不与文学关联紧密。

记得10年前,盛和煜老师看罢昆曲《春江花月夜》剧本后问:“你为什么写戏?”我回答:“我想以戏曲为载体,发掘汉语言文字的弹性与韧性。”年少的“狂言”,多少投映了写作的初心。随着创作的缓慢深入、经验的逐步积累,我越来越认识到“戏剧文学”的特质。

首先是“题旨”,它指向了一部剧的最高价值。所谓“讲‘故事’不是我的兴趣所在”,并非否认戏曲是“以歌舞讲故事”,更不是否认“故事”在戏曲创作中的重要性,而是说身为编剧不应只满足于讲述“故事”本身,更要发掘、表现、张扬它蕴含的最高价值,既以塑造个性化的典型人物为己任,又在人物身上折射出时代风貌,呼唤精湛的艺术,期待精深的思想。正如孔尚任自述《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离合之情”是“故事”,“兴亡之感”是“题旨”。我之剧作,《望鲁台》中,燕伋三度往返秦鲁求学是“故事”,人类对文明文化永远的向往与追求是“题旨”;《不破之城》中,史可法坚守扬州是“故事”,忠诚爱国、气节之城不破是“题旨”;《当年梅郎》中,梅兰芳初登上海舞台始末是“故事”,“该当敢赢”“不敢怕输”的少年心性是“题旨”;《烛光在前》中,陆静华一一送别亲人投身革命是“故事”,女性大地般的爱与承担是“题旨”……

其次是“实现”。戏剧文学不同于小说诗歌、电视电影,它有很明确的时空限制,往往得在舞台上用两小时左右完成。这就要求我们不能“虚度”台上的一分一秒,它所对应的一字一句,都必须有效、准确。是以我总以“无一字无目的”来鞭策自身创作。若将“题旨”比作我们计划抵达的峰顶,“实现”则是“攀援”过程。“结构”“念白”“唱词”……都需耐心锻打、精益求精。以“结构”为例,既有普遍规律,也要注意一戏一格。我的创作,多借鉴元杂剧“四折一楔子”体例,可面对《万里茶道》时,就须以六场戏来表现漫漫茶道绵延向前;面对《东坡买田》时,则以“买田”“还契”一来一往两折来写“此心安处是吾乡”;面对《世说新语》时,以各自独立、又分别牵连的折子戏展现魏晋琳琅满目的人物长卷……即便同为“四折”主戏,也蕴含着各种变化。如三部昆曲现代戏:《当年梅郎》展开双线,主戏写1913年梅兰芳上海登台,“先声”“闰二出”写1956年返乡演出,完成今昔间的艺术传承;《眷江城》四主戏、三楔子交替铺排,绘写全社会抗疫群像;《瞿秋白》则将每折主戏剖分为“昼”“夜”两块,以“昼”对应瞿秋白就义的现实人生,以“夜”开掘人物之精神构成。

再就是“融合”。好的剧本,既要有案头阅读的文学价值,也要能走向“场上”,为表演艺术提供坚实基础,与之相辅相成。就戏曲而言,编剧笔下,好的“戏剧动作”是能与戏曲程式相结合的动作;好的“念白”,是便于演员表现抑扬顿挫四声之美的念白;好的“唱词”,是流美、独特又与剧种唱腔音乐特性乃至演员发声技巧相得益彰的唱词。譬如《当年梅郎·白夜》,梅兰芳与黄包车夫行游夜上海,廓清心中迷雾,他欲为车夫唱上一曲,却无鼓乐帮腔。这时全剧最好的念白出现了,梅兰芳说:“便以这风声为箫、更声为鼓、星月为顶灯、天地为氍毹……”月光如昼,襟怀疏阔,无垠而又纯净。再如《烛光在前》之《十月歌》,创作谈中我写道:“歌词摒弃了过多的修饰、雕琢,又坚持文学性的、诗意的表达,在朴素中彰显母亲的承担与伟大。‘五月绣得石榴红,腰身笨重小腹隆。吃糠咽菜不敢饿,怕儿肚里嫌娘穷。’这句子写出来,连自己都呆住了。”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总书记言之殷殷,情之切切。我们应时刻牢记,创作是中心任务,作品为立身之本。传承过去,反映当下,开创未来,灼热又冷静地、敬畏又亲切地、恢宏又精微地完成每一次创作、每一部作品,而令后世在回望之时,对我辈身处之时代,满怀憧憬、满怀敬意。

热烈祝贺第十一次文代会、第十次作代会的胜利召开,我们聆听着、感受着、思索着、践行着,以文艺之光,铸时代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