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关于长安及文化散文创作的访谈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张聪 朱鸿  2022年01月25日08:22

青年学者张聪博士,执教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朱鸿为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师范大学长安笔会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几十年致力于散文创作。2022年1月的一个下午, 朱鸿回答了张聪博士关于长安及文化散文创作的几个问题。

张聪:朱老师您好!非常荣幸能够采访您,并分享您关于散文创作的经验。关注您的散文已经有很长的时间。您的散文创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有四十余年的历程了。从创作题材来看,您有《朱鸿散文选》《爱之路》《西楼红叶》《白原》《药叫黄连》《放弃》《人生的爱与智》《退出》等性情性灵类散文;有《夹缝中的历史》等思想随笔;有《关中踏梦》《长安是中国的心》等文化类散文。您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和学术界的重视,多部散文集获得各种奖项并再版。像散文集《西部心情》,获得过首届冰心散文奖散文集大奖,并被中国青少年素质发展论坛工作委员会推荐为必读之书;散文集《夹缝中的历史》被收入“上海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影响我高中时代的一本好书”,再版近40次了;散文集《关中是中国的院子》,荣获首届陕西图书奖等等。您的散文也有进入教材的。还有,您的作品被图书馆广为收藏。五年以前,我有一个研究统计显示,您的散文集被全国100家以上的图书馆收藏,它们是《夹缝中的历史》《西部心情》《长安是中国的心》《关中:长安文化的沉积》《大时代的英雄与美人》《长安新考》《长安:丝绸之路的起点》等,其中《大时代的英雄与美人》有377家收藏,《关中:长安文化的沉积》有260家收藏,《长安是中国的心》有208家收藏。这远远高于同时期当代作家散文集被收藏的数量。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您的散文已经不单纯是一个创作行为,更是在舆论传播和口碑传播中成为媒体参与、读者互动的社会文化现象。我注意到,进入21世纪以来,您的创作转向了“以长安为主题”的文化散文创作上,出版了《关中:长安文化的沉积》《长安是中国的心》《长安:丝绸之路的起点》及《长安与关中》等一系列叙述和研究长安的文化散文,您的作品不仅实现了对长安文化的传播,且以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发掘长安的历史文化及这个舞台上的人生世相。作为长安人,是什么理念使您把长安作为自己的创作资源的?

朱鸿:1991年,我进入系列散文《关中踏梦》的创作。1994年,此书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实际上长安和关中是一体的,不管是在地理上,还是在历史上,或是在文化上,它们皆融为一体。不过我仍认为,以长安为主题的文化散文创作是从21世纪开始的,是从《长安是中国的心》开始的。创作《关中踏梦》,当时只是希望改变创作的题材,从性灵类散文创作转向大千世界。从21世纪开始,也就是在思想随笔《夹缝中的历史》出版以后,我的目光开始深情且专注地打量长安。十三朝国都,固然历史厚重,这是要挖掘的,不过我还以长安为标本,在探源中华文明,在思索中华文明的构成,它的特点及其它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当然,我也以古玉器为标本,并通过对古玉器的研究解决这一问题。这些都涉及文化,凡此类散文,谓之文化散文也可以。我乐在其中,最终会有至少六种书吧,是一个系列。很多作家以其邮票大的故乡为题材创作,竟使自己伟大了。我的故乡长安何其伟大,我希望以长安为主题的创作,表现更伟大的长安。创作之乐,便在于斯。

张聪:您“以长安为主题”的文化散文,显然已经构成了系列。您写了这里的山川、河流、宫室、街巷道路、佛寺、道观、草木、五谷、风俗民情、古玩、器物、饮食以后,又写了从长安发轫的丝绸之路,又写长安诸关,又写长安的帝陵,网罗包举,深林汪洋。大量的历史地理、人物活动及激荡之情,您是怎么统摄起来的?您是如何打通历史和现实,使之化为一种有血有肉的诗性表达?

朱鸿:没有感受,没有激情,没有冲动,就不可能有文学创作。创作以长安为主题的散文,必须从历史文献中发现材料。读这些书,我总是兴奋的,有勘探寻宝之感。田野调查,更容易推开想象的窗子,从而看到祖先在大地上劳动、生息和创造。凡此,便使所有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乃至天气、风物、草木,都进入了我的视野,并像在现实生活中一样。我的表达往往如日出天亮,日落星列,泉涌波动,风流云行,遂能不失诗性吧!

张聪:您“以长安为主题”的文化散文,创作起来显然很费功夫,即繁复的文献考证与田野调查相结合。您认为这样的方法在创作上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对散文的艺术性,包括视角、结构、思想深度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朱鸿:中国散文,一向过于简单。从古至今,作家的创作常常是一人、一事、一景、一思。这种创作门槛低,顺手,然而容易稀松、扁平、空洞,或乏味。有文献考证,有田野调查,含量大了,就必须调度最好的视角,酝酿最好的结构,以使思想山重水复,四通八达。桐城派主张,散文创作要兼顾考据、义理和辞章。其道理很对,可惜儒术束缚了他们对人性人情的深刻表现,作品遂不得飞扬跌宕。实际上中国古代散文多是如此,到现代散文才大有改变。我以为学习欧洲随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而努力创造新的散文形制。

张聪:您接下来还有什么创作计划?您觉得当代散文创作面临着怎样的突破?

朱鸿:先完成六本关于长安的散文吧,出版社等稿子呢!当代散文需要突破的难关不少,然而重点是思想贫困,不讲究结构,语言也很随便,很粗糙。

张聪:朱老师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访谈,给我多方面的启发,谢谢朱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