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岭南散文 再续新声 ——“粤港澳大湾区作家作品系列研讨会”之詹谷丰、耿立散文研讨会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  2022年03月27日09:29

3月25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作家作品系列研讨会”之一,由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社、广东省作家协会共同主办的詹谷丰、耿立散文研讨会举行。来自北京、广东的多位作家、评论家“云端”对话,就詹谷丰的《山河故人——广东左联人物志》、耿立的《暗夜里的灯盏烛光》两部散文集进行讨论。会议由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主持。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在致辞中充分肯定詹谷丰、耿立的创作成绩。他表示,广东散文近年来取得不凡收获,这得益于作家的辛苦耕耘,也得益于广东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全方面的繁荣与发展。梁鸿鹰谈到,詹谷丰的《山河故人——广东左联人物志》在客观引据的基础上展开创作,风格求真、求实。詹谷丰把欧阳山等广东左联人物放置在抗战的大背景下、放在党的百年历史框架当中、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大的背景当中考察,还原先辈所经历的革命轨迹,再现历史真实,形象刻画了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广东左联作家的斗争精神。“在挖掘史料、研讨传记等方面,詹谷丰下足了功夫。”梁鸿鹰认为,《山河故人》对于今天的读者认识左联、认识广东现代文学作家,乃至于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耿立的散文创作当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作家自我,见文字、见性情,展现了一种真个性的散文品格。”梁鸿鹰表示,耿立散文多源于他的个人经历,个体生命经验支撑起文本的主要内容,作家长于书写自己的家世、教育、阅读、执教等方面,建构起一个充满力量的散文世界。耿立散文中的力量有关苦难、有关挣扎,也有关人类文明史上先贤,作家能从古典气派中汲取力量、滋养自身,“他曾经说文者之心,虽然事事扰杂,里面涌动的是温馨与凝定。”

回望左翼文学的岭南血脉

20世纪30年代之初,中国共产党在上海领导成立了文坛战线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局面,也铸就了我国现代革命史、思想史、文学史的红色丰碑。在中国左联及各地左联的筹备和建设中,广东籍作家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左联12位筹备委员中,粤籍作家有3位,其中冯乃超是左联纲领的起草人之一,也是左联首任党团书记,曾亲自带左联纲领草稿征求鲁迅先生意见。参加左联成立大会的50余位会员中,粤籍作家就有8位。近年来,散文家詹谷丰聚焦近百年前的广东左联作家,撰写 《山河故人——广东左联人物志》一书,以春秋笔法记述了广东左联作家代表人物丘东平、欧阳山、杜国庠、洪灵菲、冯铿、冯乃超等,以这些人物之生平及革命的轨迹,再现了以鲁迅为旗手的中国左翼文学联盟成立及其发展的革命历史,真实还原了广东左翼作家群体的历史风貌和斗争精神。

《山河故人——广东左联人物志》,詹谷丰 著,花城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

读罢《山河故人——广东左联人物志》,作家、评论家王必胜说,自己仿佛重温了文学大省广东的文学史。“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高品质、非虚构的散文作品,亦为我们提供了知识和情感。”在王必胜看来,《山河故人》这本书的写作目的正如书名副标题“广东左联人物志”所示,志在为广东籍作家修志立传。这本书的文字很节制,作者忠实记叙,将个人观点隐藏在文字背后,但又并非冷冰冰的叙述者,也有着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有勇气在某些历史评价失当之处进行直中要害地批驳。王必胜认为,詹谷丰《山河故人》的写作,为同类型的创作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本。

“《山河故人》这个题目本身就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山河既是祖国的,也是革命的,更是深具我们的精神气质、核心信仰的。”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掖平认为,詹谷丰在书中建立了中国山河之上的故人回望,又密切地牵连着、躁动着左联运动和左联文学的思考。《山河故人》中多线交织,随着每一篇的内容不同呈现出有着不同特点的结构方式,每一篇散文都向着历史与当下敞开,有效地保证了作品的鲜活性、立体性,同时也使得我们对左翼文学岭南血脉的回望富于当代的激活、传承和进一步创新性转化的可能。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散文研究专家李林荣认为,《山河故人》写出了不同于一般民国文人的青年革命文学家的独特风度,通过诸多史料文献的综合,让广东左联人物充满张力地重新生长出来,“作品写得特别有南拳气派,每一个动作和细节都很见硬功夫、苦功夫。”李林荣表示,《山河故人》中许多传主以往只有姓名广为人知,其具体生平履历、文学创作都不见经传,这其中就有冯铿。因为鲁迅先生的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被广泛地阅读,冯铿在大众文学接受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但对很多人来说,她只是一个倏忽一闪的背影,“《山河故人》中对这些作家的书写和重新发现,都体现着有关历史和文学的温度与力量。”

“他乐于做一颗有着伟大信仰的苍耳”

《暗夜里的灯盏烛光》是散文家耿立最新的作品结集,全书分为三辑:第一辑“暗夜中的光”收录了《温柔走进良夜》《赶在黎明前奔跑》等篇目,重在探究个体的心灵;第二辑“大地上的事情”收录了《父亲拔了输液器》等篇目,多为回忆父亲、姐姐等亲友间的情感互动;第三辑“木镇风物记”收录了《替一只苍耳活着》等篇目,重在描摹乡土风物。耿立的散文创作题材广泛,既有细腻的情感呈现,也有灵魂层面的思索与剖析。

《暗夜里的灯盏烛光》,耿立 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

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认为,耿立“是一个了不起的唯物主义者”,他的散文是在某种看似黑暗的东西中寻找光明。耿立的散文具有诗性,文中亦多有对保罗•策兰、里尔克等大诗人诗作的引用。“但他的诗意是带着沧桑的诗意,是流血的诗意,这种血淋淋的人生是他自己的人生,这一点让我们对他的生命存在有一种敬意。”陈晓明认为,读耿立散文如同读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他的笔下充斥着生命的坚韧和对爱的渴望,纤细又深沉,其中虽然有极强的个人性和主观性,但又保留着真实感,把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或温情、或凌厉地展现给读者看。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评论家贺绍俊认为,耿立的散文是一种自由的书写,一种率真的表达。耿立散文中乡村书写占据重要部分,但仅仅将他作为叙述乡村的作家并不准确,“最重要的是他是把乡村作为他的出发点,将乡村精神无限延伸开来,连接到城市,连接到未来。也就是说,耿立的散文具有突出的乡村精神,经受了现代性的淬火,呈现出开放性。”耿立的散文有着小说叙述的魅力,又有着思辨的深邃,他在文体上并不是任性的,而是循着精神的走向所留下的履痕。贺绍俊表示,耿立的散文始终保持着一个真实的自我,他不卑不亢,不骄不躁,他用一双清澈的眼睛看世界,乐于做一颗有着伟大信仰的苍耳,既谦卑坚强又温润清凉。

谈到《暗夜里的灯盏烛光》,文艺报副总编辑刘颋首先想到的是“致敬”。“这样的作品不是随便一个作家就能够写出来的,这是一部坦诚之书,一部撕开内心的真诚之书。”与贺绍俊一样,刘颋也注意到书中《替一只苍耳活着》这篇文字。她认为,这是一篇成熟的散文,从中可以看到耿立生命成长与成熟的过程,读者能从字里行间读到一个异乡人如何与自我和解,卸下关于原生家庭的种种负荷,并最终拓宽了故乡在心灵上的边界,“就像他在文末的两句话所言,‘每个植物都有活着的理由,这才是最大的道德。’”

张培忠表示,广东作家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自觉地将个体的“小我”融入时代的“大我”之中,涌现了不少散文精品力作,其中詹谷丰的《山河故人——广东左联人物志》、耿立的《暗夜里的灯盏烛光》饱蘸现实的热情、人民的深情和理想的激情,堪称近年来广东散文创作的新成果。作为大湾区养育出来的作家,詹谷丰和耿立的创作扎根于大湾区这片热土,以这里的历史、文化和当下的生活为养分,培育着他们文学之花。他们的写作,也是对大湾区这片土地的最好馈赠。举行本次研讨会,既是对广东散文创作的莫大鼓励、支持和助力提升,也为锻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新的文学增长点、打造更多新时代的扛鼎之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借鉴。

张柠、刘艳、顾建平、张莉、刘军等评论家也围绕两部散文集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展开探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山河故人——广东左联人物志》深情回顾广东左联人物的革命轨迹和文学成就,在历史的钩沉和时代精神的回望中重温革命的理想和信念,激发我们赓续“左联”革命血脉、砥砺奋进新时代的勇气和信心。《暗夜里的灯盏烛光》文字沉郁、为文使气、情感饱满,通过对中国当代乡土社会的刻画剖析和历史人物的追溯回望,展现了对城市“边缘人”这一弱势群体的深切悲悯和关怀,以及对民族精神和文化的深层追问和思考,展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情怀和使命担当。

研讨会最后,詹谷丰、耿立分别结合自身创作实际,畅谈对文学创作的认识,回应与会专家对诸多问题的探讨。 

 

相关链接:

《奋斗与辉煌》:全景式记录广东小康建设辉煌成就

王威廉、南翔、蔡东:南国有佳音,在大湾区遇见城市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