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如何让国家宝藏开口说话?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2年03月30日08:18

编者按: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立足于广受好评的电视节目《国家宝藏》出版三册同名图书,结合相关考古成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汇集节目内的精彩片断和节目外的文物写真。3月28日,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中央广播电台总台共同举办《国家宝藏》新书发布会,臧永清、吕逸涛、李向东、单霁翔、尼格买提、于蕾等专家一同就《国家宝藏》节目和新书与观众读者们分享国宝的温度与力度。经出版方授权,中国作家网特遴选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戏剧表演艺术家、“七一勋章”获得者蓝天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分别为三册《国家宝藏》撰写的序言发布,以飨读者。

 

《国家宝藏·第一季》,于蕾 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

在阅读中开拓心灵,实现古今对话

◎故宫博物院院长 王旭东

《国家宝藏》从2017年年底开播至今,已走过了三季。这个节目,不仅成为搭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故宫博物院战略合作的桥梁,更是以极具开创性的立意和格局,以尽精微、致广大的制作效果,成功实现了文物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界传播,把曾几何时还被很多普通观众认为是“曲高和寡”的文博行业拉进了大众视野,一跃成为公众热议话题,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前往博物馆,与文物面对面,感受一眼千年的妙趣。与此同时,博物馆也不再只是一个藏宝圣地,而成了一个活生生的现场,过往和当代,古人与今人,在文物展览这个独特场域里发生交会;你可以在这里思接千古,理解当下,同时更加坦然地面对未来。诉诸时间的文化张力、文明能量被一次次激活、重现,这正是文化的奇迹与魅力。

《国家宝藏》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对每一件国宝的前世今生的表达,都是一次对于中华文明的深度挖掘,是对“我们为什么是今天的我们”的时代叩问,是从不同领域、不同维度对于这个叩问的解答和探索。第三季策划初期,于蕾导演专程来与我商量,希望将这个表达再一次拓展和拉伸,将节目视野从博物馆领域延伸至中华大地上的历史文化遗产,探讨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我当即表示,这样的提升,极具深意、正当其时。实际上,我们博物馆人、考古人从事这个行业的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与《国家宝藏》背后的创作追求是完全一致的。

我曾坚守戈壁大漠二十八年,见证了莫高窟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数字敦煌”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历程,也看到了敦煌文化走向国际的前景。2019年,我离开敦煌,来到故宫。故宫作为皇家宫殿,汇聚了中华文明的成果,与敦煌的内涵、特质和禀赋均有不同,但又能在差异之中看到许多相同点,都在古老之中孕育着无穷活力。近年来,从建构“完整故宫”到“平安故宫”,从“学术故宫”到“数字故宫”,再到“活力故宫”,故宫人致力于让文物活起来,不断开拓故宫文化传播的新方式,挖掘文物的多元化价值,创造性转化为文化创意产品、影视话剧、出版物等,传播故宫文化。我想,这不仅仅是故宫人正在努力的,也是所有文博人共同的努力,亦是我们和《国家宝藏》共同的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说,“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宝藏》节目以华夏文明的宏大视野为观照,迄今为止已经重磅推介了包括故宫九件文物在内的八十一件国宝重器,对宣传和推广博物馆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让更多人感知到文物所蕴含的时代意义,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如今,人民文学出版社独家同名授权书《国家宝藏》问世,不论对于博物馆、博物馆的爱好者还是广大读者而言,都是又一件振奋人心的好事。将二十五家博物馆八十一件文物汇聚一堂,不论是节目还是同名图书,都有着彼此契合的内在精神,相信国宝可以在今天活起来。这套书开启了一场特殊的国宝特展,将古时的风华与当代的活力凝结在字里行间,给人以充裕的时间去欣赏一件文物,获取新知,领略温暖人心的文物故事。它不仅为广大读者奉献了一份知识的给养,一场难得的视觉盛宴,也为方兴未艾的“博物馆热” 锦上添花,发出了一份诚意满满的邀约,邀请我们到故宫去,到敦煌去,到各地的博物馆去,透过一件件文物,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明的多元与共融。同时,作为故宫的新一代守护者,我也推荐您翻开这套书,走进这场纸上国宝特展,再次重温《国家宝藏》中那些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文明礼赞,再次感受中华文化绵亘不绝的生命力,在阅读中开拓心灵的边界,实现跨越古今的对话。

 

《国家宝藏·第二季》,于蕾 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

探索历史 熔古铸今

◎戏剧表演艺术家、“七一勋章”获得者 蓝天野

中国的宝藏,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是人类文明的伟大结晶。因为它们,我们翻开了中国历史的一页又一页。因为它们,我们相信那些故事、那些人物真真切切地存在过。

国家宝藏是一个望远镜,远至历史纵深的角角落落。那里有五彩缤纷的中国色彩,有叹为观止的中国线条,有举世无双的中国符号,有别出心裁的中国技艺,有千姿百态的中国面孔,有韵味独特的中国气质。万古的悲喜从来不曾一笔勾销,一件件文物定格了历史长河间的一朵朵浪花,追溯着中国的根与魂。

国家宝藏是一个放大镜,大到美丽祖国的山山水水。古老深邃的中国智慧、神秘玄妙的中国意象、无与伦比的中国表达、一脉相承的中国形象、惊天动地的中国故事、浪漫瑰丽的中国梦想,一一闪亮登场。时光的流转暗自留下蛛丝马迹,一个个国宝投射成历史天空中的一点点星光,记录着中国的悲与喜。

国家宝藏是一个多棱镜,多得消弥时间和空间的阻隔。鬼斧神工的中国奇观、海纳百川的中国胸怀、披荆斩棘的中国道路、高瞻远瞩的中国方案、横空出世的中国创造、登峰造极的中国贡献,惊艳多少古往今来。多元的文化喜遇盛世风云际会,一处处遗址化身为历史档案里的一册册卷宗,展现着中国的力与美。

我一直觉得自己与国宝隔着千山万水千万年,没想到借由《国家宝藏》的舞台,我与皿方罍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结下别样的缘分。节目中,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强女士说:“对历史的最好纪念是创造历史。”此言不虚。我们的先人曾有许多梦想:团圆、沟通、度量、飞天、安全、和平、发展 …… 经历过国破家亡的我,七十多年喜见山河无恙,先人的梦想一个一个照进现实。这一切绝不是偶然,它根植于伟大的中华文明!

我记得和我一起录节目的韩美林先生,在录制现场“手心出汗”。因为他深知“隔行如隔山”。文博是一个充满未知的领域,借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的一句话:“关于文物,不知道的远比知道的要多。”我想,这三本书最重要的目的是提醒。提醒我们,耳畔响起的不只有前进的号角,还有历史的召唤;我们的目光投注的不只有新征程,还有来时路。仰仗着前人的上下求索,今人才有可能续写辉煌。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国家宝藏》可以成为一种勾勒历史坐标的方式,可以成为一条认知伟大文明的线索。开启或继续你们的文博探索之旅吧!

把握好历史的接力棒,带着傲人的中国基因,创造下一个中国奇迹。

 

《国家宝藏·第三季》,于蕾 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

让文物自己开口说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陈星灿

文物是人类生活的遗迹,也是人类生活的记录。一件彩陶、一尊青铜大鼎、一把钢剑、一幅字画,自然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一片不起眼的粗陶、一团皱巴巴的纸、一块残砖、半粒碳化的水稻,当然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历史的见证,其学术价值也许一点儿也不比前者逊色。我们祖先的历史,不仅写在“二十四史”和汗牛充栋的古代史书上,更写在传世的、出土的历代文物上。文物包括藏在博物馆的各种材质的文物,也包括仍旧埋在地下和暴露在地上的各种搬不走的遗迹、遗物。文物是不会说话的,需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解释,才能复原它原本的面目,才能帮助它开口说话。

我们与古代文物既远又近。说远,是远隔了百年千年万年,古人生活的环境已经不复存在,他们的衣食住行、行为方式与我们今天的大相径庭,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才能了解一星半点;说近,是因为文化具有很顽固的传承性,生活方式也有很顽固的传承性。比如仰韶文化的尖底瓶,我们不知道它究竟只是盛水的器物,还是既盛水也装酒,或者竟是单纯的酒器,但是借助古代文献和民族志的材料,我们推断它是盛放液体的器具总是不错的;遗留物的分析则证明某些尖底瓶确可能是酒器;借助于古代文献、民族志和实验考古的方法,它的存放和搬运方式也是可以复原的。再比如,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把仰韶文化推定为“中华远古之文化”(an early Chinese culture),推断仰韶文化与今天中国北方地区文化有传承关系,推断仰韶文化是中国人的史前文化,就是借助于他所发现的仰韶遗址出土的陶鬲(后来知道陶鬲并非仰韶文化而是龙山文化的遗物,当时他没有辨识出来),和商周铜鬲,以及金文和后来汉字中的“鬲”字一脉相承。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的,是古代人类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比如为什么大地湾人要在一间不起眼的小房子的地面上画一幅莫名其妙的“地画”,人形和棺材形的黑色图案表示什么? 马家窑人为什么要在红黄色的泥质陶器上绘上色彩斑斓的动物、植物和几何形的各种图案?当他们(也许是她们)给这些陶器彩绘时,又是什么样的心情? 他们和她们自然也有喜怒哀乐,但会和我们喜怒哀乐一样吗? 商周青铜器上各种复杂的图案,到底是纯粹的装饰,还是承载着某种神话的、象征的、礼仪的意义? 如果有,又是怎么样的意义? 这些,似乎是无法完全揭示的,或者即便已经揭示出来,也是我们难以验证的。

用影视艺术的形式展示这些珍贵文物的前世今生,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自己开口说话,甚至借助考古学家的故事展示这些国宝级文物出土的情景(比如1936年春天第十三次殷墟发掘发现的、出土甲骨最多的 YH127坑及其发掘背后的殷墟考古十兄弟的故事),《国家宝藏》系列节目无疑是一种新的开拓,一种新的文化展示方式,值得充分肯定。文物不仅是文物,文物不应该仅仅摆在博物馆的展柜中,更不应该仅仅藏在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机构的仓库中,文物应该发挥它的文化意义,应该积极参与到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中去。《国家宝藏》就是让文物参与到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去的一种好的形式。

让更多的人了解古代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关注文物的发掘、研究和价值, 让文物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的一分子,这是文化遗产发掘、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应有之义,也是考古学家不应忘记的一种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