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昭通:磅礴之路》:向着乡村振兴迈进
来源:文艺报 | 张陵  2022年04月12日11:08

作家沈洋长期深入昭通改革开放第一线,体验基层脱贫攻坚的生活,创作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讴歌时代的好作品。长篇报告文学《昭通:磅礴之路》就是他新近取得的又一重要创作成果。作品以饱满的热情、生动的笔调展开了一幅历史与现实的画卷,讲述了地处乌蒙山的特别贫困地区昭通人民怎样与贫困作斗争、走向共同富裕的幸福之路的故事,反映了昭通人民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敢啃硬骨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强意志和时代风貌。2020年的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昭通:磅礴之路》则以鲜明的问题导向、精准的现实反映和深刻的主题思想而成为同类题材创作中的一部出色之作。

《昭通:磅礴之路》对昭通地区贫困的严峻性有着深刻的思考。实际上,昭通曾经是茶马古道的重要城市,大量商品的聚集和商贾云集曾经一度带来经济社会的繁荣。然而,作品提醒我们注意,这种昙花一现的繁荣并没有在根本上改变整个地区的贫困状态,也没有在根本上改变人民生活的贫穷状态。当茶马古道成为历史、繁荣的烟云消去的时候,人们才发现,什么也没有改变,落后还是落后,贫困还是贫困,只留下一种关于繁荣的传说与梦想。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贫困才能真正摆脱和根本消除。尽管改变贫困的工作十分艰巨,但党和国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不断加大投入,建设许多项目,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变地区落后状况。进入新时代,中国摆脱贫困进入攻坚阶段。这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反贫困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昭通人民终于用自己的力量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迎来了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所谓繁荣的时代更加繁荣和幸福的新时代。事实证明,只有这样一个自觉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执政党,才能领导人民真正摆脱贫困,才能创造真正的繁荣。作品由此建立起作家的鲜明问题导向和清晰的主题立意,客观和正确认识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社会繁荣与人民富裕的关系,把握了正确的历史观。

《昭通:磅礴之路》问题导向的延伸显然是对正在实施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摆脱贫困的攻坚实际上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中国广大农村摘掉贫困帽子之后,必然需要经济社会的全面振兴,才能巩固摆脱贫困的成果,在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让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幸福之路行稳致远。实际上,乡村振兴面对的问题更多,矛盾更复杂,任务更艰巨。作品虽然还没有把写作重心落在乡村振兴上,但在思考中,这个衔接意识已经相当明确了。正是这个意识,作品有意把描写的重心放在昭通地区重要的易地搬迁安置点上。磅礴之路,就是乡村振兴之路。

据作品提供的资料看,昭通在这些年拼尽全力,建成全国易地搬迁规模第一大、第二大、第四大的三个跨县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让贫困群众一步从原始生存状态跨入新时代直过式的幸福生活。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也可以说是贡献了脱贫攻坚一个独特的“昭通经验”。早在上世纪末,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领导闽宁对口扶贫工作时,曾具体支持指导宁夏闽宁镇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易地搬迁经验。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摆脱贫困”的思想深刻指引中国的脱贫攻坚,“闽宁模式”也得到创造性推广。昭通易地搬迁经验,正是践行总书记的思想,按照本地脱贫攻坚的规律,抓住了问题的牛鼻子,抓住了主要矛盾,开创了新局面。作品重点写扶贫工作中的易地搬迁,也是抓住了问题的牛鼻子。

昭通的决策者们敢于实施如此大规模的易地搬迁行动,把困难群众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大山里撤出来,安置到专门为他们建造的城镇社区,不仅是造福百姓,更是体现出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这意味着,党和政府把困难群众所有的困难都扛在自己肩上,不能让他们再次沦为城镇的贫民和弱势群体,必须为他们的未来着想、为他们的命运负责,也就是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个工作可能比搬迁更为艰巨、更为长远。作品真实细腻精准描写了动员搬迁以及搬迁后的各种问题和新的矛盾,如老百姓不会开电梯、不习惯上电梯上厕所、把鸡鸭养在卫生间里等。还有一些陋习无法改变,如一些男人经常酗酒等。这些细节反映了困难群众搬迁后的心理负担和精神焦虑。应该说,最大的焦虑还不是如何致富,而是在具体生活的稳定上。现在突然要搬迁到别的地方,自己没有了生存的技能,怎样把生活继续下去,就是他们焦虑恐慌之所在。作品中说的“稳得住”首先就是要想办法消除这些心理负担和精神焦虑,稳住了生活,事关安置的成败、脱贫攻坚的成败。我们的社区工作者没有掉以轻心,而是细致做工作,精心帮这些困难群众出点子安排工作,争取经济收入,把日子过好。这些工作,如果没有责任心、没有为群众服务的精神,根本无法做下来。几十万易地搬迁过来的群众的命运,通过社区共产党员和志愿者的努力工作,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成为创造生活的强大力量。

《昭通:磅礴之路》显然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易地搬迁的社区群众的“能致富”,同样事关正在衔接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他们也应该成为乡村振兴受益者,应该融入到乡村振兴的时代洪流中,成为生活的创造者。作品描写了社区党组织正在发挥应有的引领作用,积极布局,探索建立一整套有效可行的机制,借助昭通产业的优势如种苹果、种土豆、种竹子、种花椒等,帮助群众在乡村振兴中不掉队、跟得上、能致富。实际上,前面的道路还很漫长,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在作家采访描写中,我们注意到这些易地搬迁的安置社区老人多,这就涉及养老体制建设的问题;社区各种病人多,就涉及医疗体制建设问题;由于贫穷,女人离家出走的现象很突出,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也必须得到解决,因此也就相应产生了社会建设、教育建设、文化建设等问题。可以看出,作品的问题导向延伸到现实生活的具体细节中,抓得准、抓得实,想得深、看得远。

作家的创作思路很清晰,那就是以小见大,一滴水见出太阳的光辉,从群众这些小事中折射大时代、提炼大主题。实际上,易地搬迁群众的生活没有小事,每一件都连着我们党为人民谋利益的大事,都连着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大事。把群众生活的事办实了、办好了,人民群众就会真心拥护党,就会自觉跟党走。这就是作品主题深刻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