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辽宁工业题材文学创作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精品佳作展现新中国工业化历史图景
来源:辽宁日报 | 朱忠鹤  2022年04月13日08:05
关键词:工业题材

辽宁是工业题材文学创作收获众多重要作品之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作家草明等北上进入鞍钢工作,工业题材文学创作深深扎根于辽宁这片沃土,涌现了一批工业题材文学作家与优秀作品。这样的创作收获,一方面得益于辽宁特有的地域文化,另一方面也源于辽宁拥有厚重的工业文化基因。辽宁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经过几十年发展,佳作不断,作家们在传承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精髓的同时,也将视角从“车间内”拓展至“车间外”,其创作也随时代发展呈现新的特征。

辽宁最早兴起工业题材文学创作

诞生了《乘风破浪》《沸腾的群山》等一批名作

“工业题材文学创作虽然并非发端于鞍山,但鞍山,准确地说鞍钢却是工业文学的爆点之地,或者说是工业文学的节点之地。”鞍山师范学院教授、鞍山市作协主席卜庆祥对辽宁工业文学的沿革熟稔于心。

在鞍钢集团博物馆,展陈着大量工业题材文艺作品。展区一角,复原了写下中国工业文学史奠基之作的作家草明辅导学员的场景——草明的家,几人围桌而坐,坐在中间的是草明,她笑意盈盈,正和创作班的学员促膝交谈,面对面传授写作技巧。

这不是虚构的场景,而是当年的情景再现。

草明29岁那年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1948年6月,她以东北解放区牡丹江市镜泊湖水力发电厂为生活背景创作的中篇小说《原动力》问世,这是她在中国工业文学史上的奠基之作。沈阳解放后,草明又以军代表的身份进驻沈阳皇姑屯铁路工厂做接收工作,她的第一部工业题材长篇小说《火车头》在此期间出版。

1954年8月,草明带着行李和户口到鞍钢落户,她深入基层体验生活,担任过鞍钢第一炼钢厂党委副书记,其间,创作出版了她的代表作——以描写鞍钢生活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乘风破浪》,同时培养工人文艺工作者长达10年。东北文协更名为“东北作协”(辽宁作协前身)后,草明出任首任执行主席。

如果说草明在鞍钢引爆了中国工业题材文学创作,那么,把全部身心融入鞍钢大工业背景中的她,则将冰冷的机器赋予了人一般的情感。“假如说一个炼钢工人在炼钢时怀着一种怀孕的母亲似的庄严的心情的话,那么,现在听见金属的切削声和钢材的焊接声,就有如母亲听见儿子在念书、在打球、在发议论那样,心情会变成快慰和感激的了。”在代表作《乘风破浪》里,草明用这样有感情温度的文字写下了当时车间生产的场景。

鞍山人李云德今年已年过九旬,他在《祭草明》一文中称草明为老师,事实上也是如此。李云德年轻时曾是草明辅导的写作班里的一名学员。上世纪70年代,李云德的代表作《沸腾的群山》出版,这部叙述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工业战线上斗争生活的作品一经问世,即引起强烈反响。这部作品后来不但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而且还被改编为连环画、电影、电视剧、话剧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在跨越两个时代的时间长轴上,《沸腾的群山》以辽南孤鹰岭铁矿的修复、重修和生产为主要内容,用漫笔式的手法宏阔地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工业和新工人阶级的精神成长过程。在94万字的多卷本长篇小说中,草明倡导的扎根一线、真实反映“三工”风貌等工业文学创作精髓得到了全景式的呈现。

辽宁给予工业题材文学创作丰沃的土壤

各个历史时期都不断有新作品产生广泛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辽宁先后贡献了1000多个“新中国工业第一”。辽宁工矿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积极昂扬的工业生产场面、意气风发的工人面貌等构成了这一时期辽宁广袤大地上律动的乐章。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在草明引燃工业题材文学创作这枚绚烂烟花后,辽宁的工业题材文学创作一发而不可收,成为全国文学创作领域一张亮丽的名片。

这一时期,辽宁描写工业、工厂、工人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如草明的《原动力》《火车头》《乘风破浪》,萧军的《五月的矿山》,白朗的《为了幸福的明天》,雷加的《春天来到了鸭绿江》等小说作品,再如辽宁省大连市黑嘴子车站工人集体创作的《装卸工》等话剧剧本等。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巫晓燕对辽宁地区工业文学研究多年。她在对比了国内其他地方的工业题材文学创作后表示,这一时期辽宁工业题材文学创作呈现出来的面貌并不是小腔小调,而是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宏大的叙事场景、阔达的时代图景。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源于辽宁人豪爽、豁达的地域性格,另一方面是因为作为工业基地的辽宁,早已为工业题材文学创作奠定了厚重基调,而这种基调在不经意间就从辽宁作家的笔端流淌了出来。比如说,深深扎根于辽宁工业土壤的作家对工人形象的塑造、对工人精神的挖掘、对工业文化的把握都更为准确与精到,同时,对后工业时代工人群体心灵与情感的变迁,辽宁作家也更为熟稔,在各自的作品中将其复杂性、冲撞性剖析得淋漓尽致。

改革开放后,辽宁作家创作出许多顺应改革大潮、反映工业领域的作品,如邓刚的《阵痛》《小厂琐事》,孙春平的《分局长的早晨》《停车一分钟》,晓凡的《矿山的怀念》,徐光荣的《锻工汉子的心态》等,这些作品都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上世纪90年代,在国企改革大背景下,辽宁作家同样创作了许多工业题材文学作品。如胡小胡展现国企改革宏观现状的《蓝城》《太阳雪》,孙春平的《陈焕义》《陌生工友》,李铁的 “女工系列”——《乔师傅的手艺》《乡间路上的城市女人》等。

新世纪以来,辽宁工业题材文学创作向着新的方向出发。商国华的《我们走在大路上》《国家砝码》,李铁的《杜一民的复辟阴谋》《锦绣》,孙春平的《谁能摩挲爱情》《彭雪莲的第二职业》,陈昌平的《英雄》,赵杨的《春风故事》,津子围的《一顿温柔》等均引起评论界广泛关注。

除了文学创作,影视剧方面,高满堂的《大工匠》《漂亮的事》,林和平的《西圣地》等获得成功;话剧作品《父亲》《岁月》《母亲》《师傅》等不断推出,充分体现了辽宁工业题材文艺创作的优势。

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辽宁工业题材文学创作视角从工厂内拓展至工厂外

伴随着新中国成立而崛起的辽宁工业题材文学创作,也并非单单以大工厂、大车间、大厂矿为创作主题。在聚焦于“车间内”的同时,在近几十年里,辽宁的工业题材文学创作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其创作视角不断转变。

近些年,辽宁作家已将目光从厂内拓展至厂外,从工人拓展至与工业有关的众人。辽宁工业题材文学创作随着时代发展而更加宽泛。双雪涛、班宇、郑执,这三位80后作家被称为“铁西三剑客”,相较于之前的工业题材文学作家,他们已不拘泥于工厂内的轰轰烈烈,而是将工业、工厂和工人作为创作背景,在波澜壮阔的国企改制与社会转型大背景中,这些年轻作家的着力点在于用文字呈现人性的善恶与美丑。

巫晓燕也早已经观察到这种现象与转变。她表示,随着时代变迁,辽宁传统意义上的工业企业正在不断变革,作家如何深入工厂内部、如何更好地理解现代文学创作,都考验着那些瞄准工业一线进行创作的作家。作家商国华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工业题材文学创作,他也坦言,时代的变革、工业形态的转变都影响并改变着工业题材文学创作。“不过,工业文化与工业精神孕育出来的进取与坚韧、务实与创新,这些优秀品质不会变,值得作家们去捕捉。”商国华说。

辽宁工业题材文学创作有“传承”基因。作为工业文学引爆地的鞍钢,其文联下属的鞍钢文学创作协会在几年前成立了“芦花文学社”。协会主席兼芦花文学社社长刘盛超正挖掘培养一批工作在鞍钢、扎根于鞍钢的文学爱好者,让这些年轻人重新站在作家草明当年创作的现场,用文字来记录这个全新工业时代的点点滴滴。

艺文志:

辽宁早期工业题材

文学作品代表作

草明的《乘风破浪》:通过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塑造,草明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全景式展现了我国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里工人阶级意气风发、勇于牺牲、敢于奉献的精神。作家魏巍对《乘风破浪》给予了很高评价,“它给了我十分愉悦的心情。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反映我国工业战线的一部力作。它反映了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发展的光辉灿烂的历史,也是一页极其动人的沸腾的生活”。

艾芜的《百炼成钢》:《百炼成钢》以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背景,表现炼钢又“炼人”这一有深刻意义的主题。作品的中心线索是平炉车间九号炉3位炉长在快速炼钢竞赛中先进与落后的矛盾冲突,同时穿插厂领导干部之间的思想冲突、青年工人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与暗藏的反革命分子之间的敌我矛盾。作品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描绘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展现新中国工人在革命熔炉的冶炼中成长为社会主义新人的历程。

李云德的《沸腾的群山》:主要描写了矿工出身的营指挥员焦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率领部队解放了其曾经生活过多年的辽南孤鹰岭矿区,并承担恢复矿山生产、支援人民解放战争的任务。

他们发扬了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政策,领导工人群众一面与反革命武装和潜藏的匪特进行不懈的斗争,一面紧抓生产,克服重重困难,不到一年,矿山就沸腾了起来。

这部小说反映了东北矿山恢复建设时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具有宏大的史诗风格,在中国当代工业题材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