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有一种文学,叫西海固 曾经“苦瘠甲天下”,如今巨变值得书写
来源:封面新闻 | 张杰 蒋瑞尧  2022年04月15日08:40
关键词:西海固

看过电视剧《山海情》的人都对“西海固”这个名字不陌生。但或许有不少人并不知道“西海固”这个名字背后的更多故事。首先,“西海固”早已不是某一个行政区划的名字,而是一片宏阔地域的概括。但因其“苦瘠甲天下”的悠长历史,西海固已成为人们对这个区域的习惯称谓。

滋养文学的热土

西海固成为一种文学现象

如今的“西海固”地域,位于六盘山脚下,涉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彭阳县、泾源县,以及中卫市海原县和吴忠市同心县、盐池县、红寺堡区9个县区。

“西海固”地处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冲撞融合地带,是丝绸之路、萧关古道的必经之地。历代王朝从未放弃对西海固的经营,在这片土地上,城、堡、营、关,历史遗迹遍地皆是。

沧桑历史另一面,却是黎明百姓的苦楚生活。恶劣的自然生态,闭塞的地理格局,加之兵患匪祸,导致清末这里出现了“四望黄沙,不产五谷”“赤地千里,十室九空”的面貌。晚清左宗棠曾发出“苦瘠甲于天下”的感叹。1972年,联合国粮食开发署更是将其认定为世界上22个“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1982年开始,国家实施“三西”扶贫开发计划。1997年4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这一战略决策问世。四十年来,西海固脱胎换骨,换了人间。2020年脱贫,迈入小康社会。

脱贫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提升,还有精神面貌的改变。而这些,是文艺工作者最关注、也最易发挥表现的素材、对象。近几年,除了“出圈”的影视剧《山海情》,文学领域也出现了不少实力作家、优秀作品。这样一片贫瘠的土地,成了一方滋养文学的热土。

2018年,西海固土生土长的女作家马金莲因短篇小说《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成为获得鲁迅文学奖的首位“80后”作家。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骏马奖”获得者石舒清,其短篇小说散发出独特的审美趣味,成为西海固文学中别致的样态。由石舒清担任编剧的剧情电影《清水里的刀子》曾入围第八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编剧奖。以至于“西海固文学浅析”“作为一种现象的西海固文学——兼论石舒清和马金莲的小说创作”等文章众多。2011年,中华文学基金会授予西海固地域之西吉县“中国文学之乡”称号,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首个被命名为“文学之乡”的县。

“西海固之子”

带领读者穿越历史与现实

60后季栋梁是土生土长的“西海固之子”。他生长于“西海固”之同心县马高庄村,考上固原师专后,当过中学教师,在宁夏日报社工作多年,又被调往自治区政府参事室工作。季栋梁198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大部分和宁夏西海固有关,比如《上庄记》《锦绣记》《海原书》《野麦垛的春好》等。2022年3月,非虚构作品《西海固笔记》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在文学圈有较好的反响。季栋梁说,《西海固笔记》是他付出最大耐心与敬意的一部,也是最温情最慰藉乡愁的一部。

在《西海固笔记》里,季栋梁用拉家常、讲故事的语气,带领读者走入历史深处,以丰富的生活细节,敞露了西海固的贫穷与苦难。梳理完历史,季栋梁从历史转入文化,从长城博物馆到丝路古道,从安西王府到九边重镇,从红军长征登临六盘山到将台堡胜利会师,告诉大家,在西海固贫瘠的土地上,沉积着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底蕴。在“百万大移民”“脱胎换骨”等篇章,季栋梁则选取代表性的重大事件,描述了西海固农民在经济上摆脱贫困之后,各方面的巨大变化。

也正是因为曾经的贫穷刻骨铭心,让季栋梁对脱贫后发生巨变的西海固感到由衷的欣喜和自豪,“走到六盘山深处,它的美不亚于九寨沟。”改变的细节更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上。为了写出这些细节,从2018年4月开始,季栋梁让儿子开车载着他重走西海固,从银川到西海固各县有400多公里,往返三四十趟,慢慢走,细细看。一个人、一间房子、一段故事,甚至是探访途中和朋友的对话,都被真实记录了下来。

在西海固,曾经最大的问题就是缺水。以至于出现了“喊叫水”这样的地名。在以往年代,季栋梁作为客人到农家串门,各家的热情问候都是“喝水吗”。如今,水库的建设解决了西海固的吃水问题。在中庄水库,季栋梁遇到一位老人,他眯着眼睛蹲在水库边,他家离这儿二十多里,一直顺着水走来,“专门看水来的。”老人感叹道:“哎呀,以前啊死水怕个勺勺舀,给水拉长工哩,没见过这么多的水,没见过这么清亮的水,看得久了,眼睛都清亮了。”

对话

季栋梁:扶贫主题的文学写作

靠细节引人入胜

封面新闻:西海固曾经那么穷,在你看来,最主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季栋梁:这里是黄土高原的丘陵地带,山大沟深,十年九旱。贫困主要是缺水造成的。在很长一段时间,这里的六月到八月是雨季,全是下暴雨,强对流天气,水不但留不住,而且会造成水土流失。每年降雨量就在雨季,然后就没有雨了。蒸发量很大。所以这里曾长年非常干旱。

封面新闻:针对这个问题,国家扶贫工程是如何具体针对解决的?

季栋梁:恢复生态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退耕还林、还草,引黄灌溉,封山禁牧,生态移民,以及小流域治水等。小流域治水就是对沟壑进行治理。比方说这个沟壑一下雨就水土流失,沟就越宽,路就断了。现在就硬化水渠道,做排水,建水库、水坝,将水引到水库里,把水储存下来。这样一来,西海固的自然生态大为改善,对气候也产生了良性影响,降雨量由年均二三百毫米增加到七八百毫米。

以前西海固的人都出去打工,现在西海固人基本都回去了,因为当地有各式各样的优惠政策。通过修梯田把坡地改为平地,现在产量非常高,再加上水也通上了,引黄灌溉,农业越来越现代化。

封面新闻:在当下,西海固出了不少好作家,像马金莲、石舒清,在文学圈非常受瞩目。西海固也成为一个文学现象,受人关注。这很出人意外。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

季栋梁:的确如此。西海固的作家基本都出身于贫困之家,经历过贫穷的生活。而且我还发现,西海固的不少作家都当过一段时间的老师。你想西海固山大沟深,他到学校以后可能一周才回家一次,这种情况下,就有足够的时间来观察思考这里的生活。

封面新闻:《山海情》电视剧热播,让很多人对西海固有了更多的了解。你会不会觉得人们对西海固的印象更新,节奏要慢于西海固的变化?

季栋梁:的确,这个电视剧对外界更多了解西海固起到不小的宣传作用。但不得不说,人们对西海固的印象改观,比起西海固脱贫的进度还是有些滞后。我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到西海固了解情况以后,印象肯定会大为改观。

封面新闻:就我的感觉,虽然西海固那个地方以前很穷,但是看当地作家写的文学作品,能感受到那里的生活,尤其是人,有一种很质朴干净的一面。

季栋梁:有人问过我,你们这个地方这么苦,肯定一点快乐都没有。我说,要是没有一点点快乐,那地方的人肯定早都跑光了,哪还有这么多人在那生存?艰苦的生活,肯定也有一些亮色。比如那里的人普遍比较淳朴,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能自娱自乐。在辛苦劳作之外,西海固各种小曲比较多,有陇中小调、信天游、花儿等。

封面新闻:《西海固笔记》算是扶贫主题的文学写作,要写好并不容易。

季栋梁:是的。必须要把脱贫的具体故事讲出来。我避免写得程式化、模式化,而要写出细节,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比如我在书中提到,西海固有一户养蜂人家,二十多年来都在四川养蜂。但这几年他回到西海固养蜂了。西海固地区这九个县基本上都在六盘山脚底下,各种花特别多。还有一个细节是,西海固的人此前因为家里贫寒,外面来人就会躲得远远的。现在你去了,他们会邀请你到他家里去做客。这是一种心态的变化。扶贫最终应该带给人的变化是精神面貌及内心世界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