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蒙面纪》:生存?亦或是生活
来源:钟山(微信公众号) | 赵雯钰  2022年05月17日10:34

蒙面纪是一场预言,在这个数字化泛滥的时代,一切都被蒙上一层细雾,悬空的历史、面罩背后的面孔、隔阂的人心,只待数字恐袭的指尖轻轻一捅,所有的记忆都将化为灰烬,剩下的只是零星的残片和无尽的推诿。

早在《千里走单骑》中,黄昱宁就显示出她对于数字景观的警觉与在意。这种投向科技与现实生活影响关系的持续而炽热的目光,也使她的作品别具前沿感与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小说采用复合叙述的方式,辅以填补式叙事手法,留足了悬念。开头对人物与事件背景不着一词,直接进入主线剧情,然后在叙事途中不断插入对人物身世经历的补充,逐一填补缺失的内容,读者跟从作者的笔触深入故事,像剥洋葱一般层层递进,人物形象也随着事件的发展不断丰满起来。叙述策略的安排同样十分精巧,横向上呈一明一暗两条线索相映相衬,表面上是一次虚拟现实学术实验的过程记录,内里呈现了在病毒肆虐的时代,乔易思和齐南雁这对婚姻破裂的夫妻二人的情感波动过程;纵向上蒙面纪和后蒙面纪双重空间在这里交叠,使叙事具有复杂性与层次感,可见作者在结构上的苦心经营。

对于科幻寓言题材的作品来说,架空与真实就如同跷跷板的两端,任意一方的不适倾斜都将成为危险。被修复的蒙面纪其实是现代人类构建的一个元宇宙,由于蒙面纪时期的资料过分依赖数字化记载,在一场数字劫难后成为了“一团迷雾”,于是人们只能试图用虚拟现实技术去修复那段历史。

作为这项大型实验项目的志愿者,齐南雁选择以半沉浸模式进入虚拟现实,这个决定对于全文叙事框架的构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齐南雁和乔易思不同,乔是特级历史修复师并患有后蒙面纪综合征,出于研究或治疗的目的他最终选择沉浸式体验,而齐只是适配而好奇的志愿者,半沉浸式体验可以营造安全审美距离,符合人物心理及自我保护的需要。这就意味着齐既有现实生活中的身份意识,又是这次学术实验的旅行者,修复的蒙面纪历史与蒙面纪虚拟实验之间构成文本投射的关系,而乔齐二人从现实穿越到虚拟世界则完成了人物的再中心化。由此,那段迷雾一般的历史被重构、被体验,乔与齐再续情缘,身临其境地感受着病毒侵扰下社会的不安与麻木,以及相依相伴之际被唤醒的情愫。因为齐还保留着现实世界的意识,这就使得新旧两个历史时期的面貌对比成为可能,乔和齐之间的对话有了前因的凭据,过往的面纱徐徐揭开,二人的牵绊与分歧渐次展露。

在内容呈现上,文中巧妙地变换了三种模式。第一到五节是一般叙述模式,铺垫好叙事主体,第六节是实验中的抽样对话记录,通过密集的对话内容表现思维的错落跳跃,第七节是调查人员与志愿者的实验故障访谈。在第六节中,对话没有双引号框定,本来是两个人的对话内容,却仿佛是一个人在自言自语,乔和齐一个是理性求实的历史修复师,一个是细腻感性的女作家,他们分别代表的两种思维模式相互碰撞,“历史的角度”、“文学的角度”不断在文中出现,也启发着人们从不同角度反思人类在与病毒共存时的生活态度。聚焦这一视角的文学作品不在少数,《鼠疫》《霍乱时期的爱情》《十日谈》……当人们笼罩在病毒带来的阴霾与恐惧里时,文学试图对人们的精神世界进行救赎,文中借齐南雁之口只列举了文学对待病毒与人类关系的某些态度,作者更在意的其实是展示多方视野下的对话:乔易思和齐南雁的夫妻对话、文学和历史的对话、人与动物的对话……在虚拟蒙面纪时期,风声鹤唳,人人自危,人们极尽所能地隔断自己与他人的联系以求自保,清冷的街道上充斥着萧索与紧张的气息,乔易思从历史的角度看透了人类在与病毒博弈中的渺小和无能为力,悲观地认为多一个人就是多一个受害者,因此不愿意与齐南雁生养孩子,这就是造成二人之间关系破裂的重要原因。在虚拟时空中,乔和齐遇见了寇娜,寇娜是一只猫,她自由、有生命力,大摇大摆地出去捕食,与另一只雄性猫相恋、交配,这一切的发生源于本能,自然而理所应当,但在病毒肆虐的大环境下,相较于同时空生存的人类来说,寇娜的行为显得尤其真诚可贵。这样看来,寇娜活得才更像一个人。在寇娜的影响下,乔齐二人的爱情重新点燃,可是当实验结束,爱情幻想让位于现实考量,这样的隔阂还要持续多久才能化解,便不得而知。

借由一场学术虚拟实验,故事里的时间线也完整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新冠时期——蒙面纪时期——后蒙面纪时期,显然这是作者以现实为底色创造出的科幻寓言,带着批评家般的锐利眼光有意识地对身处的现实世界作出反思,并隐隐道出对未来的忧虑。故事中安放着两枚潘多拉的魔盒,一枚是病毒,一枚是数字化,前者已经和人类共存了几千年,它的发生不可预期也难以把控,于是探讨的重心落在病毒影响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这是个颇具哲学意味的主题,文中选择以“面罩”作为隐喻,象征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面罩越做越先进,总有一天甚至可以长在脸上,世界万物都被包裹在安全罩里,生存的目的压制了生活的欲望,生命的热力随之衰减,人与人之间至少相隔两层膜,这隔阂不仅是现实的障碍,更是思想与交流的间壁。再论后者,数字化是一柄双刃剑,它的内核是对一切事物进行编码,在数字世界里没有生命可言,它在用最速效最冷漠的方式解读着生活,人成了流水线上的产品,一个个被测量、被分类、被安放,数字化存储则是人类一手搭建的海市蜃楼,真假难辨,客观上存在着一朝倾覆的威胁,这样的数字化时代,该是人类进化了千百年后,苦苦追寻的理想家园么?

小说没有给予我们答案,只是提出了未来发展的一种可能,敏感的作家抱持着对时代的热忱与好奇,面对现有秩序进行清醒反思,在书写中表达关注、见证历史、预见未来。故事中涉及多个话题焦点,看似千头万绪,实际上都由文学的现实关怀所指引。当读者沉浸在令人着迷的虚拟想象空间时,不妨用心去倾听那声细微的呼唤:在寻求生存的同时,也不要忘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