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蝶变新川》辨析:人与自然的和谐呼唤山村蝶变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戴荣里  2022年08月18日09:23

资深媒体人严碧华的新作《蝶变新川——推进乡村振兴、走向共同富裕》,描写了苏浙两省交界处的长兴县煤山镇新川村的山川巨变,也是乡村振兴之路上,一个村由开始渴望致富频繁建厂、改变生活的同时,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村民痛定思痛,重塑绿水青山,凤凰涅槃的故事。既是乡村发展的缩影,又是乡村蝶变的典型。这是一部写实性的报告文学,作者作为长期关注民生的媒体人,以他的独特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乡村如何摆脱贫穷的束缚,又如何在环境污染之后自我反省,励精图治,塑造美好生活的乡村图画。作者展示了乡村发展中的艰难、致富后的困惑、自我疗伤的艰难,化茧为蝶的欣喜。这是一个由简单走向复杂,又回归到简单的乡村回归发展之路。作者以他记者的敏锐视角和脚踏实地的作风,向读者呈现出一个山乡巨变今昔对比的故事。对正走在乡村振兴之路上的广大农村而言,如何解决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如何改变农民兄弟的精神面貌、如何让村带头人更好地带动村民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本书提供了极好的参照。

新川村处于山区,由张坞、楼下、邱坞和涧下四村合并而成。这个曾极度贫困的山区乡村,和中国其他贫困山区一样,有着一样的贫穷基因。区域过于狭窄、人多地少。村民为了生活只得到几公里外的地方开垦荒山,当地村民的生活捉襟见肘、极度艰难。曾几何时,农民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只要有一线生机,就想通过拼命获取利益获取生活的改变。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村民的这种因怕穷而急于致富的心理十分迫切。新川村和全国很多穷怕了的农村一样,走向了盲目发展、四处建厂、粗放发展的早期慌乱发展阶段。一方面,新川村这种重工轻农现象,的确为新川的一时发展带来了希望。很多新川农民,由此实现了就业,解决了基本温饱问题,也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过上了让人羡慕的小康生活;另一方面,因为粗放型发展,新川村企业出现了大量的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也让村民们吃尽了环境污染的苦头:溪流内再无自由游动的鱼虾,四处污泥散发出恶臭,空气中弥漫着加工厂产生的粉尘。村民实现了填饱肚子的目标,却陷入了环境污染的怪圈,失去了绿水青山,村民们的幸福生活严重打了折扣,新川人陷入了迷茫的境地。

新川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天任,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对村里的环境污染现状和其他村民一样,有着切肤之痛和“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责任感。痛定思痛,如何改变这一面貌,新川村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吹响了环境整治的号角。对所有影响环境的企业,采用腾笼换鸟。不符合条件的工厂一律关停,符合条件的转型升级。并加大环保投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以村企业设立的天能集团在阵痛中不断摸索创新之路。村内企业通过村企共建反哺村庄,通过产业链拉动企业发展带动村民就业,并投入巨资改善村内基础设施。在浙江省美丽乡村精品建设大背景下,新川村靠样板引路。先后建立起新川案例馆、诚信馆、文化礼堂、登山步道等休闲旅游配套设施,成功申报了浙江3A级景区村庄。实现了“村景合一”的美丽蝶变。硬件设施的建成,并没有停下新川人振兴乡村的步伐。他们及时发动组织乡贤,充分利用乡贤们的智慧之光,引领乡村发展。成立了乡贤参事会,乡贤们集思广益、捐钱捐物,吸引更多乡贤回乡创业,乡贤文化带动了新川村的发展。

新川村走过了盲目发展带来的欣喜,也感受到环境污染带来的苦果。但呼唤美好生活,成为村民的共同心声。改善环境不只是停在口头上的口号。新川人通过党建引领、村企共建、环境整治、乡贤文化建设,滋养并迸发了村民自治的内生动力。重新找回了金山银山。新川村的今天,以绿色为底色、以均衡为特质,在乡村振兴之路上,越走路越宽。他们在推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新路,为浙江乃至全国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提供了样板,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新川村民,真正获得了彷城市居民般的幸福感,在感受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充分享受着山乡生活的纯朴滋润。

作者通过本书向我们勾勒了新川村走过的曲折之路。对新川村的发展通过今昔对比、历史沿革让读者感受到一个村庄发展之路上遇到的坎坷经历。无论是工业化基因埋下的种子,还是村办企业遭遇的各种危机,还有借款承包、众多村民的闯劲促成的村内办厂潮的兴起,在作者笔下,都渗透出村民为了发财致富而不惜一切代价的急切心情。随着工厂、企业的无序化建设,新川村的环境终于不堪重负。在极端情形下,村内企业开始了整治行动,铁腕治污,通过村企共建,启动精品村建设,从核心区整治开始起步,从而使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作者描述了乡贤跟进带来的欣喜,村民们对清澈溪水、竹膜新生、枫杨长新芽的窃喜,是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环境的改变,带了文旅项目开发的升级,中高端民宿的起步、民间文化的挖掘、诚信故事的感染,潜移默化着乡村文化的振兴。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乡村,呈现在读者面前。新川村通过“三治融合”,选择了能人治村方式,在好班子的带领下,坚持公开、公平与公正,走出了乡村振兴发展之路。通过乡贤引领,让村民受到乡贤文化的充分熏染。

新川模式,是工业立村的典范,也是绿色发展的模板,更是共同富裕的样板。他们发挥湖州独特的地理优势,充分考虑自身的煤山特色,进行了新川探索,从而塑造出长兴县的“新川模式”。新川经验,意味着两山理论的贯彻,是当下中国乡村振兴之路上的基本原则;采取村企共建,是解决乡村现实问题的关键。充分调动乡贤力量,在党建引领下,不断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更是乡村振兴之路上绕不过去的必由之路。

《蝶变新川》一书,是严碧华多次深入新川采访,以一个研究者的视角,呈现给读者美好曲折的乡村振兴故事。作者文笔老辣、叙述具有民间性,语言接地气。其所提供的新川范例,不仅为江浙沪一带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板,也对全国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具有参照价值。新川的转变,是中国改革开放乡村曲折发展之路的一个缩影,也是村民切实获得幸福感生动、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