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的精密结合 《最后一头战象》:小木偶的大追求
来源:文学报 |   2022年08月18日10:05

雨林遮天蔽日,从天而降的雨幕让观众感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潮湿气息,在充满傣族风情的舞台上,多媒体影音逼真还原了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场景,令人震撼。1∶1的巨型象偶或快步奔跑,或仰天嘶鸣,虽然高达3.2米,却完全没有因躯体的庞大而给人笨重感和顿挫感……作为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委约作品,改编自儿童文学作家沈石溪同名小说、由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和上海木偶剧团联合打造的大型舞台剧《最后一头战象》日前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首演,引发了观众和业内人士的关注和热议。

在国家文化基金和上海文化发展基金的扶持下,《最后一头战象》会聚了国内外顶尖的艺术团队:多媒体设计是此前“现象级”英国舞台剧《战马》的多媒体技术团队——英国59制作公司,从事电影配乐的作曲家彭飞联手中国首获格莱美奖的录音师陆晓幸,试图在中国的舞台上实现电影级别的配乐效果。此外,制作人马晨骋,导演何念,舞美设计沈力,灯光总监任冬生……无一不是行业内的顶尖人士。

演出中,充满艺术感的多媒体效果惊艳了观众,有效地烘托、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使整个剧场深深地沉浸在故事的氛围之中,也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舞台美术在一部作品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英国59制作公司与中国原创故事、中国制作团队的首次合作。“在创新的同时,我们也试图展现对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尊重,中国有着非常丰厚的艺术传统文化,此次的多媒体创作,相当于是艺术审美、科技和文化传统的相互平衡。”多媒体总导演本杰明表示。

象偶的制作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四年多的前期筹备酝酿,一年多的不懈创作,才有了舞台上惟妙惟肖的战象嘎羧。在操偶员的操作下,它从热带雨林中缓缓而出,仿佛一头真的亚洲象出现在观众面前,耳朵的厚度、肌肉的走向、皮肤的纹理,在灯光下清晰可见。

“栩栩如生”的背后,是整个团队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尽管海派木偶在国内已独树一帜,但等比例制作一头舞台“巨无霸”,依然是个全新的挑战。毕竟,传统的杖头木偶制作最高也就1.2米。为此,上海木偶剧团成立了专门的青年设计团队,启用“85后”木偶制作师冯呈祥负责战象的制偶研发。

传统制偶工艺无法借鉴,一切需从零开始。设计团队从最基本的大象生理架构研究起,通过大量图片、视频资料的反复查阅,对大象的肌肉、骨骼、运动及结构进行分析,完成初步设计稿和象偶框架搭建。为了使象偶的造型和活动更加贴近现实、符合自然规律,设计团队和演员还前往西双版纳,通过实地观察接触亚洲象。经过多次讨论试验,最终决定采用不锈钢、碳纤维和木板撑起象偶骨架,并由一种特殊泡沫塑料拼接成身体,方便演员操纵……从1.0版本,到2.0版本,再到最终的3.0版本,才有了舞台上充满艺术美感和视觉冲击力的象偶。

但制作出可以树立在舞台上的象偶,并不代表着制偶程序的结束,其实,更多的挑战还在等着他们。从想象性的设计到舞台的具体操作实践,又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上海木偶剧团团长何筱琼介绍,在这次表演中,不仅制偶没有先例可循,演员对巨型象偶的操作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问题都要在实际操作中去发现和改善。即使在首演前的最后一刻,他们还在为更好的舞台效果进行磨合和沟通。“我们无法借鉴以往操控木偶的经验,唯一可以借鉴的,就是操控木偶时的情感传递。而情感的传递,也是演员真正赋予象偶以生命的关键点。”为了演活战象,剧组的演员和设计师观看了大量野生象的视频,到野生动物园近距离观察,奔赴西双版纳体验生活,剧团还邀请有丰富经验的驯象师来观摩演员的表演。驯象师来了以后不由赞叹,你们已经做得很像了。驯象师也给了演员一些有益的建议,比如对大象微表情的细节表现。这些细节,是只有长期和象生活在一块的驯象师才知道的“秘密”。

舞台上机械科技与传统技艺的融合,也让观众频频赞叹。一头大象由三个木偶演员控制,却能同时做到象鼻子和耳朵的灵活摆动,这是极富技术含量的。据主创团队介绍,这些得益于设计团队与华东理工大学组建的科技研发小组。他们结合机械科技,使操偶的一些局限性得到延伸,一些高难度的细微动作便能灵活自如地表现。

结合现代科技,发挥技术的优势,但不盲目依赖技术,而是通过技术更好地呈现艺术,这是何筱琼对待技术的态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得用到正确的点上,而不是说一味地把技术加进来。木偶最大的艺术魅力一定是操偶师操控偶,赋予它生命力和感染力。”

而这一理念,与59制作公司的理念也是相合的。“技术是我们讲故事的工具,我们的首要宗旨就是思考如何把故事完美呈现,再去考虑如何应用技术。我们认为,技术是工具,工具服务于故事,所以我们不会以技术的角度去设想如何将其运用到故事当中。我们尽量在平衡中产出创意十足却又撼动人心的作品。对我们来讲,最大的成功就是当观众看完整部剧却没有意识到任何技术应用的存在。”本杰明表示。

突破性的木偶制作和木偶操作、多媒体运用、跨界艺术的融合、国际团队合作……何筱琼将《最后一头战象》视为上海木偶剧团的转型,“通过跨界、多元的融合和合作,我们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木偶的艺术和魅力”。而这并不是上海木偶剧团第一次进行相关尝试。2015年,上海木偶剧团就和导演胡雪桦的团队合作,打造了多媒体皮影戏《花木兰》,在创世神话木偶剧《女娲补天》中,他们也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国外团队进行过合作,“木偶这个有着2000多年传承发展史的艺术,面对新时代时,必须要与时代有新的融合,要有跨界艺术的加入,上海木偶戏将在传承海派技艺的基础上进行颠覆突破,以更符合时代的审美标准,不断探索求新,打开木偶艺术创新发展的新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