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书香河南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名家荐书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2022年09月13日08:06
关键词:全民阅读

《新时代红旗谱》:为时代而歌

■徐 剑

河南南阳正在全力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为了提振精神,起到榜样引领作用,地方有识之士组织“南阳作家群”李天岑等作家,对10位不同行业的优秀共产党员和英模代表进行一对一采写,以报告文学形式向党的“二十大”召开献礼,于是便有了此书。

翻开书稿,标题就很引人注目:《火炬手》《英雄归来》《点亮生命的光》《大医之路》《为了大地的丰收》《为爱圆梦》等。仔细阅读,内容更吸引人,人物性格、事迹描写饱满,感情真挚,思想境界高。作家们用报告文学的文体来呈现新时代英模精神,展现优秀共产党员风采。里面既有在脱贫攻坚中的独臂英雄村支书,也有默默无闻扎根深山的时代楷模、优秀人民教师;既有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事迹的专业工匠,又有无硝烟战场上与疫情战斗的抗疫英模;既有无惧生死千里寻亲的公安干警,又有医术精湛胸怀仁心的国医大师;更有立志让天下人吃得起放心肉的猪倌企业家……

报告文学和文学一样,关注人的命运情感、荣誉尊严、生存挣扎、牺牲与重生,描摹人性深处的皱褶,透视人性世界里光辉暖意的一面,或者是阴暗复杂的一面,写尽光荣与梦想,牺牲与生死,爱恨情仇,人的生存尊严,展现出人性的多重维度,这种文学一定涵盖了人性之光与人性之暗,抑或是人类和国家民族命运的一个诠释,是从人的角度来反映折射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和民族的命运。

检视中国作家报告文学的书写,应该说,这种非虚构文体,注定了它是中国与时代贴得最近的,也是最具前沿精神的文学载体。新时代,其实就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时代——而这一条,恰恰体现的是我们党的创建宗旨。缘此,新时代的中国文学,始终不能忘记的,便是人民群众。作为主题出版,最有力的笔触,最称得上浓墨重彩的诗章,应该是苍生在上。因此,报告文学的书写和表达,一定要上承天心,下接地气。唯其如此,文学才有真正的力量,才能展示它的预见性、揭橥性、思辨性和悲悯度、温馨感,才会有大时代的意义和化外之功。

春风大雅,秋水文章;经国大业,千秋之事。充满时代精神和正能量的报告文学,会在自己的目标道路上激扬文字、挥斥方遒,沿着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步伐阔步向前!时间和历史会淘洗一切,留下真正有价值的书写!

这本南阳优秀共产党员风采录——《新时代红旗谱》,是南阳10位作家对10位新时代红旗谱系人物有价值的书写。

“我的国家公园丛书” 是自然的山水,也是人文的厚土

■徐 鲁

谁不为自己的家乡能成为国家公园而感到自豪?谁不想为美丽的家园献上一阕深情的赞歌?大象出版社邀约5位青年作家参与,共襄“我的国家公园丛书”一举。打开“我的国家公园丛书”的5部长篇儿童小说,辽阔的大地诗意、浓郁的大自然气息,伴着山谷丛林的鹿鸣、猿啼、虎啸和群鸟的欢唱扑面而来,使人顿时有置身在光影斑驳、溪声盈耳、生命飞跃的山野和雨林深处之感。

这套原创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的故事分别取材于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唐明、曾维惠、魏晓曦、邓西、潘云贵这5位作者,不仅是当下儿童文学界实力派青年作家,而且他们的家乡,他们出生、成长或工作的地方,也分别在这5个国家公园所在的区域。所以,他们在小说创作中都充分调动且融入了各自的童年记忆、生活积累与真切的体验。

每一座广袤的国家公园,无山不美,无水不秀。植物的葱茏与繁盛,动物的友善与灵性,乡民和孩子们对自然的敬畏、爱护与发现,还有在“天人合一”般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土壤里生长与沿袭下来的淳朴的传统风习、独特的人文风情,伴随着小说故事的展开,都一一得到生动而细腻的呈现。

在《河源清澈》里,美丽的乡愁与小男孩一家如影随形,曾经世代居住在这里的牧民,成为守护国家公园的中坚力量;在《竹海寻踪》里,无论是描写自然景观,发现珍稀动植物,体验风土人情,聆听神奇传说,都带着温情。因为家乡的竹木、鸟兽、雨丝、云影,在作者的心里都记得清清楚楚;在《虎豹山林》里,小兴安岭林区的民俗风情和传统生活日常,被作者融入各种细节描写之中,丰盈而生动;在《秘境回声》里,两个男孩一起保护家乡的雨林、守护珍贵的海南长臂猿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独特的雨林环境下,人与动物的相互依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云边的歌》中,与武夷山区的泉流、竹涛、鸟鸣一样具有治愈力的,还有那悠悠不断的农家茶谣和武夷风习。由此也可见,在作者们的心中和笔下,国家公园既是自然的山水,也是人文的厚土。历史和人文,同样是国家公园里气韵生动和饱满的“气场”。

我们把这套壮丽的山河之书、大地之书和生生不息的奋斗故事,献给正在成长的新时代少年们。期待着有一天,朝气蓬勃、志存高远的少年们,会带上“我的国家公园丛书”,走向他们的诗与远方。

《小学生作文多用宝典》:提高作文能力并不难

■崔 峦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可见,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积累语言经验、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学习作文、练习作文,能写一篇好作文,是检测一个人语文能力的关键举措。而且,能说善写,能帮助一个人成长、成才、成功。

作文如此重要,而不少学生作文不过关,该怎么办呢?

一要多观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二要多读书;三要多动笔。

要想具有较强的作文能力,还可以看点儿作文辅导书,比如《小学生作文多用宝典》就是一本你值得拥有的作文工具书。它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是多用性。书中的“优秀作文”“材料集锦”,既能扩大阅读量,又能丰富作文素材。“难点点拨”,既能开阔作文思路,又能帮助突破作文难点。“作文口诀”“作文谚语”“作文常见错别字辑录表”,既能揭开作文不难的奥秘,又能普及相关知识、规范作文用字,可以说“一册在手,作文无忧”。

二是实用性。习作指导要有用、管用,这是编者编写该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书中的“难点点拨”,不是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而是聚焦这一类作文的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材料集锦”把作文用得上的“常用词语”“精彩片段”分门别类呈现出来,方便学生在作文时借鉴、引用。“优秀作文”展示的是近年各地小学生写的贴近生活的优秀习作,按文体编排,更便于阅读、揣摩、借鉴。此外,为了引起小读者的注意,书中特意划出指导文字中的重点语句,标出作文中的中心句和有新鲜感的句子,方便小学生反复品读、迁移运用。

三是创新性。这是编者的刻意追求。目前,作文类图书重复出版,质量平平,此次组织一批具有多年作文教学经验的教师和有思想的作文教学研究者,精心策划、认真编写,力求做到紧扣“新课标”在作文方面的要求,针对小学生习作存在的问题,贴近小学生作文学习和生活实际,让他们读有所得、学有所获、写有提升。可以说,该书是集作文知识、作文指南、作文资料于一身的作文工具书,更是从激发小学生写作兴趣入手,贯穿作文方法指导和实用作文能力培养的作文指导书。它对于小学生启迪作文悟性、提高作文能力,乃至提升作文素养会有切实的帮助,是广大小学生作文的良师,更是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有效作文教学的益友。

《直面中国种子问题》 把脉问诊中国种业

■胡冰川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自从发生中美经贸摩擦以来,以光刻机为代表的高科技“卡脖子”问题开始影响到社会生活。事实上,中国种业也存在类似的“卡脖子”可能性,只是表现方式与光刻机不太一样。

高科技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似乎容易理解,但种业也存在“卡脖子”问题,对这一点,社会公众很难理解,大家觉得每天都正常饮食,怎么会被“卡脖子”?而且在历史上,农业长期都是自留种,鸡生蛋、蛋生鸡,这么简单的事情,怎么会有问题?

以玉米育种为例,国内育种水平也在明显提高,但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仍存在明显差异。如果说比平均单产没有意义,那么可以对比高产纪录,比如2019年,美国玉米单产纪录是每亩2.58吨;根据公开查询到的资料,2019年中国示范田玉米最高亩产只达到1.66吨。这种差距实际反映的是育种科技水平的差距。

真正意义上的种源“卡脖子”是因为种源相对落后带来的可能结果,无外乎两种:一是种源层面。由于长期无法提升原种研发的能力,使得种源市场需求持续依赖进口,最终导致技术依附。二是产品层面。在农作物种子领域,能够做到直接贸易并大量推广的品种非常有限。相当数量的种源贸易是通过产品贸易的方式间接实现的。2019年中国大豆单产为每亩109千克,而美国为每亩233千克,巴西为222千克。中国大豆与美洲国家大豆生产效率差别显著,在很大程度上是种子原因,其结果就是,如果不进口种子,那就要进口产品,种源的差距最终传导到产品层面。相当数量的农产品进口,除农业资源之外,内在因素实际是科技差异,如种源差异。

基于以上种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回答大众困惑,中国社科院陈明博士撰写了《直面中国种子问题》一书。该书立足中国种业实践,站在全球视角阐释了种业演化历程,并对未来种业发展提供了路径选择。全书不仅描绘了种业发展的历史图谱,对种业发展的演化逻辑和一般性规律进行了直观呈现,更对我国种业进行了把脉问诊,切中行业发展的梗阻,正面提出问题,回应社会关切。该书对种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历程和方向都做了非常全面的描述,对了解中国与全球种业的概貌提供了很好的指引。不论是业内人士,还是有兴趣了解种业发展的读者,都能从中受益。种业本身是个具体问题,但是在方法论层面检验我们对未知的态度,在价值观层面考验我们的包容性。种子堪称农业的“芯片”,大国种业正疾驰在通向未来的赛道上!

《大河之上》:从逐水而居到逐水而思

■李一鸣

“唯有洞察,才能和解”,这是一部作者因为洞察一条大河,蕴藉而出的漫长心灵史。从逐水而居到逐水而思,这部作品完成了人心与大河、与自然、与世界的彼此关照,这彼此关照既是客观的存在,又是主观的想象,更是哲学意义上的依存与转化,是个体心灵对一条大河发出的美学邀请,既有结构也有解构。与更多类似题材对黄河人格化的艺术处理不同,作者显然更为理性,故而更倾心于客观地“洞察”,以及更为客观地思考。思考一条大河经年被时间所忽略的禀赋、原则,以及其内在所遵循的某种天道,以及关于人与河,河与其他自然,自然与地球之间的那些荡气回肠的相互印证,还有,那些必须正视的困境。

作者以历史与地理、现实与神话、水文与鸟类迁徙、动物与植物,及时间与空间的众多维度,以个体生命对大河经年鲜活的心灵经验为经度,于此经纬之间获取了自己对一条大河无限哲思的可能,其间彰显着极具深意的文化意识、环保意识、心灵意识、生命意识。

显然,对这条华夏生命之河的探究与思考,需要足够的精神力量。而时代的节奏越来越快,时间的驱使下,更多的当代人在被生活的消耗中选择了对精神的放弃,成为一枚惯性的陀螺,而作者则与之相异,她于生活中坚韧地表明自己的精神立场,于不断行走中执拗而认真地用整个身心,倾听黄河缤纷阔远的音律。

黄土地的诞生,水与风的杰作,恍惚之河,西口·碛口,或陉道,或津渡……如大河般流动的文字章节,仿佛是从神话传说、历史烽烟、黄河文化、时代进程中撷取而来的珍珠,从大河的源头出发,又刻意与源头留下神秘的距离,一路逶迤而来自然流转,激荡人心。这种对文本力量的大胆释放,令这部散文作品无端具有了叙事的风格、民谣般的旋律,亦增益了其气蕴与内涵:“这条悬在无数人头顶的大河,在千百年的奔流中无数次决溢改道,成为令历代君王不敢轻忽的朝廷要务,更成为令下游两岸居民爱恨交加的‘母亲河’与灭顶之河。”

作者对大河之上的天地风物满怀敬意,也满怀理性的洞察,如此结构出的文化散文深沉至真,恳切感人,仿佛是自我身心的某种交锋,更犹如完成了作者自身期待的人与黄河,或自然与黄河的某种异样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