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赵宪章教授《文学图像论》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夏文捷  2022年09月29日08:47

赵宪章教授著作《文学图像论》 张静/摄

9月24日,北京大学第六届“文学与图像”学术论坛召开,恰逢赵宪章教授的新著《文学图像论》出版,会务组特邀作者、编辑及与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文学与图像”的基础理论研究展开座谈。座谈会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陈明教授主持。

《文学图像论》编辑王松景代表商务印书馆介绍了该书的选题价值与出版过程,介绍了赵宪章如何沿着维特根斯坦“语言图像论”的足迹“借题发挥”,试图回应“图像时代”引发的文学危机和符号危机,这也是整个“文学与图像”问题域的现实意义。而赵宪章在《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的基础上同步展开理论研究,做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此外,王松景还就著作封面所采用的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王献之的书法《洛神赋十三行》等作了说明,试图在书籍装帧方面契合“文学与图像”主题。

《文学图像论》提供了相关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杨剑龙教授认为,作者基于大量跨国别、跨学科的理论,站在中国立场上探究文学与图像关系,产生了很多不同于西方理论的概念。赵宪章早在21世纪初就指导过“语—图”关系方面的博士论文,说明他对文学现实十分关注,上海大学文学院曾军教授提出,这种源于现实关怀的人文学术,对当前数字时代的文学研究有重要的启发。

以赵宪章、杨剑龙、陈明及其团队为代表的中国学者,给西方“词语与图像”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补充和参照。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倪爱珍研究员认为这部著作在建构基本理论、开展专题研究、整理文献史料三方面,奠定了“文学与图像”这一新学的基础。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欧荣教授长期致力于英语世界的跨媒介诗学研究,她站在自身的学术立场阅读《文学图像论》,深刻感受到中西方关于语言与图像的“实指”“虚指”等问题的差异。

与会的北京大学学生获赠《文学图像论》 张静/摄

《文学图像论》具有方法论意义。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罗建新教授认为,可将中国古代文学图像研究概括为“图像”及“‘源文’与衍生文”,前者可划分为作者图像、作品图像、衍生图像三种类型。而开展中国古代文学图像研究,需要首先系统清理这两类文献,继而进行古代文学与其衍生个案图像、跨媒介图像“关系”的研究。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赵敬鹏副教授认为,“文学与图像”的个案研究或者历史研究,都需要理论的统摄或者最终归纳出理论,否则只能停留在“摆事实”“堆材料”;同样,理论研究,也需从历史研究、个案研究中发现问题、提炼精义。

赵宪章认为,国内“文学与图像”学界,关于历史和个案的研究声势越来越大,但是基础理论研究也要跟上。(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夏文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