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作家网书单 关注|2022年10月外国文学重点新书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鹏波/整理  2022年10月20日08:37

1.《一个女人的故事》《一个男人的位置》《一个女孩的记忆》

[法]安妮·埃尔诺,上海人民出版社,郭玉梅/陈淑婷 译

10月6日,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凭借 “勇敢又确切地书写从个人记忆中挖掘出的根源,疏离以及集体约束”获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此前,安妮·埃尔诺已有两本中文译作问世,分别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在2003年出版的小说合集《一个女人》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在2010年出版、并于2021年再版的《悠悠岁月》。获奖后,上海人民出版社特对安妮·埃尔诺小说合集进行再版,其中《一个女人的故事》《一个男人的位置》沿用郭玉梅的译文,并进行全新修订,《一个女孩的记忆》则采用陈淑婷的新译本。

安妮·埃尔诺的这三本小说可以看成一个系列,分别讲述了母亲、父亲和自己的故事。她用细腻、伤感的笔触生动描绘了出身贫寒的父母如何为使自己及下一代摆脱社会最底层的卑贱地位所进行的充满失落、绝望、希冀、梦想的奋斗过程,准确、客观地再现了法国当代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在心理、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价值观方面的巨大差别,同时也以极其痛苦和矛盾的心情,真切表达了对父母及故乡的爱恨交加。对于想一睹新晋诺奖得主文学风采的读者,这三本书是很好的入门。

2.《瘟疫之夜》

[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出品,龚颖元 译

土耳其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的新作《瘟疫之夜》是一部期待已久的作品,土耳其语原版出版于2021年。据称,帕慕克为构思这部小说花了四十年。《瘟疫之夜》讲述追寻正义的英雄与面对死亡的恐惧相互缠斗的跌宕历程,堪称一部深度思考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百科全书式小说。小说里出现了苏丹、公主、医生、密探、囚徒等众多人物,他们的命运相互交织,呈现出奥斯曼帝国晚期社会全景。

帕慕克创作这部小说之初,新冠疫情并未来袭,他在疫情中完成了一部讲述另一场疫情的小说。用帕慕克自己的话来说,他的小说内容慢慢变成了现实。因此,今天阅读这本小说有其深刻寓意,折射出百年来人性之未变。值得一提的是,中文译本封面采用帕慕克手绘插画,书内还包含作者手绘地图,细致呈现小说中的城市风貌。

3.《与父亲的奥德赛》

[美]丹尼尔·门德尔松,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出品,卓雨 译

丹尼尔·门德尔松是美国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古典文学教授。在他给本科生开设的《奥德赛》研读课上,迎来了一位特殊人物——他的父亲,一位81岁的数学家。父子二人一同细读这部关于“漂泊与回家”的12110行史诗,随后参加《奥德赛》主题游轮旅行。在文本与空间的“奥德赛之旅”中,丹尼尔·门德尔松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理解父亲。

丹尼尔·门德尔松将这段经历写成了回忆录《与父亲的奥德赛》,将《奥德赛》中古希腊英雄父子的传奇史诗与当代父子的普通人生并置,在文本与现实的交叠中,两对父子相互映照。该书出版后好评如潮,曾入选贝利·吉福德非虚构奖短名单、《科克斯书评》年度最佳回忆录、《新闻日报》年度图书等等。

4.《诅咒兔》

[韩] 郑宝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頁folio出品,田禾子 译

《诅咒兔》是2021年国际布克奖入围作品,以十篇想象奇谲的故事书写人类爱欲、女性身份、资本社会等话题,融荒诞故事、民间传说、暗黑童话、科学奇想、历史记忆等多种叙事类型于一体,拥有令人毛骨悚然且引人深思的巨大能量,是一部幻想与现实交织,文学性与趣味性兼具,打破类型壁垒的精彩短篇小说集。

郑宝拉是一位资深俄语、波兰语文学译者及研究者,曾将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格丽特》、布鲁诺·舒尔茨的《鳄鱼街》《沙漏做招牌的疗养院》、贡布罗维奇的《婚姻》等翻译成韩语。由于长期浸润在布鲁诺·舒尔茨、布鲁诺·亚辛斯基、安德烈·普拉东诺夫、柳德米拉·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等不同时代的大师作品中,受此影响,她将斯拉夫文学的特质与东亚社会特有的疼痛、苦难、丧失的经验相融合,写成一篇篇精巧而刺痛人心的故事。

5.《激情耗尽》

[英] 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惊奇出品,沈矗/孙芸珏 译

《激情耗尽》讲述一位女性在人生暮年自我觉醒的故事。女主人公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搬到租来的房子,过起了自由而独立的生活。而在此前,她曾为了不辜负别人对她的期望,做出过巨大牺牲。英国《星期日电讯报》评价该书是“一部无比优雅、令人惊讶、仍然鼓舞人心的小说。”自1931年出版至今,仍是许多读者心目中的经典。

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是英国小说家、诗人、园艺家,两次获得霍桑顿文学奖,与弗吉尼亚·伍尔夫交往亲密。1925年至1935年是两人密切交往的十年,也是双方文学创作的高峰期。其间,伍尔夫创作出了以薇塔为原型的作品《奥兰多》(1928),薇塔也创作出了她的代表作《激情耗尽》(1931),并与伍尔夫创作于1929年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形成呼应。此次出版的中文版《激情耗尽》是薇塔的作品首次被译介到中文世界。

6.《母亲》

[英]克里斯·鲍尔,上海译文出版社,群岛图书出品,王颖 译

《母亲》是英国作家克里斯·鲍尔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他用细腻而克制的笔触,讲述了十个画面感十足的动人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与旅行有关:陷入困境或面临抉择的主角们在他乡和异国直面童年创伤、修复内心裂痕、追寻人生意义。贯穿全书的是一个叫伊娃的女人,她是女儿,是妻子,也是母亲;她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寻找自我,母亲对她的深刻影响,又被她以母亲的身份传给了自己的女儿。

克里斯·鲍尔曾在2007年至2020年,为《卫报》撰写评论专栏“短篇小说概览”,受到文坛关注。2018年出版首部作品《母亲》,先后入围英国弗里欧文学奖和边山文学奖;2021年出版长篇小说《孤独的人》。李翊云曾评价“克里斯•鲍尔沉静而扣人心弦的笔触让人想起艾丽丝·门罗和彼得·斯塔姆。”

7.《烦人的爱》

[意]埃莱娜•费兰特,人民文学出版社,99读书人出品,陈英 译

因“那不勒斯四部曲”获得全球声名的意大利女作家埃莱娜•费兰特至今仍是个谜,没有人知道她的真实身份。这些年,她的作品不断被译介到中文世界,包括刚出版的《烦人的爱》。《烦人的爱》是费兰特的处女作,出版于1992年,获得意大利文坛重磅奖项艾尔莎•莫兰黛奖,1995年又被意大利导演马里奥•马尔托内改编为同名电影,入围当年的戛纳电影节。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段充满痛楚和阴影的母女关系:女主角黛莉亚回到故乡,调查母亲的死亡,却不想对母亲经历的挖掘变成为一场令人心碎的记忆的救赎。正如费兰特自己所言,“女儿和母亲的身份,在我的书中占着很重要的位置。有时候我想我一直都在写这个主题,我的所有不安都源于这里。”《烦人的爱》刻画的母女关系,可以被认为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的情感源头。

8.《镜中瑕疵》

[澳大利亚] 帕特里克·怀特,浙江文艺出版社,可以文化出品,李尧 译

《镜中瑕疵》是澳大利亚首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怀特的长篇文学自传,出版于1981年。怀特在书中追忆了从出生到漂泊他乡、寻求身份认同的青少年时光,记录了他对写作与艺术的不断思考与探索。战后,他和伴侣曼努雷重回希腊旅行,试图在历史中寻找心灵的归所。多年的离群索居之后,晚年的怀特又开始积极参与澳大利亚的政治、文化活动,对当代文明的方方面面作出了辛辣的批判。在《镜中瑕疵》中,怀特毫无保留地剖析自己,文字时而诗意抒情,时而内敛自省,时而诙谐刻薄。他用自己的方式将澳大利亚和世界描摹、拆解,重新镶嵌在自己心灵的版图之中。

9.《略萨谈博尔赫斯: 与博尔赫斯在一起的半个世纪》

[秘鲁]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人民文学出版社,99读书人出品,侯健 译

《略萨谈博尔赫斯:与博尔赫斯在一起的半个世纪》是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巴尔加斯•略萨的专题文学评论,系统收录了他在过去50年里针对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访谈与评论文章。略萨在1963年第一次采访博尔赫斯,此后的半个世纪中,博尔赫斯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识乐趣”。

在这本书中,略萨以举重若轻的姿态,既保持对博尔赫斯的毕恭毕敬,又将博尔赫斯隐藏极深的瑕疵悄然揭露:“绝对的完美似乎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甚至也不存在于艺术作品的创造者中,哪怕是博尔赫斯,这个已经接近完美的人。”该书同时收入了略萨对博尔赫斯的采访、略萨为博尔赫斯写的诗歌等一系列从未发表过的内容。

10.《桑塔格传: 人生与作品》

[美国]本杰明·莫泽,译林出版社,姚君伟 译

作为20世纪美国文化的象征,桑塔格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她的一生与美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她傲视一切而又焦灼不安,被神化也被误解,被赞美也被诟病。她反抗想象力的贫瘠,拒绝平庸,拥抱思辨与审美,留下了丰富的创作遗产。本杰明·莫泽通过大量研究和访谈,深入档案资料,回归文本阐释,敏锐地捕捉到桑塔格人格和人生中的细微和隐秘的精神内核,探索了她令人敬畏的公众形象背后那令人着迷的私人面孔:一段段破裂的亲密关系,一次次在身体和心灵上的苦苦挣扎,关于性、艺术、政治、文学——这些都激励、破坏和成就了她的卓越创作,呈现出作为隐喻的“桑塔格”和桑塔格的一生。

《桑塔格传: 人生与作品》中译本长达868页,收录近100幅珍贵照片,作者历时7年,采访近600人,精研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桑塔格文档”海量一手资料,曾获2020年普利策奖。同期推出的桑塔格传记还有法国文学史学者贝阿特丽丝·穆斯利创作的《智性与激情》,将桑塔格的艺术评论、文学创作、政治见解与精神历程置于历史中加以考察,勾勒出这个“包罗万象的灵魂”一生的智性之旅;以及美国当代作家、桑塔格儿子的女友西格丽德·努涅斯的《回忆苏珊·桑塔格》,真实地刻画了桑塔格独有的个性与魅力。

11.《温柔的确定性》

[波兰] 哈丽娜·波希维亚托夫斯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頁folio出品,李以亮 译

波希维亚托夫斯卡是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波斯卡齐名的波兰女诗人,生前出版的作品不多。她于32岁去世,去世之后,波兰国内出版了她的多种诗集,包括近五百首抒情诗。辛波斯卡曾这样写诗赠予她:“我们,也能分裂自己,真的。/ 只不过分裂成肉体和片段的低语。/ 分裂成肉体和诗歌。”波兰学界有评论认为,如果不是被死亡太早打断,波希维亚托夫斯卡摘取诺贝尔文学奖也不是太过大胆的假设。

波希维亚托夫斯卡写下了大量动人的抒情诗,爱情是她诗歌中永恒的主题,但她的爱情总是充满死亡的阴影,爱情因死亡获得了重量。《温柔的确定性》是波希维亚托夫斯卡的诗歌首度被翻译为中文。诗人、译者李以亮从波希维亚托夫斯卡身后留下的五百首诗中精心编译了最能代表其风格的二百多首诗歌,呈现诗人清晰动人的风貌。

12.《海豚信:1970-1979(上下)》

[美]罗伯特·洛威尔 / [美]伊丽莎白·哈德威克 著 / [美]萨斯基娅·汉密尔顿 编,

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大雅出品,程佳 / 余榕 译

本书是20世纪一对传奇夫妇——自白派诗歌创始人罗伯特·洛威尔及文学评论家、小说家伊丽莎白·哈德威克的书信集,也是普利策诗歌奖获奖作品《海豚》的“阅读指南”。全书收录洛威尔生命中最后七年(1970—1977年,也是其个人危机与创作革新期)与哈德威克的所有书信,以及他们与圈中好友的部分往来信件,共347封。这些书信涉及二人日常的工作、家庭和情感生活,诗歌和小说创作,还展示了他们与麦卡锡、毕肖普、里奇、沃尔科特、贾雷尔、伯林、乔纳森、贝里曼等人的珍贵友情,为二人描摹了一幅前所未有的真实“肖像”。

更难得的是,它也提供了《海豚》创作的立体资料(事实与书信),诠释了洛威尔如何将生活(以及书信)提升为诗歌的过程。这些书信,是一场关于爱与宽容的艰难跋涉,二人近三十年的爱怨纠葛与迟到的和解,同时也是一代文学巨匠生活与创作的真实现场,在文字表面的琐碎、支离中,我们得以近距离观察,进入洛威尔世界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