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化自信自强贡献文艺评论力量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11月4日,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在北京举办“为文化自信自强贡献文艺评论力量——文艺评论专家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座谈会围绕文艺评论如何更好地为新时代新征程发声、如何更好地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发声、如何更好地引领文艺创作健康发展等进行了交流探讨。文艺评论专家仲呈祥、白烨、洪向华、单威、马文、卢冷夫、王馗、张建业、秦宇,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一级巡视员周汉萍,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强,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总编辑宋合意参加座谈会。现将座谈会发言整理刊发,以飨读者。
——编者
不断推动文艺评论繁荣发展
仲呈祥
作为一个文艺评论工作者,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在哲学思维层面真正领悟二十大的精神,全面辩证地把握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孕育文艺创作的伟大实践,以此来推动文艺评论持续繁荣发展,保障其行稳致远。
首先,文艺评论既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遵循文艺评论及鉴赏的独特规律,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艺理论和美学精神,坚持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不能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这真是语重心长,深刻精辟。我们决不能丢掉了中国式的文艺评论。
其次,要摒弃长期影响过我们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好走极端、不左就右的单向思维。比如,宏大叙事与平民叙事都是需要的,理应互补生辉,文艺评论不能用平民叙事去否定宏大叙事;讴歌英雄与为普通人立传都是为时代画像,文艺评论要防止是此非彼;注重青春化表达以满足广大青年观众的审美情趣是需要的,但不能因为一味迁就和顺应青年人的时尚口味而削弱历史的沧桑感和生活的真实性;科学技术为新时代审美开拓了新天地,但不能因为片面强调现代化传媒科学技术的应用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开掘和美学品位的提升,当然也不能因为古板固守原来的表达方式而不敢越雷池半步,诸如此类。
文艺评论要把准方向盘,就要对生活和作品全面把握,实事求是,科学分析。要辩证地处理好专家评论和大众评论的关系。要重视舆情分析而又不当舆情的尾巴。要将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直面人生、开拓未来。现实主义不只是一种创作方法,更是作家、艺术家贯注在审美创造全过程当中的一种对时代、对历史、对人民极端负责任的精神。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首届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呼唤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白 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围绕这个目标任务,文艺批评工作者要通过文艺批评的方式来促进更多这类作品的产生,并为产生更多这类作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首先,要把握功能观。文学最基本的功能是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一些人越来越强调娱乐功能,而忽略了其他功能。从功能观上进行研讨、正本清源是很有必要的,以娱乐为主是不可能产生大量的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的。
其次,衡量一部作品的价值,要以内容为主。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一部作品写得好不好,关键还在于内容本身。在作品的创作中,要在内容上有自己的发现,有自己的营构,在此基础上用合适的形式去表达内容。
再次,要提倡以人民生活、人民情感作为创作的坐标和立足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很多作家所熟悉的、所描写的其实并不是人民生活,而是自己的个人生活,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无病呻吟、杯水风波这样的作品。劳动者奋进新时代,这种生活才叫人民生活。
最后,要发挥文艺批评的甄别功能,激浊扬清、褒优贬劣。文艺批评不能胡说,不能把不好说成好,否则会对作品和创作产生不好的影响。要把理论探讨和文艺批评结合起来,强化文艺批评的褒贬功能,增强战斗力、说服力。
(作者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旋律
洪向华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时指出,我们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在对文化强国进行擘画和部署时鲜明提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充分理解和认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不断推动文艺评论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艺评论工作在参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过程中,一是要确立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的战略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以宏阔视野和战略思维,高瞻远瞩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为我们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使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焕然新生。二是要以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为重要抓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三是守正创新,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根基,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时代化发展,不断回答并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历史进程中的种种难题。四是要占领和铸牢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压缩意识形态风险滋生空间。五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制度,发挥制度优势,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研究员]
用评论促进文化展览艺术高质量发展
单 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事业日益繁荣,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高涨,走进博物馆和文化场所参观各类展览成为时尚。文化类展览的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同时也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比例有待优化,以物证史、以展明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水平有待提高。同时,促进展览提高质量、推介优秀展览、扩大文化影响的评价与引导有待加强。
所谓文化展览,即从历史文化层面观照展品,体现文化立场,具有社会文化导向意义的展览。这类展览有较强的政治性、思想性、专业性、艺术性。一个展览本身就是一件艺术作品、文化产品。所以它不仅需要专业评价、技术评价,更需要艺术评论一样的展览评论,以促进展览具有更高的思想价值、更大的社会价值、更优的美学价值和更珍贵的文化价值,成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丰富资源、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宏大阵容,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劲动力、展现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重要载体。
抓这类评论应与抓其他文艺评论一样,需要采取评论家、专业人员和广大群众相结合的有效方法,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以此努力创造出评论风清气正、展览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
(作者系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奋力推动首都文艺舞台繁荣发展
马 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文化自信自强摆在突出位置,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高度重视。作为首都北京的文化和旅游工作者,我备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下面结合实际工作,谈谈文艺评论如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奋力推动首都文艺舞台繁荣发展发挥作用。
首先,要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深刻领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论断和重要任务,深刻领会文艺创作的正确方向,深刻领会“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的重要部署。
其次,要了解工作安排。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以打造“大戏看北京”等文化名片为牵引,在组织创作、推出精品上下功夫,完善艺术创作全链条扶持机制,挖掘时代主题,讴歌时代精神,锤炼深深扎根人民的良好作风。继续发挥市属文艺院团“主力军”和民营院团“生力军”的作用,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作品,不断推出具有中国气派、首都水准、北京特色的精品力作。
再有,要关注创新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以繁荣首都文艺舞台为目标,在搭建平台、创新发展上下功夫,搭建优秀剧目展演展示平台,拓展演出场所服务平台,深化优秀剧目宣传推广平台。进一步拓宽思路用好大数据平台,建立演出剧目云平台,实现好戏大戏的精准设置和配送,切实提高演出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强互联网思维,用好互联网和新媒体,实现“线上聚人气,线下看大戏”,使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作者系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
促进创作的“三转”“四新”
卢冷夫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其中提到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认为,文艺评论工作要围绕促进创作的“三转”“四新”来推进。
“三转”:第一“转”是由小众转向大众,因为只有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才有强大的生命力。第二“转”是由雅俗对立转向雅俗共赏,文艺工作者要创造出更多雅俗共赏的优秀作品,不断丰富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第三“转”是由传统媒介转向全新的融媒体,要看到新型融媒体以其鲜明的开放性、互动性、贴近性和便捷性,正在满足越来越多人们的物质精神诉求。
“四新”:第一是新的思维,思路决定出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还要在各个文艺领域进行现代化转型。第二是新的定位,新时代对各种文化形态都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准确定位。第三是新的路径,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通过大胆尝试,不断激发艺术创新的潜在动力;第四是新的血液,青年强则国家强,随着更多新鲜血液的注入,我们将比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和底气。
(作者系解放军红叶诗社副社长、《红叶》执行主编)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空间
王 馗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被突出的重要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静态的物质存在,而是世代积累的文化典型和生活形态,是活态的、开放的、延续的,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原因。
以戏曲为例,在其形成、发展、传承和创造的历史进程中,显示出了时代性、世代传承性、活态性、自主性、可持续性、系统性、开放性的基本特征,本身就具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特性。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以及戏曲振兴工程的展开,戏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扶持,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营造了更加良好的生态空间。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应新时代提出了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要真正具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能力,生态空间建设就是亟须关注的问题。以戏曲为例,要营造新的市场空间、民俗空间和受众空间,就需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利用网络科技取得新的发展空间;要解决戏曲艺术自身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就需要切实地从深层次解决戏曲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生态空间建设的实践要求,正是新时代带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挑战和机遇,更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拓新局面、创造新辉煌的重要契机。这,也将是相关文艺评论工作繁荣发展的重要引擎。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
写出对美育有引领作用的评论文章
张建业
美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在践行新时代“大美育”评论的实践中,既要把握纵向的高度,又要把握横向的广度。
所谓纵向的高度就是立意要高。美育评论要与党的二十大精神保持高度一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航标。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写道:“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总书记的指示,为新时代美育工作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美育评论要在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传承创新上有所作为,不仅要有学术高度,还要追求推广价值,要写出对大美育有引领价值的评论文章。
横向的广度就是要在传统美育的基础上拓展出新,在传播方式上探索更多的手段,利用好新媒体。时下,数字化、图像化、网络化迅速发展,艺术实践也面临着重大变革与挑战。传统的美育方式虽然仍有很强的生命力,但数字化时代中的年青一代对新媒体的各类载体更有兴趣。如何让美育融入新媒体,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无缝对接到每一个年轻人,是美育面临的重要问题。谁先学会利用新媒体,谁就会在弘扬美育方面如虎添翼,让美育的效率更高,影响更大。这就要求美育评论家们拓宽思路,学习新知,让新媒体成为大美育发展的催化剂。
(作者系中华诗词学会科技与文创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艺术评论让老字号“活”起来、“火”起来
秦 宇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老字号承载了工匠精神和民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在推进老字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进程中,文化传播和艺术评论不可或缺。
老字号文化传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老字号是文化交流交往的亮丽名片,蕴含了大量文明进步故事。我们要不断挖掘老字号的潜在价值,从中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使之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职责。
老字号艺术评论同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老字号艺术评论如果开展得好,既可以成为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可以推动老字号健康发展。“老”既是老字号的优势,也可能是包袱。我们要通过艺术评论的方式对老字号文化基因进行系统梳理,既展现老字号所承载的商业历史记忆和优秀商业文化,又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督促其不断改进和自我完善。艺术评论可以让老字号“活”起来,同时也 “火”起来。
(作者系天津大学研究员)
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发展的历史方位
周汉萍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进行了专门论述,为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文艺评论是党领导文艺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文艺评论组织体系建设是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工作和重点内容。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不断推进文艺评论体系建设,积极加强对文艺评论工作的引导,初步建立了文艺评论工作常态化工作机制。通过弘扬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加强评论阵地建设,增强评论与创作的有效互动,不断增强文艺评论对引导创作的积极作用。围绕《伟大征程》、十三艺节、《艺海观潮》专栏、“艺海问道”系列研讨会等展开的评论活动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成绩属于过去,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发展的历史方位。我们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进一步做好文艺评论工作。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主导地位,把好意识形态关,切实把好文艺评论的方向盘;二是加强理论研究,主动探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华传统文艺理论的结合路径;三是要常怀为民之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四是要积极培养青年评论人才,要呼吁更多的机构、平台提携青年评论人才,不断壮大评论队伍,为文艺事业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作者系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一级巡视员)
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人心
刘 强
党的二十大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将坚决落实党中央要求及部党组统一部署,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全覆盖传达学习,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传达到集团每一个党支部、每一名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同时,发挥好宣传舆论阵地作用,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理论阐释和新闻报道,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高度,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做好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相结合,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守好文艺评论专业权威关,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让文艺评论更好地为新时代新征程发声,更好地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发声,更好地引领文艺创作健康发展,助力攀登新时代文艺高峰。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将发挥融媒体优势,策划推出一批文艺评论类专题专栏、专版专刊、深度报道和相关理论文章,用好网络和新媒体评论平台,推出更多文艺微评、短评、快评和全媒体评论产品,推动专业评论和大众评论有效互动,推动文艺评论始终紧紧围绕总书记要求,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助力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系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在改进和提高文艺评论工作上下功夫
宋合意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基本特征,其中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强调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就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来说,在中华文明史上先贤就有类似的理想和追求。《论语》中记述,孔子到卫国感叹“庶矣哉”——人口够多的。给他赶车的冉有问:“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答:“富之。”冉有又问:“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子答:“教之。”意思就是,人多是好事,要让大家都富裕起来,还要在富裕之后加强教化。这足以看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协调是中国自古就注重的文化传统。当然,孔子的“教”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不完全一样,但从传统中汲取思想文化精华,也是我们实现文化自信自强不可或缺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进行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的重要营养,也是文艺评论的重要镜鉴。同样,在新时代创作更多优秀作品特别是高峰式作品,以文艺评论推动文艺创作并帮助人民群众更好地接受、理解文艺作品且不断提高鉴赏水平,也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文艺评论要紧紧围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这一时代主题,立足于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立足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及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努力开辟新境界。
近年来,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党组部署,在内容生产中不断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党的二十大对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做好这项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不断深入学习报告精神,与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评论的指示、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改进文艺评论工作、提高质量和水平,使之更好地成为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成为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
(作者系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总编辑)
(本版文字由本报实习记者谭繁鑫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