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华文化的跨文化阐释与对外传播研究》新书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李菁  2022年11月27日15:35

活动现场

11月25日,由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李庆本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最终成果《中华文化的跨文化阐释与对外传播研究》新书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杭州举行并在线上同步直播。活动由浙江省一流学科(A)杭州师范大学艺术学理论学科、杭州师范大学弘一法师·丰子恺研究中心、浙江省艺术学理论学会等主办。山东大学终身教授曾繁仁、北京语言大学《汉学研究》主编阎纯德、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汉学》主编张西平、中国社科院大学校长张政文、北京电影学院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宁,以及姚文放、彭修银、王德胜、施旭、方铭、姚小鸥、张辉、宋炳辉、张冰、尹昌龙、夏波、苏宏斌、曾艳兵、郭英剑、刘圣鹏、顾钧、纪建勋、单小曦、刘红娟、谭惠娟、刘慧梅等50余位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发布会。新书发布仪式由杭州师范大学艺术学理论学科负责人杜卫主持。

《中华文化的跨文化阐释与对外传播研究》是李庆本及其团队历时十年打造的一部学术专著。此项目以跨文化阐释学为理论依据,从传播者的角度研究了《易经》《诗经》《四书》《楚辞》等中华经典的跨语际传播、《木兰诗》《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经典作品的跨媒介传播。同时从接受者的角度研究了中华文化的国际接受与认知,在此基础上对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进行深层思考,并提出相应建议。

曾繁仁注意到,该书所倡导与实际执行的“跨文化研究”方法直接关系到“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重大课题。正如本书作者李庆本所说,“跨文化研究是以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为出发点,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提供理论支撑”,这是我国几代比较文学学学者努力的方向和杰出贡献。“跨文化研究方法”立足民族文化的“类型说”理论立场,反对压抑中国民族文化的“线型说”,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理论的根据与广阔的路径。总之,“跨文化研究”是本书最大的特色,是几代比较文学学者对于我国学术的重大贡献。本书既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也有现实意义,尤其“实践的反思建议”部分对于解决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阎纯德将该书称作是“文学,跨文化的比较文学、比较文化和汉学(SINOLOGY)的结合体“。他谈到,海外调研工作异常艰苦,所取得的数据弥足珍贵。这本新书内容非常丰富,既有理论的探讨,又有实践的建议;既有历史的追踪,又有现实的关照。该书对中华文化经典的外译研究和跨媒介研究,将古老的文化传统与当前的新媒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很有时代感和新意,呈现海外汉学中国学在新世纪的最新发展成果。

张政文认为本书主要采用“跨文化研究模式“研究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很重要,这对于促进中华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出去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书中内容既研究中华文化产生的影响,也研究中华文化时所特有的文化立场和接受机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某种误读、挪用等情况,如何在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立场和接受机制之后使中华文化顺利地传播出去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该书所开展的海外调研以及由此所取得的数据显得弥足珍贵之处。

胡智锋从学术意义上谈到,该书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都有着前所未有的创新。它在学术研究领域突破了以往中华文化海外影响的单向研究思路,而是利用跨文化的视角在中外互动的跨文化领域展开多角度、多维度的探究,正是在这样多维度的资料文献和深度访问,以及跨学科、跨文化研究体的互动和合作中,成就了这部著作,这在学术研究上也给我们一个巨大的启示。时至今天,当下的文化研究更应当突破单维度、单向度的研究视域,从更加客观且符合实际的跨文化视域方面展开,这样的研究成果更加真实有效,也更具延展和启示意义。此外,“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文明互鉴、文化对话”等内容都在这部著作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和体现,其研究成果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和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张西平认为,该书既有宏观理论,也有具体个案文本的分析,即中国文化当下实际发展的调研报告,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一点非常优秀。海外汉学研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和有将近四百年的西方汉学史相比,目前所取得的成果只能算刚刚开始。该书能够从《诗经》、《离骚》、《三国演义》、《西游记》、《木兰诗》等个案入手,为海外汉学研究做了奠基性的工作,希望团队能够继续沿着这个方向不断产出新的成果。

王宁提到,文化研究者应当更加重视跨文化阐释的重要性。在实现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仅仅靠翻译显然是不够的,跨文化阐释的作用应该更为有效。跨文化阐释类专著对于只想了解中国文化、文学概貌的海外“圈外”人士而言可以起到引导作用,这也是该书对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作出的重大贡献。

与会专家谈到,该书所采取的实证调研方法可以清晰地展现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接受情况。书中还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实现了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创新,对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26日,在新书发布会的基础上,刘康、陶东风、曾军、陈戎女、王刚、段吉方、李松、王嘉军、杨建刚、颜芳、韩振江、李玮、李萍、郭景华、朱睿达、于培文、孙亚鹏、李学萍、欧丽萍、曼娜、王同森等近40位专家学者还围绕“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跨文化阐释” 、“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国际间对话”两个议题展开延伸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