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抢搭数字经济“快车”,出版业何为?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聂慧超  2022年12月08日09:13

“数字经济”成为2022年的关键词之一,如一股强劲的力量,鞭策着文化与科技交融的进程持续加速。拥抱数字经济成为出版传媒业的必然选择,但由数字经济主导的融合发展将不再局限于技术应用,而是要通过数字经济的链接效应和数字化赋能,激活产业活力,最终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出版传媒业如何更好地融入数字经济的大潮,未来又该如何获得发展主动权,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本报采访在该领域先行先试的出版机构和相关专家学者,展现出版接入数字经济新战略的探索与思考。

文化数字化是必由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马栏山视频文创园时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这一系列论断高屋建瓴地指出了文化和科技融合不仅是行业趋势,更是“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来源。

在政策推动下,我国数字经济建设如火如荼,发展规模持续壮大。据工信部统计测算数据,2012~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超45万亿元,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这份业绩单表明我国数字经济已驶入快车道,也印证了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是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部署。

11月25日,《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发布,特别指出,教育、文化和旅游、体育、广播电视等部门应当支持和规范在线教育、在线旅游、网络出版、融媒体、数字动漫等数字消费新模式;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鼓励开发智慧博物馆、智慧体育场馆、智慧科技馆,提升数字生活品质。

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数字文化经济浪潮》作者金巍认为,互联网经济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形成了网络文化产业这一特殊的产业形态,主要特征是文化产品的线上传播与消费。数字经济是在此基础之上的技术范式升华和转换,深刻改变着文化产业,文化生产正在向数字网络空间大规模迁徙,人们将在虚实相生的数字网络空间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文化产品。

上述观点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中不乏实例。如2020年成立的“荣宝斋数据资产中心”,致力于将有着300余年历史的荣宝斋所积累的资源进行数据化加工、数据化处理,形成六大板块IP授权业务,进行IP跨界合作。

从2021年底开始,荣宝斋先后与喜茶、饿了么、汉堡王、颐莲、庞克猫、人民日报文创等品牌合作,推出各类文创产品,让“中华老字号”荣宝斋以全新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获得了较好的利润增量。据荣宝斋在线董事长李春林介绍,依托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公司与小红书联名打造的文创产品也将于今年年底推出。据悉,荣宝斋从2015年开始布局互联网业务,当年6月,基于微信的书画微拍正式上线运营,其后,京东、天猫旗舰店等电商平台相继上线,构成荣宝斋在线的核心业务群。借助互联网思维,荣宝斋的传统优势在数字化文化消费中实现了指数级成长。

“文化+”将去往何处?

在11月30日举行的2022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上,腾讯公司公共事务副总裁冯宏声提出,文化科技正在助推文化产业实现3个意义上的“文化+”:一是文化产业自身升级意义上的“文化+”,二是文化产业实现跨界赋能意义上的“文化+”,三是文化产业加入数实融合意义上的“文化+”。

虚实相生、数实融合将为出版传媒业转型提供主要动力。正如中宣部文改办原副主任、一级巡视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产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书生所言,“互联网触动的是消费,数字化撬动的是生产”。面对巨大的发展空间,出版传媒业迫切需要通过产融紧密结合来释放强大生产力。

伴随着VR/AR、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的更迭,出版机构大力提升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吉林科技出版社于今年10月上线元宇宙书店,用“一个选题”撬动“一整条产业链”,进入元宇宙书店的读者可以“云逛店”,还可以点击图书进入与之相配的主题馆,完成阅读、看电影、玩密室逃脱、科学实验、购买数字藏品等行为。福建新华发行集团福州安泰新华图书城利用原有老书店搭建元宇宙场景,实现“书+咖啡+元宇宙+文化生活”的多元体验场景。

在新型电商、数据资产化的倒逼下,“赢者通吃”成为出版机构进行平台生态竞争的典型形态。5款共1.25万份数字藏品开售即售罄的佳绩,让荣宝斋看到了数字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合作空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中国故事IP运营平台”首期聚焦大运河、长城、丝绸之路、中轴线四大主题,探索“出版+展陈+多媒+周边”的新生态,除了数字技术与传统出版融合,还与学校、线下机构等在研学、课程研发上进行了深度融合合作。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不仅自建数据中心,更投身数据设备的自主研发,成立凤凰(下关)数据中心和凤凰(新港)数据中心,通过开展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建立智能推送机制,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服务,并致力于破除传统系统间的数据孤岛,实现数据在作者、编辑、印刷、库存、发行以及客户反馈等各环节的无缝流转。

数字化助推产业再升级

文化数字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2022年5月,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基本贯通各类文化机构的数据中心,基本完成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跃上新台阶,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文化数字化被誉为数字时代的“新基建”。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吴申伦认为,出版数字新基建要继承基建共建共享的原则,包括云端数据库、供应链模型、精准投送算法等,依靠数据驱动的优势,促使选题策划、内容组稿、编辑出版、零售发行等流程走向智能化管理,激活场景阅读、知识服务、按需定制、解决方案等业务模式的创新。这可以说是其价值定位,最终的目的是使出版业更好地融入数字经济的大循环。

中文传媒于2019年开工建设现代出版传媒产业基地,积极推进5G、大数据、VR/AR、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推动传统出版创新转化。今年11月,由中文传媒旗下江西新华发行集团主导的现代出版物流中心正式开工建设,成为落实江西省委省政府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的一件大事,发行集团也将加速植入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基因,构建全渠道业务形态平台。

总的来看,出版业创新势头迅猛,数字经济大有可为。这一趋势下,未来的出版又会是什么样子?有人预测,会实现“千人千面千样书”,读者的行动轨迹将变成存量数据被利用起来,出版机构用谁的数据就给谁付款;有人构想,图书定价将与音视频及场景化因素相关联,除一次性收费,还可以按照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收取年费;也有人期望,我国会出现欧美国家很流行的“订阅盒子”,每个盒子有自己的分类主题,每个订阅期,盒子厂商会联合其他品牌为订阅顾客选配商品,邮寄给顾客,例如当你购买咖啡或香水时就可以获得一些图书……在数字经济的大潮中,出版将演化出更多形态,呈现在更多场景里,也将释放出更大的赋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