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见证新乡村文学时代的蓬勃到来 ——访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路英勇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张清俐 张杰  2022年12月15日08:18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再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历史每前进一步都是里程碑式的壮举。新时代,在广袤的中国乡村土地上发生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巨变,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丰厚的写作资源。近年来,一批优秀出版机构通过策划出版相关重大主题原创作品,见证了新乡村文学时代的到来。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路英勇从出版人的角度向本报记者介绍了近年来新乡村文学的发展态势。

为世界反贫困提供中国故事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略目标胜利完成,全面乡村振兴稳步推进。围绕脱贫攻坚这一重大历史性胜利,作家出版社组织出版的相关文学作品有哪些?是否有令您印象深刻的优秀作品?

路英勇:为反映我国脱贫攻坚的历史性伟大成就,近几年,作家出版社共出版脱贫攻坚主题图书近20余部,其中多为精品力作。比如,“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丛书”(10部)入选中宣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被评为2020年度“中国好书”;《暖夏》入选中宣部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并被评为2021年度“中国好书”;《下庄村的道路》入选中宣部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并被评为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丛书”(10部)中包括了蒋巍的《国家温度》、吴克敬的《耕梦索洛湾》、任林举的《出泥淖记》、哲夫的《爱的礼物》、李迪的《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觉罗康林的《春风已度玉门关》、何炬学的《太阳出来喜洋洋》、唐晓玲的《两根丝连接一片民族情》、浦子的《明月照深林》、威戎的《决战柯坪》,其中有7种是“中国作协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成果;《出泥淖记》《国家温度》出售了英文版权,《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出售了越南文、老挝文、英文、波兰文版权。

《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的创作过程让人印象深刻。作者李迪在十八洞村采访的日子里,或帮着村民卖菜吆喝,或陪着老乡种地聊天,或钻进饭店后厨给老板打打下手,逮着谁就饶有兴致地听对方说说村里脱贫攻坚的故事。很快,李迪的到来成了十八洞村尽人皆知的新鲜事,老乡们都说:“这个从北京来的李老师,没什么派头!”他们把“李老师”当成了拉家常、话脱贫的老朋友。

李迪将村民讲的故事进行恰如其分的剪辑整理,用十八个故事展现十八洞村发生的深刻变化,从小切口进入,真实反映脱贫攻坚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为历史存照。脱贫攻坚战中,十八洞村是一个样板,也是一个缩影,它的故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注脚。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经验,不仅是一曲改变命运、迈向全面小康的壮丽凯歌,更是世界反贫困领域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生动中国故事。

写作《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李迪没有使用多么新奇的技巧,也不铺排多么繁复的结构。他只是热诚地素描一个个人物,写出他们的心声,写出他们的奋斗,把他们鲜明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正是这些朴实的人物形象,在他们娓娓道来的生活故事中,让我们感受到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感受到中国的巨变和人民的伟力。《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是李迪在去世前创作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可以说,他把生命最后的时光全部贡献给了脱贫攻坚题材创作,贡献给了对伟大时代、伟大人民的热情讴歌。

用文学的方式展现脱贫攻坚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这批报告文学作品的出版人,同时也是观察者,据您了解,作家们为完成作品,经历了怎样的创作过程?

路英勇:作家们本着现实主义精神,客观打量、深入体察、带着情感和脱贫攻坚的干部群众打成一片,真实反映脱贫攻坚这个伟大历程,充分展现了文学别样的在场,书写脱贫攻坚成果,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比如报告文学《下庄村的道路》以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为主角,讲述了这位被誉为“当代愚公”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带领全村人民摆脱贫困奔小康的故事。

2020年的一天,中国作协创研部给作家罗伟章打电话,说重庆巫山县下庄村有个“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名叫毛相林,事迹十分感人,希望他去写一部报告文学。因为担心自己把握不住毛相林的精神实质,罗伟章没有立即答应。在查找了众多相关资料后,他了解了毛相林和下庄村村民过去的生存环境,了解了下庄人为修路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和牺牲,他十分震撼,毅然接下了写作任务。

2021年春,罗伟章奔赴下庄村实地考察采访,第一次踏上了毛相林带领下庄人耗时7年在绝壁上筑就的“天路”。他此行完成的报告文学作品发表在《人民文学》2021年第6期。这篇稿件让《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激动不已,终审过程中数度落泪。他对罗伟章说:“你应该写成一本书,让更多人看到。”这让罗伟章颇有共鸣。事实上,罗伟章也强烈地意识到,对于毛相林和下庄人,他的确还没说够。

最终,罗伟章完成了这部17万余字的《下庄村的道路》长篇报告文学,于2022年4月由作家出版社与重庆出版社联合出版。书中除了描写毛相林带领村民开山凿路的壮举,还写到毛相林带领村民经过15年探索试验,成功培育劳务输出(蓝色)、西瓜种植(绿色)、柑橘种植(橙色)“三色”经济,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的先进事迹。下庄村人历经20余年,铸就了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坚守初心、自强不息的“下庄精神”,也正是凭借这种精神的力量,他们从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走上乡村振兴的致富路,给人带来持久的震撼、感动与激励。

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其中“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名列其中。罗伟章在《下庄村的道路》中讲述的毛相林与下庄人的事迹,正是脱贫攻坚精神的生动写照。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全国各地涌现出那么多令人动容的人和事,那些无私奉献的人,那些不肯向命运妥协的人,那些信念坚定始终如一的人,都需要被传颂、被铭记。《下庄村的道路》正是呈现了这样一群“敢向绝壁要‘天路’”的人、一位堪比“愚公”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

推进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文学创作

《中国社会科学报》:据了解,在中国作家协会部署下,作家出版社积极参与“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开展这项工作的初衷是什么?目前,这项计划进展情况如何?

路英勇:“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以下简称“创作计划”)是中国作协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着眼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决策,也是一次面向全社会的文学号召。“创作计划”由中国作协主办、作家出版社承办。“创作计划”作为一项重大出版工程,从导向引领、选题规划到市场开发等,精心设计、突出重点、路径清晰、目标明确,对于构建文学出版新格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创作计划”鼓励、支持、引导广大文学工作者胸怀“国之大者”,从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中汲取创作灵感,创作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和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之作,充分展示新时代农村的伟大变革和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面貌,以文学力量“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用跟得上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开拓文艺新境界”。

“创作计划”面向所有作家和文学写作者,我们期待文学界的名家大家能真正沉入生活深处、扎根新时代的山乡大地、投身山乡巨变的写作,写出有时代温度的精品力作。我们更期待那些民间的、基层的、奋斗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的潜在写作力量,激活文学梦想和文学才华,拿起笔描绘、书写亲身经历的“山乡巨变”。我们推崇生活在山乡、成长在山乡,亲历山乡变化的山乡人写山乡事,以文学记录时代,呈现山乡巨变,书写伟大人民。

截至2022年10月底,作家出版社共收到来稿709件,其中社会来稿及作家在线来稿676件,省市及行业作协推荐来稿33件、推荐作者13人。所有稿件均已分配到作家出版社各编辑室进行初审。

从稿件题材分布情况来看,有讲述山乡青年创业故事的,有讲述村书记和大学生村官历经曲折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有讲述干部选举与基层治理的,有讲述抗洪救灾的,有讲述洞庭湖区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有讲述乡村历史文化遗迹的守护与开发的。作品聚焦角度也多姿多彩,涉及生态保护与乡村治理、养殖种植和电商产业、粮田建设与现代农业等新时代乡村发展变迁的各个方面。

在社会来稿、推荐来稿和出版社组稿中,经编辑初选、选题论证小组论证后,列入“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重点关注的作品有19部:《苦水泉》《黄河大雁归》《淬炼》《芬芳》《三江源》《旷野》《同舟》《明月千里》《春暖燕归巢》《天下粮田》《水未央》《赵家庄》《长河荡》《雪山大地》《春雷震》《白洋淀上》《春秋谣》《使命》《莫道君行早》。

其中,关仁山的《白洋淀上》、杨志军的《雪山大地》、欧阳黔森的《莫道君行早》三部作品相对成熟,已入选“创作计划”,将尽快与读者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