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长江文艺论坛在武汉举行
12月24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湖北省文联主办,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首届长江文艺论坛在武汉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50余位专家、学者分别以线上和线下方式参加论坛交流和研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了长江文化的重要意义:“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与会专家学者以“长江文化的审美精神与当下价值”为主题,分别围绕“长江文化的审美精神与当代发展”“楚文化、楚艺术的审美特征与现代性转换”“长江流域文艺的繁荣与发展”“长江流域的文艺生态与生态文艺”“新时代乡土文艺创作”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在讲话中表示,长江文艺论坛的创办,是文艺评论界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关于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助力长江经济带文化建设的系列重要举措。他表示,保护、传承和弘扬好长江文化对于探源中华文明历史根脉、研究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逻辑,对于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对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推出更多增强精神力量的优秀文艺作品都具有重要意义。
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士军在致辞中介绍,首届长江文艺论坛旨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和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 ,旨在聚力打造交流平台,深入探讨、研究和发掘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他希望以此次论坛的举办为契机,整合长江流域文化资源,打造广泛联动的文艺评论平台阵地和跨区域交流互动的融合创新发展模式,推出长江流域多样性文化文艺研究的创新成果。
中华民族对长江流域的认识和考察是逐步形成的。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冯天瑜认为,回望古史,黄河流域对中华文明的早期发育厥功至伟,而长江流域依凭巨大潜力,自晚周急起直追,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与北方之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秦羌文化并耀千秋。冯天瑜与不同领域专家合著的《长江文明》一书,以自然与人文并重的方式,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打破区域阻隔,在世界文明和中华文明发生、发展、变迁的大格局中重构对长江文明的整体性认知,详解长江、黄河并立的文明格局,定义长江文明的历史角色。
长江流域是世界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稻作农业深远影响了中华文明。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认为,水稻的经济性特征支撑了华夏民族大规模人口繁衍,维持了中华文化的持续性。而稻作农业所培育的社会组织性,则造就了中国典型的农耕文明形态,包括满天星斗式的聚居地、多样的文化形态,稳定的社会系统和田园牧歌式的精神世界。他认为,不同的经济方式造成了长江与黄河流域不同的大众心理结构,也产生了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及思想观念。然而,“江河互济”是中国区别于其他古文明的明显标识,正是以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内在差异性为基础形成的文化循环流动,在世界地理大发现之前支撑了东亚同一文化系统的内部大循环,建构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内在张力,同时避免了世界上其他文明因趋同化而陷入板结停滞的“内卷化陷阱”。
清末民初,刘师培、王国维、梁启超等曾论述过南北文化、文学差异,如今该如何看待长江流域文艺的审美特征?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军认为,现在看待武汉、南京、上海、巴蜀地区等长江流域的地域文艺以及长江流域文艺本身,以东西的视角,相比南北的视角来进行区分可能更为妥当。在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之外,应叠加如社会变迁、时代精神等更多的文化维度,才能勾勒出不同地域演进中的文化特色。并且,在以前的全球化时代,文艺往往是通过地方性知识的保持和强化,凸显文化的特殊性、民族性,成为对于全球化的一种抵抗性力量,如今身处新一轮多中心的全球化过程中,地方性文艺应该更全面地彰显自身特色,从而具有独特积极的建构性意义。
“湖北美术的‘新’是浪漫诡谲、富丽雄浑的荆楚文化在现代的转换,是中华民族文化进行现代性探索宝贵的审美品质。”《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尚辉介绍,新时期周韶华的《大河寻源》画展回到黄河、长江等中国文明的发源地,在中国画变革中表现中国江河文化。湖北美协创办的《美术思潮》在新时期起到理论先行、破除艺术思想束缚的作用。湖北美术家独树一帜,尚扬、冷军、石冲等和完全模仿西方现当代艺术的画家不同,力求从长江文化中获得全球观照的独特性。李乃蔚、李传真、陈孟昕则在写实的极限中形成新的观念。这些例子,都证明了湖北美术理论思考的深度、艺术实践的引领性为中国艺术变革提供了新思考、新资源、新示范。
长三角处于长江经济带龙头位置,也是重要的文化“出海处”。长三角一体化对文艺生产方式的改变,将推动区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表示,现代化的文学生产及其延伸开发已经越来越规模化、工程化,例如,网络文学就是一种合作性的、综合性的生产方式,其向下游产业的延伸更需要合作、开放与规模化。文学作为资源的作用与功能就在于它在不断开发中所产生的边际效应,而这种边际效应的产生又是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基础、以现代科技为保障的,这恰恰是长三角地区的优势。所以地区的协同发展会产生新的分工合作与新的文化产业模式,将使长三角文艺产生不可估量的社会、经济与美学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