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仁山:写出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新人
关仁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便是对此的热切回应,这凝铸了我们对于时代生活的深刻洞察,寄寓了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切期待,也表达了我们在悠久的乡土文学叙事传统中探求艺术新质的决心。作家关仁山的长篇小说《白洋淀上》是该计划入选作品之一,中国作家网近日对作家进行了访谈,听他畅谈自己的写作以及对“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认知。
中国作家网:首先祝贺您的作品入选“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可否先谈一下您的创作初衷与构思?
关仁山:2017年河北雄安新区成立之后,我便深入白洋淀的王家寨体验生活。构架这部长篇小说时,我以一个家族的打鱼人王永泰和他的几个儿子的命运来展示新时代10年的奋斗故事和曲折命运。这里的变化确实是新时代山乡巨变的一个缩影。于我而言,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的重点是塑造人物形象。在日常生活与波澜壮阔的新时代激荡融合的背景下,新的农民形象诞生。白洋淀是红色土地,特别是诞生了许多新时代有信仰的农民英雄。在这片土壤上,我们写他们的精神,写他们的文化传承,写他们丰富的内心和性格的复杂性,写时代大变局中他们内心的纠结、冲突、蜕变和新生,我也想通过对王决心、乔麦、孙小萍和赵国栋艺术形象的塑造来反映时代的变化和本质。
中国作家网:您觉得在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中,如何塑造有血有肉的典型人物形象、彰显精神特质和艺术追求?
关仁山:在山乡巨变这个大背景下,产业振兴必然由人才来完成。个人看法,在塑造新人形象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环境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等对人物性格的影响,对人物形象外在容貌和内在复杂感情的揭示要进行深入思索。我在一次采访中发现了女一号乔麦这个形象的原型,她是一个养鸭女,是从河北张家口嫁到白洋淀的媳妇,历经重重苦难,由养鸭女蜕变成为一个具有家国情怀的新农人。
在雄安新区创业的普通人也怀着一副面向未来的姿态。他们拥有觉醒的创新意识,他们有理想情怀,心中怀着美好的信念,为实现中国梦、民族复兴付出着巨大努力。我有幸在生活中找到了人物原型。乔麦从个人主义走向集体主义,成为了从个人致富到带动老百姓走向共同富裕的新农人。她把更多的股份让给了农民,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转变。当然,她成为新农人不是单纯由自身因素决定的,是在党和政府号召的乡村振兴这个政策背景下才能完成的。这是一个有担当、有信念,对未来有预见性的新人形象。她在平凡的岗位上求生存、求创新,还探索生命的意义。在她眼中,农民的生命不是固守和退缩,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奋斗勇气。新时代赋予了新农民奋斗的特征,中国故事里留下了他们追梦逐梦的坚定身影。
中国作家网:的确如您所讲,一个新形象的产生不是单纯由自身因素决定的,小说不仅写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书写。一个新形象的产生离不开群体形象的映衬,对此,您如何看待?
关仁山:我们除了塑造新人,还要观照复杂的人物形象,聚焦从人物塑造到艺术表达怎样创新的问题。如今,我面对这类农村题材,怎样学习前辈的经验,把新时代的农民艺术形象塑造好,成为自己首要考虑的问题。我想,不能简单地写雄安新区和乡村振兴,应该将目光放在历史长河中,把白洋淀农民的个体生命同样放在历史长河中观察和塑造,看他们在新时代如何绽放新的光芒。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时空时刻变化,而文化是恒久的。白洋淀独特的民俗、民风和民情区别于大海和河流地区,也区别于普通的山村和平原农村生活,使每一位生活在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它的独特性。王家寨有一个农村书院,吸引了福建女大学生志愿者孙小萍在这里落户。她从福建蓝田书院来,专门研究农村书院,当初怀着好奇前来参观白洋淀,却被白洋淀王家寨大乐书院吸引。她留下来后,以新理念把书院搞“活”了,用电商销售农产品,还带动了村庄的读书积极性。这个福建女大学生在与王家寨的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类新的艺术形象,她的精神在白洋淀落地生根,这也是新旧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在她的身上,新时代的个人奋斗与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国家崛起相结合,使其形象具有一种“新人”的典型性。另外,作品结构也有着重要的意味。白洋淀有九条河流汇入,我便以九个人的视角展开叙事,采用王决心、王永泰和乔麦等人的视角分开叙述,其新颖之处还在于采用了中国的“套盒”结构,其中最大的“套盒”是王家百岁老奶奶铃铛,她与我们故事里的其他人构成了嵌套关系。
中国作家网:作品中乔麦、王决心都是新时代的青年形象,您也对他们寄予了很多期待。一个新形象的产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过很多曲折,甚至是斗争。
关仁山:乔麦这个人物,她的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她从家庭的屈辱、孤立和固有的观念里摆脱出来,在白洋淀新区广阔的时空里确立了“新农人”的身份。她在成为新农人过程中伴随着创新意识的觉醒。这种觉醒决定了她与时代同行,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应该说,乔麦是新时代的青年,也是新时代的脊梁。乔麦与王决心两人与村里堕落青年腰里硬的冲突尖锐而激烈,这里有世仇的因素、历史的原因,还有情感的因素、道德的原因。
王决心对封闭环境的反抗以及他和腰里硬的冲突是在时代背景下展开的,这不仅仅是两个人事情,更是两种认知、人品和文化的冲突。王决心身边的资源很多,但他不依靠别人,而是靠自己的努力、汗水和奋斗创造了幸福生活。而腰里硬总是依靠别人发家,好吃懒做、投机取巧。王决心以自己的行动让腰里硬领悟到,奋斗的要义不是暴力,而是脚踏实地做人,做一个有价值的农民。我们在《创业史》中看到了农村合作社,在《山乡巨变》里看到了邓秀梅的追求,表现了之前时代里农民的生存状态。今天的新时代,农民面临着全球化的挑战,我们这个时代的新农民当属乔麦这样,她虽然不是党员,但是她只身来到北羊村,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她身上传承了邓秀梅的优良基因。农民庞大的群体中有一部分先知先觉的人,他们在这种种的挑战里正面应对、积极回应,在奋斗中寻找自己的价值。他们的每一步并不都是成功的,但我们不能忽略他们的追求,也不能不回应他们的失败和疼痛。
中国作家网:我们面对山乡的书写有丰富的创作经验。我们的写作者很善于以怀旧、批判的眼光书写传统,但是在面对如何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这一崭新的时代命题时,怎样积极正面地描写当下社会现实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克服主题先行的弊病,将光明、温暖的形象与事件写得生动感人,充分展示出那些新生活、新经验、新领域与新想象,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与难题,对此您怎么看待?
关仁山:笼统地说,这个新时代波澜壮阔、飞速巨变,必将产生震撼人心的作品,细细想起来,又没那么容易。概括提炼这个时代是需要精神资源和思想力量的,其作品价值体现在对时代的深刻认识和艺术形象的塑造上。乡村已经不是过去的乡村,振兴之后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发展速度飞快,特别是雄安新区的建设,体现出中国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就文学而言,有速度不一定是好的,但反映时代这又是不能忽略的,市场要求的无限快与作家的“库存”有限产生了矛盾。市场要求作品的市场属性,但精品又要求沉淀且精益求精,这是相矛盾的。在这要突破一个思想误区,那便是文学精神的“矮化”,即告别思想启蒙,走向解构与逍遥,走向娱乐,这必然会弱化精神力量。因此,“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提出是符合现阶段文学发展要求的。于我而言,新时代山乡巨变中农民的奋斗精神应该是恢弘壮丽的,这些平凡的人,他们的吃苦耐劳、他们的献身精神,需要我们作家带着一颗爱心、同情心来书写。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可能是小人物、小细节,但与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融汇了,就可能奔腾出惊涛骇浪。我们的新时代是有新起色、新作为的。我们作家要走到生活的深处,进行有效的收集提炼,重新认识和思考广阔的生活。
中国作家网:经过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到乡村振兴的逐渐展开,我们的乡土社会与农民都与从前有了很大的不同,遇到了许多新情况与新问题。他们在面对并处理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更新着自己的思维与认知,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值得我们作家探究。
关仁山:新时代的农村,乡村的生产、人才是新的,问题是新的,人的精神也是新的。这些特殊性自然要求我们独具慧眼,挖掘新时代农民面临的精神问题。所以说,我们要进入这个“新”的层面里捕捉新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在此需要纠正一个常见误区。新的生活需要沉淀不假,新生活没有拉开距离,没有拉开审美距离、艺术距离,这对作家的创新会形成某种挑战。但是,一部作品如果游离于社会脉动之外,搞历史虚无,远离政治主流和社会主流,其活力和感染力也会大大减少。因此,敢于触碰新的焦点问题、直面人生,并不意味着艺术性的丧失。
在这个作品里,我除了生命的伤怀和喟叹之外,还以赤子之心记录新时代,塑造中国农村新人新形象,比如王决心、乔麦和赵国栋等人物形象的塑造。无论是白洋淀还是各地的农村,提到“振兴”确是有难度的。从乡村社会的关系结构来看,传承千年的乡土社会秩序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逐渐瓦解,封闭的乡村社会陷入了迷茫,农民之间的社会关系结构比过往模糊,乡村逐渐呈现衰落的形势,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在这种常态里,如何走出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困局这个议题,给乡村振兴提供了舞台,同时也给作家提供了创作的舞台。细想看,如果没有衰落,谈何振兴?所以说到怎样书写这波澜壮阔的新时代,首先就要正视新时代沧桑巨变的复杂性、丰富性、微妙性和真实性。
中国作家网:在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居于核心地位,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每个写作者也都要重视文化的积极作用。同时,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人,您的很多作品也都关注到了村民尤其是青年人的回流,他们的回归极大提振了乡村的发展。除此之外,您觉得写作者还应该关注乡村振兴的哪些方面?
关仁山:乡村只有诞生新的产业,才能让走出乡村的年轻人包括大学生真正回流,并能在回流以后在乡村待得住、干得欢。我发现白洋淀王家寨和萍河北羊村里的农民在乡村振兴里缺少主体地位,甚至有些麻木冷漠,突出表现在一些农民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而无视公共利益和集体利益,其根本原因在于村民公共意识的缺乏。乡村发展中“我们”管理的缺位制约着乡村发展。农村基层党建在乡村振兴中应该发挥应有作用,充分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国家资金下乡和人才下乡,最终要调动农民参与,唤醒农民的主体意识。在这里就要助力农民提升诚信精神、工匠精神以及现代社会中的契约精神、法治精神来树立新时代乡村文明的新风。在这种新风中,回流农村的新人要发挥助力作用。
今天新时代的山乡巨变就是既留住我们的乡愁,也要组织农民学习,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来保护国家粮食安全。中国粮食产品跟国际社会进行博弈、接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大方向。白洋淀新区是先植绿后建城,可见生态化是这里的绿色底蕴。白洋淀可以走向绿色和谐共生。渔民不再打鱼了,转型培育荷花园,发展生态旅游,这是必然的选择。良好的生态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地创造综合效益。雄安新区整体的规划带动了这个区域的旅游发展和生态产业,按照要求对绿水青山进行产业化开发和经营,这是顺应历史规律的,也是符合生态的。比如乔麦引进的千亩荷花园就是这样的例证,她在荷花莲子的创新上下了功夫,实际上也是通过创新创效益,否则仅仅提高产量是不够的。
中国作家网:您在创作《白洋淀上》时,有没有设想过它所呈现给大家的理想样貌?
关仁山:白洋淀这片地域有着响亮的文学标识,不仅作家从维熙、刘绍棠和韩映山等深受滋养,这里更是诞生了以孙犁先生为代表的荷花淀派。我要向孙犁大师致敬,他的作品书写了白洋淀的美,极富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主义精神,语言清新、朴素、隽永,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意味十足。这些特点在我的写作生涯中受用无穷。
深究自己想在这部作品中追求的风格,那就是既具有白洋淀这块地域特征的人性美、风情美,同时还有雄安新区成立之后,一种具有现代感的冷峻现实主义。寻找今天的语言去书写波澜壮阔的山乡巨变,叙述语言既要清新隽永又要壮阔厚重,这是两种风格杂糅后出现的中间道路。有评论家在改稿会上提出了语言问题,我扩大认知,立下雄心,既要书写全景式的波澜壮阔般的大事件,同时还要深入人物内心的细微之处,发掘“人民”在山乡巨变中的奋斗史和心灵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