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军:山乡巨变题材创作的审美内涵
山乡巨变题材是一种主题性创作,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不可忽视的认知高度和写作要求。
聚焦历史与现实的逻辑联系。我们今天做什么怎样做,是与历史紧密相连的。要读懂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意义,创作有历史纵深感的文学作品,没有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就看不清农业、农村和农民状况的变化和发展。即使文字洋洋洒洒,也会因为缺乏历史深度的开掘,使故事内容和情节有叙述疲劳之感,陷于单薄片面、就事论事的泥淖中。如果我们坚实把握历史之变、时代之变的客观性,深刻领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新时代新现实之内在逻辑联系,就能使文学创作在历史框架内产生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聚焦人性的复杂样态。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再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过程是艰难的,要面临多种问题和复杂矛盾。为此,文学创作应直面这些问题和矛盾。在文学典型的构建中,寻求“卑贱”与“崇高”的统一。现实的矛盾冲突是多样的,如观念冲突、利益冲突、性格冲突、方法冲突、环境冲突等等,创作者就是要在矛盾和交锋中展开故事情节,营造典型事件或典型片段的丰富性;追寻人物活动的内在依据,表现人性深处善恶的交错、交战和激荡,创作出具有鲜明个性和高度概括力的文学形象。
聚焦社会实践的辩证思维。马克思说,我们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人。在社会实践中,起初人们的认识设想和实践效果可能是对立的、不完善的,因此就会总结经验、加深认识。比如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相互结合支撑,体现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辩证。这里是实践意志的磨炼场:主体对象化、对象主体化的积极互动,是理想性与现实性、个体性与社会性之间的交织融合;而所谓山乡巨变,乃是人们改变了环境,同时环境也改变了观念、蕴育了人的精神。山乡巨变题材创作须避免简单化处理复杂环境下的现实生活,应善于从深入乡村生活经验和辩证思考中获得叙事的思想高度和审美深度。
更多
红孩:做一个把文学、哲学和生活打通的人
“长期的写作经验告诉我,散文和小说并不是两条永不相交的铁轨,有很多的时候,他们会在同一条铁轨同行,只是走着走着最终回到各自的终点。”
更多

“年谱”如何“长编”——读李扬《沈从文年谱长编》
将“长编”建设为一种不可取替的学术体裁。
更多
散文 | 回望涪江
这条奔涌不息的江河,何止是地理的脉络?她是巴蜀文明汩汩流淌的文化血脉,是千年烽烟与诗篇的沉默见证者,更是无数生灵赖以生息、梦想得以滋养的永恒摇篮。她用清澈而坚韧的水流,日
小说 | 七分钟
他和她终于站在了同一个空间里。然而,他站在那里,她躺在那里,中间隔着一层看不见的大气层,稀薄,冰冷,无法穿越。
诗歌 | 我们都是彼此的人间(组诗)
诗歌
诗歌 | 像一弯安稳的新月(短诗一组)
比如/把这些朴素的信仰/堆起来/就是她们的一生
散文 | 洞庭物语
八百里洞庭,壮阔、豪迈。云梦泽的古名,平仄抑扬,诗一般美妙。 岁月轮回,大浪淘沙。岁月研磨的亭台楼阁,在洞庭湖,或零落成泥,或沧桑得浑身灰黑,散发着尘埃的气息,古韵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