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刻泰山符号 庚续泰山文化 ——纪录片《大泰山》感怀
纪录片《大泰山》是国家广电总局“记录新时代”精品工程、“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项目,2023年1月1日至3日在山东卫视首播。“泰山”这一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中“国泰民安”的价值符号在“元旦”这一象征“万物复元”的特殊节日赋能下得到广泛传播,迅速产生“破圈”效应。
泰山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在有限的艺术时空中抽丝剥茧,凸显重点?纪录片对泰山已多有涉猎,如何突破创新、跳脱窠臼,将时代风貌凸显?观众审美大大提升,如何满足其期待视野且有意外之喜,将特色凸显?笔者认为,该片在影像语言、叙事维度、价值传承、文化熔铸方面的实践很好地丰富了泰山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高清影像和历史资料的真实互证。“复刻”首先需要“刻刀”,摄影技术的进步让这把“刻刀”更加得心应手。首先是影像的高清,4K技术的真实还原度甚至突破正常人的视觉极限;其次是航拍的成熟,阿斯特吕克说过,影像艺术的发展史某种意义上就是摄影机被解放的历史,航拍技术彻底解放了摄影机,让推、拉、摇、移等镜头运动自由;最后是声音的“高清”,让声音更具艺术性,让声画组合更加多元。所以,观众见识了泰山上的“奇观”,既有远眺东方日出的气势磅礴、俯瞰山脊河流的阴阳昏晓、仰视南天大门的崇高巍峨,也有庙宇香火的袅袅青烟、山景雾凇的晶莹剔透、拓片醒墨的抚摸呵护。这种摄影技术对艺术的加持让观众达到了艺术的“通感”体验。
不过,再高清的影像也没法再现泰山自然与人文的生命历程。因此,该片借助历史图片、历史影像等资料经纬互证,织出了泰山的昨天和今天。我们从姜桂松画像的照片中知道了岱宗坊的建造传奇,从民国初年的历史影像中看到了泰山的破旧迷惘,从李继生的陈封资料上了解到申报遗产名录的起承转合,这些辅以专家学者的权威解读,共同建构了泰山可信的历史,进而酝酿出可敬的文化。
宏大叙事和平民叙事的维度交织。泰山符号的特殊性决定了真实的它、历史的它乃至未来的它都是不可能脱离宏大叙事的。宏大历史投影出来的神话传说、民俗信仰、大汶口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历史烙印,孔子登临、一言止杀、金刚石刻是和而不同的历史见证,帝王封禅、东岳至尊、国泰民安是民族一统的文化根脉。正如片首的解说词:“日出东方,拔地通天。这座山,见证着沧海桑田出九州的格局;这座山,寓意着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兴盛。这是日火山的交相辉映,这是天地人的彼此感召。”
不过,“重要的不是故事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故事的年代”。艺术创作的思想环境已经走出了《话说长江》时代的高屋建瓴的宏大模式,艺术创作的多元探索允许把历史前进的动力更多地投射到平民身上、普通人身上,艺术接受的审美习惯是越来越关注大历史奔腾不息中一叶叶扁舟的命运。因此,我们看到了岱顶气象站赵勇和同事们与天对话的日常、保洁员刘佐仓一家春节山上团圆的温馨、导游娟姐饱含深情的直播。
总之,面对泰山,平民叙事赋予宏大叙事更多人情冷暖、人事变迁、人间烟火,让对生活步步高升的“小我”的期盼和对社会国泰民安的“大我”的宏愿两个维度自然交织。
传统价值和时代价值的时空对话。不管是宏大叙事还是平民叙事,该片都非常明确地传达着国泰民安、稳如泰山、文化融合、奋斗拼搏等传统价值旨归;伴随其间,还结合当下,主动钩沉延伸出很多时代呼吁的价值理念。
对家风传承的突出强调。该片除了体现家的温暖,还注重家风传承这一传统价值的时代演绎。在讲雍正修建岱宗坊时,该片将镜头聚焦到姜桂松身上,不但表现把奖励分发给工人的重义轻利,还让其第十一代孙姜兴国领着十三代世孙姜懿宸走在姜桂松给大汶河修筑的石桥上。一座桥,两代人,家风传承,生生不息,希望后代能够传承重义轻利、乐善好施的美德,做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对生态文明的巧妙勾连。该片从泰山特殊的地质环境讲到独有的鱼类赤鳞鱼,顺延到野生赤鳞鱼的数量减少和史兆奎对赤鳞鱼的人工养殖、培育和放生。谈到生态环境的改善,该片用“绿”来归纳、用解放前后的对比来彰显,并通过“柏洞”的种植过程传递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强化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
对祖国统一的真诚询唤。泰山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图腾,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基因。片中巧妙借用“孔子刻像”的故事将台湾台南孔庙、泰山岱顶孔庙和曲阜孔庙联系起来,将血浓于水的文化血缘联通起来。互文当下国际环境,这样的对祖国统一时代价值的呼唤巧妙、自然、真诚。除此之外,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优秀文化的外宣等时代理念也都有所体现。
泰山文化和齐鲁文化的融汇浇铸。孔子登临处、碧霞元君祠、金刚经石刻,和平共处、和谐共生,泰山文化对思想传统、宗教流派的包容博大可见一斑。同时,我们常用“一山一水一圣人”来标注齐鲁文化高峰,而该片深刻剖析出泰山文化、黄河文化、儒家文化三者的内在关联,丰富了齐鲁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第一集中指出黄河的七次改道都未曾远离泰山的目光,并共同养育了大汶口文化,作为黄河文明的继承者,泰山、黄河共同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图腾。第二集中孔子研究院原院长杨朝明在采访中指出,孔子自比泰山和梁木,“当孔子登临泰山那一刻起,就将自己和泰山融为一体”“孔子‘小天下’从此成为泰山认知的最高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讲,泰山文化哺育了孔子儒学;同时,泰山文化也是整个黄河文明的一个继承者。”
泰山文化和齐鲁文化融汇浇铸,同时汇入中华文化、世界文化的河流。季羡林先生曾言:“泰山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欲弘扬中华文化,必先弘扬泰山文化。”“和而不同”等价值理念在泰山文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在对外传播中被积极肯定。
每一部纪录片、每一个故事,都是对文化符号的复刻,每一次成功的复刻都是对符号的完善与丰富。先有艺术成就的“破圈”,才有文化传播的“破圈”。面对泰山这一百科全书式的创作对象,需要地质、生物、气候等自然科学知识,历史、文化、宗教等人文科学知识,同时担负超越以往作品的主观压力,其难度可想而知。不过,新时代同时赋予泰山故事新的讲述背景和接受语境。应该说,依托摄影技术的赋能和艺术理念的探索,该片成功讲述了一个可信、可爱和可敬的泰山故事,赓续了泰山文化,对泰山文化进行了有积极意义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作者系山东省第三批签约艺术评论家,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