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梁启超写序成名著:一篇“序言”带来的序言往复
来源:北京晚报 | 杨建民  2023年02月27日15:30
关键词:梁启超

说起序言,一点也不稀奇。我们读过的书籍,几乎本本有序,且置于书前,翻开即是。序言篇幅,一般不长,长了影响人们阅读正文的急切,易被读者嫌弃。可万事有例外。有作序言者如梁启超,写作时激情汹涌,下笔不能休,把序言写得与正文字数相当,不好搁在他人书前,只能独立成册,另作短序完成任务;自己独立成册的“序言”,又反转来请著书者作序,自己再为这篇“序言”自序,并再一再二……着实堪称序言史(假若有“史”的话)上一道奇观。今年是梁启超诞辰150周年,想起这段文坛趣事,故忍不住想要写作记述一番。

1920年,担任过保定军校校长等职,我国有名的军事家蒋百里(名方震),在与梁启超等游历欧洲后,深感文艺复兴对欧洲文化艺术以及社会的巨大影响,回国后,他撰述出一部《欧洲文艺复兴史》,希望能对中国的文化发展有所贡献。在游欧途中,蒋百里常常对人说:我这次游历,就是为着求取光明(“吾此行将求曙光”)。同行者多次打趣他:光明求得没有?一直到将回国之际,蒋百里才正色回答:寻得了。人们问寻到什么?蒋百里不答。回国不久,蒋百里就拿出了这部著述。

书交梁启超读后,他评述说:“及读此书,见其论欧洲文艺复兴所得之结果二:‘一曰人之发现,二曰世界之发现。’意者(蒋)百里之得‘曙光’,其亦新有所发现于此二者耶?”蒋百里认为欧洲文艺复兴的结果,一是人的觉醒,再是开阔了对世界、社会、文化艺术、自然万物的认知眼界。梁启超认为,这大约即是蒋百里寻到的,对我国有益的文化“曙光”。

《欧洲文艺复兴史》完成后,因为一同游历,道途中相互讨论启发。蒋百里希望有相同认知的梁启超来为此书写一篇序言。梁启超读过此书后,也大感兴趣,他对蒋百里说:所谓文艺复兴,是由复古而达到文艺解放,如果这样判断无误的话,我国清代的学术情形,也十分类似。那么我来分析一下我国清代的学术情况(近似我国文艺复兴),且比较一下此过程中不如他人的缘由,(作为序言)可以吗?蒋百里立即回应:好!

清代学术,是梁启超精神濡染、思想接续,并亲身参与创造的内容。这阶段的学术情形,他了然于胸,且由于游历欧洲时见到的社会及文化艺术现实,两方冲撞,便有了“下笔不能自休”的创作波潮。一连十五天下来,五六万字的序言大功告成。当时人们写作,不尚扩张注水,蒋百里一部《欧洲文艺复兴史》,亦不过五六万字。正文、序言间,篇幅居然差不多。这要如何为“序”?

梁启超自己也觉着序文和正文篇幅相等:“天下古今,固无此等序文。”于是“只得对于蒋(百里)书宣告独立矣”。序文独立出来,成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名篇《清代学术概论》,其中许多观念认知,至今为学人重视征引。譬如其中判断:“‘清代思潮’果何物耶?简单言之:则对于宋明理学之一大反动,而以‘复古’为其职志者也。其动机及其内容,皆与欧洲之‘文艺复兴’绝相类。而欧洲当‘文艺复兴期’经过以后所发生之新影响,则我国今日正见端焉。”此文对清代学术梳理,要言不烦,给人叙述精到和线索清晰的印象。

此书的“个性”也很是突出。譬如言及读者喜欢的“梁启超文笔”,也颇为自信不避:“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当然,剖析自己也不客气:“其(梁)保守性与进取性常交战于胸中,随感情而发,所执往往前后相矛盾。尝自言曰:‘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世多以此为诟病,而其言论之效力亦往往相消,盖生性之弱点然矣。”个人对于时代的意义价值,梁启超这般估价:“启超之在思想界,其破坏力确不小,而建设则未有闻。晚清思想界之粗率浅薄,启超与有罪焉。”可“平心而论,以二十年前思想界之闭塞萎靡,非用此种卤莽疏阔手段,不能烈山泽以辟新局。就此点论,梁启超可谓新思想界之陈涉”。对自己如此清醒论断,似乎前无古人。他的开路先锋(陈涉)勇力,自信坦率的性格,给人留下一派明亮清爽的印象,传达出进取时代的特别风采。

这部作品,写作时间虽然不长,可由于作者学问广大,内容了然于胸,加之科目条分缕析,文笔丰润畅达,所以一经问世,便为学人认同,成为研究清代学术绕不过去的经典。直到今天,评述、征引该书的文字,络绎不绝,印制版本之多,也是那一代学术著述少见的。再,按照“第二自序”的介绍,梁启超早怀有写作《中国学术史》的抱负,此篇完成,他准备把“清代以前学术一并论述。”他设想,全书分为五部。第一部:先秦学术;二部:两汉六朝经学及魏晋玄学;三部:隋唐佛学;第四部:宋明理学;第五部即此篇。看来,此书完成,激发了梁启超的创造热情。

这是文本之内的情形。文本之外,序言委托,友情交往,形成故事,则让人见出当时学人的可喜作为。尽管自己的序文太长,篇幅与原文几乎相等,只能独立成册,“然对于(蒋)百里之诺责,不可不践也,故更为今序”。这一次,梁启超尽量收束,用千余字,较为轻松地完成一篇“前言”。对于蒋百里认为欧洲文艺复兴结果为“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梁启超似乎还不确定:“夫‘世界’则自有世界以来而即存在者也。‘人’则自有人以来而即存在者也。而人乃以为欧人于文艺复兴后始发现之。则前乎此未尝发现也,而他族之未经‘文艺复兴’之磨炼解放者,皆其未尝发现者也。吾民族其已有此发现耶?否耶?吾甚难言之。”“文艺复兴”其实是对“人”及“世界”的重新发现和定义。仅仅从名称上,对此难于充分解读。尽管如此,这种努力是值得称许的。“吾侪处漫漫长夜中垂二千年,今之人皇皇然追求曙光饥渴等于百里者,不知凡几也。不求而得,未之前闻;求而不得,亦未之前闻。”我们所处的地域,若漫漫两千年的长夜,现在内心惶然而极度渴望追求理想光芒的如蒋百里这样的人,不知道有多少。

“欧洲之文艺复兴,则追求之念最热烈之时代也。追求相续,如波斯荡,光华烂缦,迄今日而未有止。吾国人诚欲求之,则彼之前躅,在在可师已。然则此书者,吾不敢径指为百里所得之曙光,然吾有以窥其求曙光所由之路也。”欧洲的文艺复兴,是一个信念追求最为强烈的时代。这种追求精神,如同波涛推荡,光华烂漫,至今不止。我国有心者,也欲追求向往,欧洲的文艺复兴,正是我们可以借鉴学习的老师。蒋百里这部著作,梁启超虽然不敢充分认可他所谓的光明,可是由此可以探测到追求光明的精神路径。当时学人士子为国复兴所作的努力,由这段序文可以更为充分理解。

这番序文周折到此并未结束。梁启超这部因为蒋百里著述序言而成的《清代学术概论》,反过来,又要求蒋百里为其作序:“方震编《欧洲文艺复兴史》既竣,乃征序于新会。而新会之序,量与原书埒,则别为《清学概论》,而复征序于震。”“新会”是梁启超的出生地,古时有以出生地代指名家之俗。“方震”“震”即蒋百里。蒋百里年轻梁启超近十岁,受到过西方正规高等教育,在思维方面,较之出入文史的梁启超,更为清明。他认为:“(蒋方)震惟由复古而得解放,由主观之演绎进而为客观之归纳,清学之精神,与欧洲文艺复兴,实有同调者焉。”从某种程度而言,他同意梁启超认为的清代学术精神,与欧洲文艺复兴,有一致相同之处。但是,“物质之进步,迟迟至今日,虽当世士大夫大声以倡科学,而迄今乃未有成者,何也?”虽有一致的探索精神,可应该带来物质进步的结果,在当时的中国并未有大成就。为何?蒋百里进行了一番发问探讨。他注意到,一、早年多门近代学科由部分西方传教士带入中国,可是只是在上层,尤其君主中传播。上层人或君王有兴趣,才能略有发展,他们不注重,一切就无从谈起。二、科学致用,应该对民生有利。可这种科学精神,在我国“转入于经典考据”,“而其余独不发达”,令人感慨。三、清代著名学者戴震提出“理欲”学说,在蒋百里看去“震古烁今”,前所未有,认为是“真文艺复兴时代个人享乐之精神也。”可大家皆漠视,不仅没有“赞成者”,连“反对之声”也不多……由此看,蒋百里对可以促进物质发达的“自然科学”,人的个性张扬方面,更为偏重。

蒋百里在写序言之前,应该给梁启超提出了这些看法。之后,梁启超根据蒋及其他友人意见,在原稿基础上,增加了三章。其中“前清学风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异点”,“清代自然科学为何不发达”,显然是在回应蒋百里。其中讨论尽管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可自然科学却不发达缘由,梁启超说出两点认识。一、文化进步,总是后代继承前人知识遗产,“继长增高”。清代学者,以科学精神,将数千年文化遗产大加整理,“其贡献于我文化者已不少,实不能更责以其他”。二、我国人有“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艺”即技术)的旧观念,“对于自然界物象之研究,素乏趣味……”而自然科学研究,需要如学校、学会、甚至报刊公开援手,没有相互宣扬支持,不容易“光大其业也”。这样的见解,从现在的角度看,似不够深入,可就在今天,自然科学研究的艰辛耗时,从事者的献身精神,以及社会的认可程度等问题,似乎依然未能充分解答解决。

蒋百里一本不大的著述《欧洲文艺复兴史》,引发了一连串的故事。对于自己的“概论”,梁启超自己也颇为看重,仅“自序”就是两篇……表面看,是文人之间的艺兴发挥,可从各篇的内容看去,皆为文化传统发扬光大的讨论。对他国文艺复兴的比较借鉴,希图本国文化、经济各方面发展的拳拳之忱,溢于言表,实在不能仅仅作为谈资草草一笑,倒应该视为传统文化因子,借助他国文艺复兴经验而呈现出的精神景观。而前辈先贤那种勇于开放、借鉴,同时汲取传统文化的自信风度,是促使笔者疫情期间搜集资料,竭忱写作记述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