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宝藏之门,探路中国典籍之美 一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读物在沪面世
《仲威讲碑帖》。 《铁笔生辉:赵嘉福作品集》。 制图:李洁
三件版本不同的拓本,却有几乎一模一样的题跋,如何辨伪?古籍修复还有南北派之分?碑帖蛀虫为何比其他书的蛀虫肥硕粗壮?……古籍、书画、碑帖等珍贵的文化遗产背后,藏着许多故事;其修复装裱鉴定,也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如何助力馆藏文献“活”起来,让更多人感受其珍贵价值和无穷魅力?
近日,一批面向大众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读物集中面世。收录多个碑帖研究史上鉴定案例的《仲威讲碑帖》、全面展现古籍修复师毕生心血的《铁笔生辉:赵嘉福作品集》陆续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推出。读者不仅学习到碑帖的历史、鉴赏技巧等知识,还能透过馆藏文献这把“金钥匙”,开启领略中国典籍珍宝之美的大门。
口传心授,古籍修复也需“十八般武艺”
卷帙浩繁的古籍历经岁月沧桑,经过“妙手书医”古籍修复师们的精心修复,一些濒危的珍贵古籍得以“重见天日”。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古籍修复专家,79岁的赵嘉福是当今国内全面掌握古籍修复、碑刻传拓、碑帖书画装裱等技艺的大师级人物,他几乎完整亲历了新中国古籍修复、碑刻传拓业的振兴全过程。
比如,赵嘉福曾参与抢救“山西赵城金藏经卷”、明代《西厢记》等一批国家一、二级文物的修复,嘉定、太仓等地古墓出土文献和清华大学受损古籍等也经他手之后而获新生;碑刻方面,立于上海豫园入门处的“海上名园”刻石、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的“大师石”等地标作品皆出自赵嘉福之手。
古籍修复、碑刻传拓等属于手感、分寸和火候的技艺,其传承依靠口传心授。赵嘉福入职上图后即拜师刻碑圣手黄怀觉,又问道精古文献修复的曹有福,1964年还因中央图博文物事业管理局在北京举办的古籍修复培训班而有机会在一代宗师张士达的指教下学习。书中有处细节,单是用鬃刷将湿润的薄纸紧覆在碑面上这一个步骤,赵嘉福就能肘腕并用,将刷子舞得虎虎生风,令刷子在与纸的碰触摩擦中发出节奏感极强的“唰唰唰”声。其动作之协调、风度之潇洒、韵律之明快、技法之圆熟,让已经有些基础的学生们既瞠目结舌,又钦佩不已:“这回知道为什么管行家里手叫作‘有几把刷子’了。”在他的传授下,一代代“良工”接续着守护中华传统典籍的使命。
《铁笔生辉:赵嘉福作品集》包括碑刻、木刻、篆刻、砚刻和壶刻五个部分,并解读了针对古籍破损不同情状的“十八般武艺”——包括揭、洗、补、托、裱、接、衬、镶等修复技法,加之与其相关的装帧、函套制作、拓片、刻碑等技术。业界公认古籍修复有南北派之分,北方气候干燥,纸张易脆;南方潮湿,保护不当则会生霉斑。南北派修复技法也因此各有所长。
细部需“拜观”,整理碑帖也要“三跪九叩”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碑帖一直以来备受推崇。上海图书馆学科带头人、研究员仲威,整理碑帖拓片25万件,是国内外经眼碑帖拓本数量最多的人之一,也是公认的藏品定级专家。仲威谈到,传世碑帖善拓多在公藏机构,民间约百分之五的收藏与研究之活跃,带动其余95%的宝藏“活了”,碑帖文化的普及、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参与,有效弘扬了金石文化。
碑帖影印出版的金字招牌如何打下?中国碑石翻刻史上翻刻最多且刊刻精良的拓本,谁才是最真、最佳、最善本?《仲威讲碑帖》运用丰富实例,让碑帖知识易于理解。“碑帖蛀虫体形如绿豆大小,皙白雪嫩”,远比别的书蛀虫肥硕粗壮,“可能是碑帖裱褙里有糨糊,营养丰富”……整理碑帖工作前要拖地,因为拓片尺幅宽大,桌案不够,所以要将拓片整个放在地上,站立观看,跪地“拜观”文字细部,这样“三跪九叩”的独特研究方式,让读者直观感受到碑帖研究的门道。
《仲威讲碑帖》脱胎自上海图书馆在B站推出的“观止讲堂”系列讲座,主题涵盖古籍善本、碑帖、家谱、年画等。作为“观止讲堂”丛书第一本,讲座视频与丛书联动,从具体案例解析入手。比如,上海图书馆镇馆之宝——存世碑帖善本中最漂亮的“四欧宝笈”,其中被定为“海内孤本”的《化度寺塔铭》背后,历经200多年否定再否定的论证过程;轰动海内外的“国家一级文物”《淳化阁帖》其祖本问题,南宋后期文物造假者布下的陷阱终于在400年后大白于天下;递藏经历显赫的安思远藏本《淳化阁帖》回归祖国及《淳化阁帖》版本研究的幕后花絮;大名鼎鼎的宋拓宋装本《九成宫》购藏经过和清代著名外交家龚心钊对它的珍护;三件版本不同的拓本,却有几乎一模一样的题跋,“三胞胎”中的伪跋一度让鉴定工作陷入僵局……深入浅出的讲解,推动了古籍普及化和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