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场内外的唐诗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君门远,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村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盛唐诗人綦毋(双姓)潜,字孝通,生卒年不详,开元十四年(726)进士,后来当过地方官,又在朝廷上做过校书郎、拾遗、著作郎;他醉心于佛学和诗歌,对从政没有多少兴趣,最后弃官而去,不知所终。他的诗名曾经很大,而作品流传于世的却不多。大诗人王维有两首赠他的诗:《送綦毋潜落第还乡》《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前者曾入选《唐诗三百首》。
唐代的科举考试,是先由地方主官遴选推荐若干本地才俊去参加国家级的考试,这些人被称为“举子”,他们如果中了进士,就再参加公务员考试,然后就可以进入官场了。那时进京赶考的举子能考中进士的甚少,绝大部分只能落第,还乡,唐人送给科考落第者的诗章甚多,大抵说些同情安慰鼓励的话,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套路,意思不大。
王维到底是一流高手,他写起这个容易落入俗套的题材来亦复不同凡响。《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一诗从当今这个伟大的时代写起,充分肯定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心态(“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接下来说,考试总归不可能全部通过,未能过关并不说明其人不行(“既至君门远,孰云吾道非”)。以上六句是写“落第”。接下来写綦毋先生做回乡的准备(“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王维则殷勤设酒送别(“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以下几句设想他归途中所见的景色——这是照应诗题中的“还乡”。全诗层次井然的章法很像是当年科举考试科目中“试帖诗”的路数。
诗的结穴两句“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则综合地来说“落第”和“还乡”这两个方面。“吾谋适不用”用了一个春秋时代的语典(详见文公十三年《左传》)——不知道这个典故出处的读者仍然可以明白,这里的意思是说这一次的落第纯属偶然,是一个碰巧的意外;“勿谓知音稀”则谓我永远是深刻理解足下的朋友。这样就巧妙地把全篇要旨都收拾干净了,而且充满感情。
王维是一位多面手,边塞、山水、田园、怀古、送别……无不应付裕如,头头是道,且多名篇名句。这是大诗人的派头,小一点的诗人,能写好其中一种,略有出色的篇章或能够让人记住的佳句,就已经可以立足称雄了。
祖咏《终南望余雪》
盛唐诗人祖咏有一首著名的《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此诗千古传诵。终南山在首都长安之南,在城里只能见到山的背面(古人以山北为阴),这里的积雪较难融化,雪后天晴,景色很好,但化雪是要吸收大量的热量的(“霜前冷,雪后寒”),所以这时长安城里气温下降。
寥寥四句,把《终南望余雪》这个题目写得很是真切。
一首诗写多长,原本要看诗人的高兴,但祖咏这首诗是写在科举考试的答卷上的——按当时的规矩,这样的“试帖诗”应是五言十二句,而祖咏只写了三分之一,就匆匆交卷了。这怎么能行呢!遭到责问后他回答道:“意尽。”已经题无剩义了,于是就这么交卷,不做任何增补(详见《唐诗纪事》卷二十)。这祖咏胆子够大的,他简直是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啊。
但是祖咏竟然考取了进士。这主考官的胆子也够大的——他是拿自己的官运开玩笑啊,其人的风度气象同祖咏可谓旗鼓相当。后来平安无事。看来这里的考生和主考都不是古往今来一般常见的奉命唯谨的“工具人”。
这一次科考的情况显然不具有可推广性,但其中表现出来的盛唐气象又是何等令人神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