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独家|《月球之子》:未完成的迦叶环形山少女之谜
2023新年伊始,由刘慈欣同名小说《三体》改编的电视剧播出,电影《流浪地球2》也在春节期间上映,这两部作品都是科幻题材,关注度非常高。科幻也越来越成为网络文学的重要类型,而我尚未阅读过女性作家写的网络科幻小说,好奇女性作家在处理“硬科幻”元素、在科幻小说中穿插感情线会是什么样的。于是搜罗年末榜单找书来看,童童发表于番茄小说的原创作品《月球之子》讲的是发生在月球城市中的故事,主要角色有地球人、地月移民和在月球上出生的第一代年轻人,该作品入选了中国小说学会2022年度好小说榜单。
阅读《月球之子》的过程犹如坐过山车,起初感到眼前一亮,设定新颖,月球世界搭建扎实,命题宏大而深刻,感受到文字背后作家的细致温柔和深刻追求,有发现明珠般的惊喜。不过惊喜之余,这部作品也暴露出些许问题,比如中段松散的框架、进展缓慢的情节和较为抽象的叙事。显然,作者希望在有限的篇幅之中展现更深刻的主题,只不过结尾的小高潮未能托起这些雄心,升华出一部科幻作品的史诗感。
一个“原本可以更好”的作品总会让我久久无法释怀。同时,以我持续的网络文学工作经验来看,我足够相信这个阶段的网络文学作家对自己作品的珍视和创作的态度。我想知道,一个原本可以很好的作品,作者在疑虑什么?如果再大胆一点,它可以抵达到哪里?那里的故事和拓开的思维空间又是什么样的?
扎实的月球基建
千百年来,月亮寄托了人类丰富多样的情感和对宇宙的想象,月球一直都是浩渺太空中人类幻想的最美好方向之一,也是一个不错的科幻故事空间,儒勒•凡尔纳《从地球到月球》、海因莱恩《严厉的月亮》都是月亮主题的科幻小说。
《月球之子》的故事发生在月球上的传奇之城新长安。从一个实验室到四百万人的城市规模,两代人付出了整整三十年的努力和心血。作者对新长安的描写有基建文的底色。通常理解,网络小说中的基建文以建设经营为主题,前期主角带领、引导身边的人对技术、生产等层面进行改造,从无到有,后期致力于区域整体、社会文化等方面,让一个地区脱胎换骨。因为阅读的过程会进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理念和方法的创新,读者容易有代入感、操作感、踏实感和家园感,还可以学到很多硬核知识,也是我个人非常喜爱的文类。
童童在小说中从城市构造、硬件设施、文化教育各方面展开,做了关于月球城市生态的设定,比如新长安的白昼黑夜是根据地球时间调整光源供应,适合月球环境的重力分娩室,城市居民通过脑干部植入端口接入模块化教育等。与人物相关的具体细节则反映出基本的居民生存法则,比如安装了机械肢的治安官德尔森“早餐是茶、水煮蛋与石墨烯电池”,前两者给他仅存的百分之四十的肉身补充食物能量,后者给他灵活而强壮的机械肢体供电。
这些都是很生动的写法,也趋向于扎实的“硬科幻”元素,但童童并未着太多笔墨延续基建写作,她的目的是铺垫好环境之后,引出“月球之子”,做更深刻的讨论。新长安富饶、平静、安全,经济蒸蒸日上,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生成长的第一代月球“土著”,和老一代筚路蓝缕的移民以及资源日益匮乏的地球人都不一样。生长环境、人机接口、人工智能和高效率算法规则,让月球之子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更为丰富。他们考虑和追求的东西产生了变化。
科幻小说往往带着对人类未来的思考和假设,如果《月球之子》能将这种变化细节具体化,再发挥更多的想象力,利用好科幻空间构建更多的场景和冲突来叙事,也会是一条精彩的故事线。小说似乎停留在了提出眼前问题这一步。月球和地球的移民情况和矛盾就像是城乡之间的流动。小说中的核心元素“虚境”,是以分布式模拟脑神经信号构造一个庞大的虚拟世界,人类可以通过脑机端口接入,在虚境中行动生活,教育、工作、娱乐,但凡不需要实体参与的活动都能在虚境中实现,和现在的网络世界相似度极高。而在更发达的经济和科技条件下成长的月球之子就像现在的“95后”“00后”,文中围绕月球之子的思想和行为展开的讨论更像是老一辈对新一代城市孩子的印象。在对应性如此强的情况下,如果在扎实基建的基础上再做一些设定,也许能更好地做到“出于但高于”现实问题。
小说的本体是“故事”
荒凉的月球表面,一具冰冷的尸体躺在第1789号环形山正中央,四周全无人为的痕迹。
《月球之子》的故事是从月球少女爱丽丝在迦叶环形山的死亡谜案开始的,加入了悬疑推理的元素,就会有一条线引着读者一直往下阅读,是个吸引人的开篇。小说总共218章,约47万字,主体更像是科幻背景下的思想讨论,并非悬疑刑侦。作者以死亡迷案作为线索,缓缓铺开,中间“放钩子”不多,让节奏显得缓慢。对于网络小说来说,这实在是一种冒险的尝试。
小说中月球之子的物质条件不匮乏,对精神的追求大于享乐,喜欢躲在虚境中交流讨论哲学,作者给他们戴上了思想深度超越常人的光环,其中又以安心羽、爱丽丝为首,类似于“思想领袖”。但人设的搭建,就如同故事的主线那般“悬浮”,能体现她们思想深度的故事情节比较抽象,导致人物只有标签,没有血肉。安心羽的神性光芒,难免让人有故弄玄虚之感,而爱丽丝就变成了虚境中酗酒混沌的样子。
尽管新代际的孩子有资源条件可以拥有更深刻的思想高度,但太过拔高就会显得刻意。这种描写也抛弃了网络小说原本深入浅出,由接地气的故事自然带出价值观的优点,令读者难以有代入感。我明白作者其实想表现类似于“垮掉的一代”那样思想上的游离和冲突以及年轻人的迷惘、困顿和不甘心。如果有富于血肉的情节支撑,这种冲突在科幻空间里也许可以有更大的延展性。
此前有评价认为《月球之子》是基于科学幻想的社会学、心理学实验作品,我比较认可这个说法,小说融入了大量的社会学、哲学、宗教学、历史学视角的讨论,比起故事性,小说更明显地在追求思想性。一些科幻元素也包含了数学、物理学、脑科学等学科的理念,这也展现出了作者本人广泛涉猎的知识面。这种基调可以奠定小说沉稳深刻的风格,只是最开始扎实且吸引人的科幻空间和悬疑线反而被抛弃了。
童童在番茄小说上创作的言情小说《冬有暖阳夏有糖》有着更好的数据和成绩,曾获华语第三届金键盘优秀翻译输出奖,入选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2021年度)海外传播榜。故事性较《月球之子》而言更强,民警日常工作接地气,女主人设搭得也比较鲜明。最令我惊叹的是,《冬有暖阳夏有糖》是轻松向的小说,语言虽然浅白,但生动、活泛,可以说是把最简单的东西用到了极致,这一点是相当厉害的。
所以从2005年就开始写网络小说的童童,并不是不会写故事,也不是不懂得如何抓住读者的眼球,她更像是在向一种深度和经典化写作发起尝试,以放弃一些流量为前提。可能这次尝试不那么完美,还需要更多的经验,但不愿在套路里停留,挑战新的题材,也体现了作家的勇气,这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
告别静态写作
《月球之子》已经具备了一个很好的模子,作者也有诚恳的创作态度、扎实的积累和尝试的勇气,但就作品本身而言,还是让我有些惋惜,这种未完成感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反复琢磨,我想到前段时间和网络文学作家雨魔聊写作,他分享了作家朋友看了他的新书开头后提出的问题,其中有一项是“静态写作”。
什么是静态写作?雨魔认为,可以理解为单纯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笼统点说,一切没有推动情节发展的描写都是静态描写。比如把背景介绍、等级设定,直接一股脑扔给读者的就是静态描写。复杂点的,在战斗场景中,双方交手,各出了一招,不继续描写两人的战斗进程,而是停下来介绍这一招有多厉害,出自哪里,有什么奥妙,代表了什么样的破坏力。“这种与情节推动无益的,都是静态描写。再复杂点的,遇到了一件什么事,主人公在心里想,接下来我要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之类的心理描写,也属于静态描写。”
雨魔坦言,静态描写其实是一种偷懒的写作方法,不用怎么动脑子,只管把想要表达的东西以最平铺直叙的方法一股脑扔出去即可。在网文写作中,这种描写方法很难避免,毕竟网文有更新速度和篇幅的要求。但是“大神”们的作品,至少在开头部分,静态描写都非常少,大部分都是以动态描写来刻画小说背景和人物性格。“动态描写极为生动,能一口气读下去。静态描写就像是在看一本说明书,让人恨不得马上跳过去。”
《月球之子》想要表达的主题很多,可连载状态下又很难将全部的东西都充分表达,尽管开篇亮眼,整个作品中也难以避免一些静态描写,情节有稀碎感,这也许是本书给读者留下的遗憾。
小说后半段在情节上掀起了小高潮,位面、时间旅行、叠加态,伴随着安心羽之谜牵出,让我有种从思想小品回到科幻小说的感觉。但这一令人心跳加速的高潮又戛然而止,突然变成爱丽丝“涅槃”,安心羽讨论“真伪”。她们到底最后要做什么,对月球和地球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作者似乎也不打算给固定答案。对我而言,迦叶环形山少女谋杀之谜从未解开,而更像是某种人类反思的开始。
我不曾有过小说创作的经验,努力代入也未必能完全感受写小说的困难。只能从读者的角度提供一些建议,也谈不上批评,就是希望努力的作家和初现锋芒的作品可以更好。在我看来,《月球之子》从流量角度写基建文可以;从思想艺术角度写偏形而上的东西也可以;或者从文学经典化的角度,干脆耐下心来做个上下册或三卷本,慢慢雕琢月球城市的过去、现在、未来,把想讨论的都讨论明白,都会是不错的选择。
就小说而言,我比较倾向于由丝滑的故事自然流露出深刻的价值观,思想包裹于故事中。要做彻底的哲学探讨或者意识流写法,不妨更大胆一点,奔着“大音希声”的追求去写。如果把科幻小说结合基建元素,调整比重,也不妨成为“硬科幻”的一种书写方式。新长安城其实是地球过渡到外太空的一个阶段、一次实验,既是资源枯竭、末日氛围的旧世界的终点,也是新兴科技、赛博朋克的新世界的起点。《月球之子》中的立体交通和治安官容易让人想起1997年吕克•贝松导演的科幻电影《第五元素》,月球之子的场景也有冷白调的高科技感,会是一个令人期待的书写空间。
花絮
今年3月初,我在长沙的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活动中见到了童童。本着对网络文学作家坦率耿直、愿意直面批评的了解和信心,此前我与童童有过书面上的几轮沟通,见面时我再次直言不讳地与她谈了我对《月球之子》的看法。
童童开玩笑说这段时间都不敢打开我的微信,做梦梦到我的名字都吓醒。有些歉疚,又有些感动。如果我的作品有一个读者从头读到尾地“挑刺儿”,我也怪紧张的。我对童童说,她梦见的我其实是她自己,一个对自己创作高要求的化身。正是因为太在乎,才会有这样的心绪。这种在乎让我觉得不管《月球之子》成品如何,过程是认真的。
童童说自己本身对科学领域不熟悉,对最前沿的高新技术总有一种惶恐。创作《月球之子》,既是响应中国作协的号召,也是对自己的一次压力测试,看能不能走出写作的舒适区。为了这个从未涉及的科技题材,她搜集资料、实地走访,筹备了接近半年才动笔。她去过杭州的程天科技,看到外骨骼机器人;去过几次徐工集团,被重型高科技产品所震撼;走访过很多智能交通,智慧家居,智能制造系统等等,都是为了能够更真实、准确、硬核地表现技术的发展与未来推演。这大概也是小说中一些“硬科幻”元素比较扎实的原因。相信如果她以同样的走访方式多和现在的“00后”谈话、相处,小说中的主题表达也能有很大的提升。
童童坦言,因为是第一次创作科幻小说,她也确实遇到了很多矛盾和困惑,遇到以前创作中从没有过的新问题,甚至考虑过放弃,现在回看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她没有后悔做出这次尝试,“荒芜的月球表面与人类永不磨灭的探索勇气,还是留住了我,一路上也是磕磕绊绊,披荆斩棘,最终完稿”。这次走出创作“舒适区”的体验五味杂陈。之后,童童也没有停下的脚步,她已经为新书《萤火之城》筹备了大半年,最近在走访一些与信息交互、智慧端口产品有关的全球创新型物联网公司,,开始实践多年前就在心里酝酿的关于智慧城市母题的小说创作。“人类的智慧和探索永无止境,我一定要将这份勇气和希望记录在新书里。”
这次谈话也转变了我的一些想法,原本我对作品有着自己有些偏执的审美标准和完美化要求。但在和作家实际接触之后,我会有一些释怀。作家的创作状态也是动态的:有进步的过程,有转型的阶段,有暂处低处努力爬坡,也会攀至峰顶一览众山,让一部作品一蹴而就的完美也太苛刻。如果某个时期他们处在彷徨和自我怀疑中,或者是摸索、尝试的状态中,那么作品呈现出来的面貌可能也是这种样态(且这种状态下他们仍然坚持在输出),但这种存在,作为这样一个阶段的某种标识,也挺好的。
童童是一位认真且勇敢的作家,尊重她的勇敢,期待她的突破。未完成的,我们就期待着“待续”吧。
作家简介:
童童,原名童敏敏,中国作协会员,江苏省作协会员、江苏省网络作协理事,番茄小说签约作者。2005年起开始从事网络文学创作,代表作《大茶商》《冬有暖阳夏有糖》《月球之子》《洞庭茶师》等。《大茶商》入选2020年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现实题材与历史题材网络文学出版工程”。《冬有暖阳夏有糖》获华语第三届金键盘优秀翻译输出奖,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2021年度)海外传播榜。《月球之子》入选“中国小说学会2022年度好小说”榜单。《洞庭茶师》入选2022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