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心雕龙》,那就是古代高分作文教材啊
来源:北京青年报 | 谢玩玩  2023年04月13日08:40

近日,央视综艺《典籍里的中国》提到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撰著的《文心雕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章学论著,更是众人眼中的“写作高分秘籍”。“文心”就是文章的用心、立意,“雕龙”则指写作要像雕刻龙纹般细腻。它被后世奉为“作者之章程,艺林之准的”,堪称千年前的高分作文秘籍。

那么,除了“作者之章程,艺林之准的”这样的称赞之外,堪称千年前高分作文秘籍的《文心雕龙》到底有多绝?

好文标准 文质兼顾,树德建言

《文心雕龙》,作者刘勰从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开始动笔,历经五年,到齐和帝中兴元年(501年)才完成了这部足足有十卷的巨著。分上下两部,每部各二十五篇。其中,《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是全书总论,也是刘勰建立文学批评理论的基本原则。之后从《明诗》到《书记》,是对诗、赋、颂、奏、议、书等三十三种文体的讨论。《神思》到《总术》十九篇,是文章创作方法的讨论;《时序》《物色》《才略》《知音》《程器》五篇,则是具体的文学批评论述。《文心雕龙》在文学的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很多新见解,代表了南朝时代文学理论的最高成就,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批评文学著作。

既然要批评,自然就有一套严密的文学理论标准了。《文心雕龙》诞生之前,不是没有文学批评或者文学理论著作。比如同样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陆机,就有一篇《文赋》,就提到了应该怎么写文章,以及什么才是好文章:“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先要极尽想象,好好构思,再谋划全局,选择精妙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有时候文思如泉涌,信手拈来,有时候苦苦思索,半天也写不出一句满意的句子;虽然文章题材不同,但都要注意词句通顺,语言流畅,不要冗长,等等。陆机的论述固然很好,但和《文心雕龙》相比,理论体系,或者说文章评价的标准,就相对没有那么严密了。

那《文心雕龙》的标准是什么呢?

第一,需要用心雕琢文章。这种雕琢,是对文字词句要有琢磨。“虎豹无文,则同犬养;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对呈现的文采要有润饰,读起来赏心悦目,能够感受到文字之美,但这种雕琢又不能太过。雕琢太过,呈现出来的文字,要么就是显得刻意做作,你光想着雕琢辞藻,所思如何?所想如何?绣花枕头一包草,看起来漂亮,可人家读完,脑子里走过一遭,没任何印象,于世何益?不如不写!

此外,文章本意,乃是托物言志。好的文章,一方面要发乎天然,一方面,也需要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正所谓“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话萼振”,如果一味雕琢文字,那就是本末倒置,读者的注意力全部被华美的辞藻吸引,反而忽略最重要的思想表达了。

而这,也是刘勰“好文章”标准的第二点:文质兼顾。然而,绝大多数文人,尤其是刘勰生活的齐梁时代,有才华的人非常多,留下的经典之作也不少。他们写的文章难道不算文质兼顾吗?

对刘勰来说,可能不算。因为刘勰认为,“摛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真正好的文章,其蕴藏的思想,应该是儒学思想,是需要带着一定经世致用、教化百姓的目的的。也因此,有的文章没有什么思想内涵,纯粹只为了雕饰文藻。这虽然也是一种文章风格,但对刘勰而言,这是不可取的。刘勰认为的好文章,不但需要文质兼顾,雕琢辞藻但表现自然,甚至某种意义上说,对文字的雕琢,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呈现思想内核,理由何在呢?

这又不得不提到刘勰文章的第三点:君子处世,树德建言了。

刘勰认为,人生在世,需要立德、立功、立名,以求不朽——这是千百年来,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但立德、立功,需要实力和运气,也需要时代的眷顾。

作者刘勰 寒门无路,《文心》成名

比如刘勰自己,祖上是东莞莒人,但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出生。十岁丧父,二十岁丧母。因为家里太穷,娶不起妻,刘勰只好住到定林寺去,平时有空,就帮僧祐整理佛经。这一待,就是十多年。从二十出头的青年,一直到三十七八的壮年,刘勰一直是在青灯古寺的伴随中度过的。但即便佛门气息日夜萦绕,刘勰也从来没有忘记过儒家教诲。早在七岁那年,他就梦见过自己攀彩云,跟着孔子往南,而到了三十出头的时候,刘勰再次梦到了孔子。三十而立,大丈夫应有作为!但大丈夫如何能有作为?

在魏晋南北朝那个“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势族”的年代,即便到了刘勰生活的齐梁时代,世家大族的影响已经不像魏晋时候那么大,有的寒门士人或没落庶族也有机会做官,甚至位至高官,但对刘勰这样久居寺庙、家族没落的寒家子而言,入仕依然只是一个奢望。仕途难进,在那个时代,还有个办法就是依靠军功起家。但刘勰一介文人,如何能沙场点兵,扬名天下?更不要说魏晋南北朝时,儒学虽然不曾断绝,但也相对式微,立德更是艰难了。

对刘勰来说,想要有所作为,唯一能做的,就是立名。而《文心雕龙》,就是他想象中的立名之作。刘勰希望这本书能给自己带来当时,以及后世不朽的名声。

他的确做到了。

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刘勰背着写好的《文心雕龙》,心情复杂地去拜访文坛领袖沈约。说心情复杂,是他一方面自信于自己的才华,认为自己倾十余年之积累写下的这本《文心雕龙》,一定会是当时文坛,乃至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但另一方面,一个文坛边缘、从未有过什么名声的佛寺寄居者,拿出来的文字,真的能让这个已经见过无数才华横溢之人,甚至本身就才高八斗的文坛领袖青眼相看吗?

好在,命运是站在刘勰这边的。

最开始,沈约的确看不起这个在路上贸然拦住自己车辆的人。他看起来又穷又局促,背上负着一个大包裹,仿佛随处可见的卖货郎。拦住自己是为什么?买下他背上的那些货吗?

然而翻开《文心雕龙》之后,沈约大为震惊,重新审视起眼前这个貌似贫贱的中年人来。

“你叫什么名字?”

“刘勰,字彦和。”

“从哪里来?”

“定林寺,帮僧祐大师整理佛经。”

“可有官职?”

“没有。”

沈约沉吟片刻,立刻推荐刘勰入仕为官。虽然只是一个小官,但对刘勰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喜讯。

三十九岁了,将近不惑的年纪,他终于踏上了入仕的第一步。

僧人慧地 功成身退,不如归去

此后的刘勰,大部分时候做的都是有关公文写作方面的官员,职位不高,但颇有政绩。而梁武帝天监十七年(518年),刘勰更是做了一件大事。他上表给梁武帝,请求以后祭祀先祖,一律采用蔬果。

现在中国的佛教,大部分都是吃素的,有很多居士也吃素。但实际上,在梁武帝萧衍之前,佛教徒是可以吃“三净肉”的。没有看见这个动物被杀、没有听到它被杀、也没有怀疑它是因为你被杀的三种肉,就叫“三净肉”,是可以吃的。但萧衍出于宗教和政治两方面的原因,写了一篇《断酒肉文》,要求佛教徒断绝酒肉。刘勰这篇表文,显然让梁武帝龙心大悦,立刻给他升了官儿,还得以进入东宫,侍奉昭明太子左右。而这,是刘勰的又一个知音。

昭明太子也非常爱好文学,他下令编纂的《昭明文选》,是我国最早的诗文总集,在唐朝甚至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也是一部经典之作。刘勰强调文质并重,且侧重儒家文教治国的思想,也是昭明太子一向的主张。因此,昭明太子对刘勰赞誉有加。

在太子的看重下,刘勰名声越来越响。整个首都的寺庙、佛塔,或者名僧的碑志,只要约得了,就一定会请刘勰撰文。就这样,十年一晃而过。此时的刘勰,再也不是当年寄居定林寺的寒家子了。然而此时的刘勰,又再次回到了定林寺。因为中大通三年(531年),昭明太子去世了,梁武帝让刘勰和定林寺的僧人慧震一起编写佛经。也许是因为刘勰一直侍奉东宫,梁武帝想让他用这种方式纪念昭明太子,但对刘勰而言,这时的他,已经六十七岁了。

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岁,在魏晋南北朝那个乱世,已经算是高寿了。而纵观一生,刘勰想求的,无非就是立德、立功、立名三不朽,求其之一。

回到三十年前,背着《文心雕龙》贸然拦住沈约行车那一刻,刘勰恐怕永远不曾想过,自己会有入侍东宫的时候,会有得到昭明太子看重的时候。他想要的,现在已经得到了,甚至还远远超过了自己的期望。而他的知音昭明太子,想要的还有那么多:儒学治国、安定天下、兴文章之盛事……这一些宏图,全都断在了中大通三年,断在了猝然的三十一岁。

人生在世,谁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功名利禄转头空,美人皮相化白骨,福祸难料,死生无常。在定林寺写经的时间里,刘勰想了很多,但总结起来,无非四个字:功成身退。

于是,他烧掉了自己的头发,再上表给梁武帝,表明自己想出家的愿望。梁武帝半生崇佛,当然不可能不允。刘勰便在定林寺出家为僧,改名慧地。而正像他自己预料的那样,人生万事,该做的已经做完了,该到归去的时候了。没过多久,刘勰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后世影响 开源发流,为世楷式

刘勰一生,除了与佛教之间的缘分,好像就只有一本《文心雕龙》可以说上几句。某种意义上说,也许他降临人世,就只为了给世人带来这本文学经典。

它的影响的确是巨大的。

刘勰还在世的时候,《文心雕龙》已经成为一部重要的文学著作,被不同人抄传。到了唐代,史学家刘知幾更是极其推崇《文心雕龙》,“家有诋诃,人相掎摭,故刘勰《文心》生焉”,认为《文心雕龙》于当时风格混乱的文坛而言,是一本明确清晰的创作指南。如果没有《文心雕龙》提出文章的规范与标准,隋唐文章是否还能快速发展?刘知幾显然持否定的意见。而他自己创作《史通》,也是受了《文心雕龙》的影响,不但动机和刘勰类似,都是希望能传扬儒学之道,在体例上更是模仿《文心雕龙》,写了四十九篇。就像刘知幾认为,没有《文心雕龙》,就没有隋唐文章盛世一样,没有《文心雕龙》,也不会有刘知幾的这部《史通》——要知道,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论专著,标志着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

唐代之后,《文心雕龙》的影响更加广泛。譬如南宋大儒,编写《三字经》的王应麟,就深受《文心雕龙》影响,认为文章应该以理为主,但又不能只以明理为主,需要雕琢成天然之态,“文质兼顾”。他还在自己的《困学纪闻》里引用了很多《文心雕龙》的文字,佐证自己的观点。诗歌创作方面,王应麟更是以《文心雕龙》的标准为标准,提出了自己的文学论点。

而明朝三才子之一,写下《三国演义》开卷引用词《临江仙》的杨慎,开创明朝的“《文心雕龙》学”之后,研究《文心雕龙》的人越来越多。纪昀(纪晓岚)、何焯、顾广圻、孙诒让、章学诚……他们对《文心雕龙》的评价都很高。

清代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散文流派“桐城派”,更是把《文心雕龙》中的文学命题,譬如“明道、征圣、宗经”,发扬光大。桐城姚永朴在此基础上撰写的《文学研究法》,建立起新的文学观念与文学理论,也奠定了自己在文章学领域的地位。

到今天,离刘勰去世已经快1500年了,尽管文言文已经变成了白话,古时字句,很多现代人已经不再明晰,但《文心雕龙》里面的文学理论,关于文章好坏的标准,后世虽有阐发,核心依然不变。而研究它的人,也依然络绎不绝,它的价值,也依然受到重视。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刘勰的确用这本书,实现了“立名”之不朽。泉下如果有知,只当心满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