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度论文奖颁奖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度论文奖颁奖仪式
“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文学史与思想史”主题论坛在京举行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度论文奖颁奖仪式
4月18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度论文奖颁奖仪式暨学术论坛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李敬泽出席活动并致辞。白烨、刘勇、孟繁华、张清华、王中忱、解志熙、高远东、孙郁、贺桂梅等2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李宏伟参加活动。颁奖仪式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主持。
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李敬泽讲话
李敬泽在讲话中介绍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的办刊历史和年度论文奖的评选情况。他谈到,《丛刊》2022年度论文奖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整体视野下,对过去一年学术进展和研究成就的辨别与肯定。《丛刊》年度论文奖下设新作研究奖和博士生奖,旨在联系学术研究和当代文学创作,推动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化发展,鼓励人才涌现,推出优秀的学术新人。
李敬泽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的发展,得益于一代代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者前辈,他们倾注大量的心力,坚守学术品格和精神气质,把这份刊物办到学科发展和学术创造的前沿上去,让刊物成为更敏锐、更厚重、更宽阔的学术阵地,为中国文学话语建构作出持久贡献。
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主持颁奖仪式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洁宇宣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度论文奖获奖名单及授奖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洁宇宣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度论文奖获奖名单及授奖词。经《丛刊》执行编委、责任编辑的推荐和评委投票,共有7篇论文获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度论文奖,按发表时间先后排序分别是:张清华《实验与选择,变奏与互动——百年新诗的六个问题》(第2期)、贺桂梅《〈讲话〉与人民文艺的原点性问题》(第6期)、王璞《从歌德遗产到“时代精神”——文化政治中的郭沫若、冯至和卢卡奇》(第6期)、张武军《革命文学探源:国民革命体验与郁达夫的“方向转换”》(第10期)、彭春凌《章太炎与近代中国思想的全球史脉动——〈原道:章太炎与两洋三语的思想世界(1851—1911)〉绪论》(第12期)。刘大先《世俗时代的史诗思维——论刘亮程〈本巴〉对〈江格尔〉的发展》(第12期)获新作研究奖,孙慈姗《郁达夫〈毁家诗纪〉中的情感经验与伦理修辞》(第7期)获博士生奖。主办方领导及与会嘉宾为获奖作者颁奖。
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李宏伟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度论文奖“博士生奖”获得者、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孙慈姗颁奖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王中忱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度论文奖“新作研究奖”获得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研究员刘大先颁奖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孙郁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度论文奖获得者、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彭春凌颁奖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孟繁华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度论文奖获得者、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武军颁奖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度论文奖获得者、美国布兰代斯大学比较文学项目主任王璞颁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付丹宁代领)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度论文奖获得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贺桂梅颁奖
李敬泽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度论文奖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颁奖
李敬泽、刘勇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度论文奖获得者合影
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武军、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大先发表获奖感言。张武军表示,《丛刊》和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彼此深嵌,长期以来,他一直通过《丛刊》去了解学科的历史和现状,认知和判断学科的进展和趋势。他认为,《丛刊》相对独立于“学院体制”之外,具有灵活性和包容性,特别注重对青年人的培养与扶持,打造了一种尤为可贵的良好学术生态。
张武军发表获奖感言
刘大先发表获奖感言
刘大先谈到,自己的获奖文章属于《丛刊》新开辟的“特选新作研究”栏目,这一栏目的设立一方面是对新出佳作的奖掖,显示了当代文学经典化的自觉努力,另一方面则是期待批评现场能呈现出“研究”的面目,而不仅仅是“推介”“鉴赏”或“阐读”,这是对于当代文学批评在风格、方法与观念上的有益探索。他认为,这是追求一种“有学术的批评”与“有批评的学术”的融合。
“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文学史与思想史”主题论坛暨《丛刊》编委座谈会
与会学者发言
颁奖仪式后,召开了“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文学史与思想史”主题论坛暨《丛刊》编委座谈会,活动由李敬泽主持。他表示,论坛的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文学史与思想史”,建构中国文学的理论话语也是《丛刊》的使命。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概括提出并深刻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既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的未来展望。当我们谈到中国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的时候,中国式现代化给我们提供了核心引领,也为我们打开了面向历史、面向现在、面向未来的广阔的理论空间,希望文学工作者能够围绕这个课题重新理解、阐释、构建中国文学的历史与未来。
“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文学史与思想史”圆桌会议
当天下午,《丛刊》编辑部举行“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文学史与思想史”圆桌会议。在主题论坛和圆桌会议过程中,与会专家学者深入交流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理论建设及文学史研究的重要方法。大家普遍认为,中国的主体性站位和视野是我们讨论中国文学的根本前提,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范畴厘清,可能是重写文学史范式的重要契机。在这个基础上,当代文学的学术化还有很多新的方向和领域可以展开,如百年中国文学实践经验如何实现理论自觉,在西方现代化理论影响下如何从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意义理解中国,怎样推进文学史和思想史的具体深入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