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文艺评论高质量发展刍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文艺评论作为文艺创作和文艺消费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创作和公众之间的“摆渡人”,对于文艺创作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和文艺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文艺健康繁荣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也是党领导文艺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加强中国式文艺评论的建构和发展,是实现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简而言之,中国式文艺评论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引领下,坚持走中国话语、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价值和中国范式的文艺评论道路。
在源与流的历史思维中增强中国式文艺评论的理论自信
回望文艺评论发展史,例如,从儒家经典文献中提出的“诗言志”文艺理论观点,到汉代的《乐记》中提及的“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著名论断,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角度看去,这些观点与当代文论中阐述的“文章是人生思想的表达”“文艺是审美的意识形态”等观念大体相同。再如,从《毛诗序》、曹丕的《典论·论文》到陆机的《文赋》,对于文艺作品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研究逐渐从自发走向自觉,其中阐述的文艺表现形式、表现内容、社会功能等文艺思想,与我们今天提及的文艺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以及“文艺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等不谋而合;从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到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严羽的《沧浪诗话》,古代文论的四梁八柱尽在其中体现,文献中论述的“道与文、情与志、风与骨”,“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文论思想,实际上与马克思主义文论中有关文艺的本质、特征、发生规律和社会功用等原理皆有通约之处。由是观之,中国式文艺评论的建构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和文论资源,我们应从源与流的历史思维中把握中国文论的主流和主脉,努力在守正创新中抵达培根铸魂和固本培元的理想境地,倘若说守正是土壤,创新就是种子,中国式文艺评论的种子,只有植入深厚肥沃的土壤中才能大树参天并硕果累累,换句话说,我们要深刻认识守正是中国式文艺评论的基础和源头,创新是中国式文艺评论的目标和方向,这是中国式文艺评论的根本任务。一句话,文艺评论讲守正创新坚守的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思想和方法,守望的是文艺评论服务人民和时代的初心和使命。同时,我们要结合当代中外文艺创作和文艺思潮的历史实践与时代诉求,实现传统文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现当代文艺批评的普遍性和典型性特征,从而深刻揭示和精准把握中国式文艺评论的一般规律与未来趋向,助推其走向更高水平的自信自强。
在知与行的时代思维中强化中国式文艺评论的实践自觉
历史地看去,任何一种活跃有效的文艺理论和文化实践都是时代和社会的特定产物,文艺流派、文艺思潮和社会历史实践密切相关。中国式文艺评论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结合体,应当既是一种文化理论,又是一种批判立场,更是一种建构手段,只有通过同具体的社会实践、主要矛盾、文化思潮融为一体,与生活现场、生命情感、文化心理进行碰撞交融才有可能发挥建设作用,唯有融入时代需要才能实现有效表达,真正做到在传播上有市场,同时在社会上起作用,可以说,中国式文艺评论实现的程度取决于其满足和服务时代需要的程度。基于此,从宏观层面着眼,孵化和培育中国式文艺评论的话语权、主导权和引领权很有必要,面对西方文艺评论的强势地位,不能只停留在消极保守的防御状态,更不能陶醉于自说自话的封闭小圈子。一方面,我们要敢于主动交锋和论辩,以有理有据的学术论争求得地位和影响,另一方面,我们要善于自我强化、自我辩护和自我建构,不能局限于为批评而批评,批评背后的王道还是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要把当代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批评文本和批评话语之中,凭借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启人心智、引人入道,通过自觉自愿的方式让人坐而悟道并起而行道。从微观层面而言,中国式文艺评论要发挥凝聚力、穿透力和感召力的作用,其承载着让党的创新理论和主流意识形态在基层社会落地生根的重要任务,努力在乡村和社区文化书屋、两微一端、短视频中建立和拓展自己的传播主场,将在场的传播和不在场的传播结合起来,用老百姓看得懂、听得懂和传得开的思想观点去占领大众文化的主阵地,提升文艺评论的显示度、存在感和穿透力,从贴近群众的中国审美、中国情趣、中国价值出发凝聚社会建设力量,只有这样,具有人情味、烟火气、同理心的通俗文艺评论才可能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促进主流价值观在民间生活中真正入脑、入心并化为行动,充分彰显文艺评论的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直面民族文化道统不同程度弱化和式微的普遍问题,从而真正发挥文艺评论重建基层社会文化自信、文化定力和文化信仰的形塑功能。
在破与立的创新思维中夯实中国式文艺评论的传播基础
新时代以来,我们的文艺评论总体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然而,在对外传播和交流中,面临着有理讲不出、有理讲不好和有理讲不响的困局,面临着评论概念、评论话语、评论风格、评论思维、评论价值总是被别人牵着走的尴尬,面临着总是拿别人设计的“话语陷阱”去解剖和阐释我们的作品,难免低效空转,造成了许多人力和资源的浪费。当下,中国式文艺评论在建设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上需要发力,首先应当做到“敢破敢立”。“敢破”就是要通过传承转化我们经典文论的话语表达方式和思想理念,让当下看起来晦涩难懂的阳春白雪,变成大家都能听得懂、用得上、用得好,让停留在经典著作中的中国古代文论流行起来并努力漂洋过海,孵化鲜明的现代文论气质和当代文论品格,能够在娓娓道来中散发着迷人的诗学气质和诗性魅力,努力借助外来思维和时代需要,激活这些传统文论资源为当代所用,从而在中外碰撞交锋中化解对立、消除分歧并揭穿谬误。“敢立”就是要加强中国式文艺评论的学科体系建设,建强高校文艺评论学科中“史、论、评”等各分支学科,形成学科之间相互支撑、协同发力的良好态势;加强文艺评论的学术体系建设,就是要敢于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视野、新规律和新成果,在共享观念和共享价值中壮大我们的学术体系;加强文艺评论的话语体系,就是要用柔性而非刚性、自愿而非灌输、生动而非枯燥的话语和策略表达我们的思想,善于以高明的技巧和高超的手法,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文化人,能够把陈情和说理巧妙结合起来,把市场和立场有机结合起来,兼顾不同国家民族的话语和审美差别,站在人类发展和文明形态的最高端讲好中国式文艺评论的故事,着力产生共鸣、共情和共享的传播效果,最终以中国式文艺评论有效助推文化强国建设与文艺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新时代国家文化软实力。
新时代中国式文艺评论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在历史思维中真正做到守正创新,离不开在时代思维中强化文艺评论的实践自觉,离不开在创新思维中夯实文艺评论的传播基础,这样,中国式文艺评论的航船才能够扬帆远航并行稳致远。
(作者系太原师范学院美术与影视学院二级教授;吕梁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