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纪念林斤澜百年诞辰暨温州文学高质量发展恳谈会在温州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邓洁舲  2023年05月11日16:58

1923年出生在温州的林斤澜起初名叫“庆澜,意思是庆祝河水安澜”。后来,他自己改名为“林斤澜”,一个看起来有点怪的名字。按照汪曾祺的说法,林斤澜起名字是很怪的,在他的《矮凳桥风情》里有三个女孩子,三姐妹分别叫笑翼、笑耳、笑杉。小城镇哪里会有这样的名字呢?汪曾祺捉摸了很久,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小一、小二、小三。林斤澜“怪味小说”的“怪”大概可以从中窥见,这也是被誉为“短篇圣手”的林斤澜带给读者的最鲜明的印象。

孙犁评价林斤澜的小说“不是怡红院,也不是潇湘馆,而是妙玉的栊翠庵,这个地方可能有一些冷清,去的人也少,但是里边却是有好东西的”。今年是林斤澜诞辰百年,纪念林斤澜百年诞辰暨温州文学高质量发展恳谈会7日下午在林斤澜的家乡温州举行。来自温州本地以及全国各地的作家、学者齐聚,纪念这位一生耕耘在短篇小说领域,为家乡的文学事业点亮一盏明灯的前辈。

恳谈会现场

林斤澜短篇小说精神就是一种永不妥协的精神

由于体量等原因,短篇在受重视程度上可能很难与长篇相抗衡,但是在文学史上,我们往往可以发现短篇小说独特而重要的意义,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说,但无论从个人创作还是文学史角度而言,短篇小说都是很重要的,如果说长篇是殿堂一样宏伟高大的建筑,那么短篇就是这殿堂精妙的基础与根基。温州许多作家都非常重视短篇创作,不得不说,这一传统与林斤澜有着莫大的联系。

温州的文脉深厚悠长,诗歌脉络尤为粗壮,而小说脉络由林斤澜开始逐渐得以确立。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施战军参与编写了《林斤澜研究资料》,曾到林斤澜的家中拜访,在他的印象中,林斤澜特别和蔼有趣,就像是一位家中的长辈亲人。他印象最深的是,林先生一直鼓励后辈不拘泥于前辈的传统,而要形成自己的审美原则。

林斤澜对于文学后辈的扶持可谓尽心尽力。对此,首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杰出作家奖得主、作家刘庆邦有深刻的感受。林斤澜曾评价刘庆邦的小说是“来自平民,出自平常,贵在平实,可谓三平有幸”,当时林斤澜读到刘庆邦的小说,十分触动,兴奋地推荐给汪曾祺,汪曾祺一开始看完并没有太大的感觉,林斤澜着急:“你再看,你再看看”,不肯让好文错失任何机会。对于恩师,刘庆邦也一直心怀感恩与纪念,在他的提议下,林斤澜去世十周年之际,北京作协为林斤澜举行了追思会。

《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徐则臣对2004年第十期《人民文学》上刊载的一篇林斤澜的小说《去不回门》记忆深刻。那时林斤澜已经81岁高龄,但他的作品仍然呈现出非常现代的、现实主义的精神,反映出作家本人依然具有强大的创作力和反思力。“可以说短篇小说里有一种精神叫林斤澜短篇小说精神,对温州甚至整个中国文学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从那以后,徐则臣真正成为了林斤澜的“粉丝”。

本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杰出作家奖得主陈世旭在年轻时也与林斤澜有过简单的接触:“我那个时候始终看不懂,他的语言叙事,故事怎么写的,是什么意思,始终不懂。那时我就想我要活到林斤澜的岁数,我要在那个年岁看懂他的小说。” 现在,陈世旭确实能抓住并体会林斤澜的精妙之处,“林斤澜不写宏大叙事,他一直专攻生活的细微之处,在小环境里写大境界。同时他身上还有一种克制的能力,他的丰富饱满的情绪一直克制在冷静的语言和叙述里,形成艺术张力。”

因为家族相识,本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杰出作家奖得主叶兆言与林斤澜有过多次相处,他分享了一个细节:林斤澜特别有童心,特别爱“吃”。叶兆言打趣说,与林斤澜相比,汪曾祺算不上是美食家,因为他吃不下。而林斤澜则不一样,他对美食充满了好奇心,同时也“能吃”。

本届林斤澜文学奖优秀作家奖得主、作家冉正万来自贵州遵义,老家县城有个有趣的名字:懒板凳,因此在读《矮凳桥风情》时,他一直因为两个地名的相似而感受到别样的亲切,从遵义来到温州,他感觉自己仿佛是骑着马来到矮凳桥“朝圣”,带着激动与喜悦,接受一场关于文学的启示。

施战军代表《人民文学》杂志社向林斤澜女儿林布谷赠书

林斤澜身上的独特光芒照亮了温州的小说文脉

2023年5月7日是温州和平解放74周年纪念日。林斤澜14岁投身于革命,可以说,温州解放也有他的一份功劳。温州是林斤澜的出生地和人生的出发地,他人生所闪耀出的光芒吸引着大家聚集到温州。浙江省作协副主席哲贵说,第一束光芒就是林斤澜的现实性,他的人生经历注定他是关注现实、关注时代的;而第二束光芒就是创新性,这决定了他一生的文学创作走得坚决、长远和完整。

《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陈涛从三个方面谈到了如何推动温州文学高质量发展:第一个是作品,要有意识地引导和打造一系列反映时代的精品;其次是要打造一支高质量的作家队伍,这是核心;第三点,探索对作家及作品的有效传播也具有重要意义。

上世纪70年代,本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优秀奖得主、作家南翔还在铁路局当工人,当时对自由买卖的管理还很严格,但有一天,南翔在办公室遇到几个人来兜售毛笔、证章一类的小物件,一问,是苍南县人,苍南县在哪里?正在温州。南翔由此深深地感受到温州人蓬勃的生命力。他认为,给予充分的自由和政策支持,文学与经济一样,也能得到长足的发展。而当下,温州作家群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他建议建设温州的文学创作基地,将有助于拉升温州的文学品质,扩大其文学影响力。

谈到温州作家如何突破自我,更上层楼,本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优秀奖得主、作家钟求是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第一是要淡化地域性,突破地域局限,更加深刻地反映大的时代背景;二是作家们将精神之根扎在温州,但要常常出去“走一走”,深入到各个文学现场,去考察去感受,也许能获得不一样的视野;三是保持不断地创新,在这个有太多相似与雷同的时代里,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才能取得突破。

中共温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施艾珠,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李红强,林斤澜先生女儿林布谷,作家曹凌云、郑朝阳、王手、朱乾等一同参加恳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