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九一八事变与哈尔滨抗日文学先锋
来源:黑龙江文学馆 | 郭淑梅  2023年09月18日09:21

九一八事变,辽吉两省一夜之间沦于日寇铁蹄下。中共满洲省委第一时间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据满洲宣言》,痛斥日军侵略行径,指出九一八事变不是偶然的,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妄图将中国变成其殖民地所采取的必然行动。号召广大民众奋起反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罢工、罢课、罢市,反对帝国主义占据满洲”,将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

与此同时,黑龙江省主席马占山亲自率部反击,著名的“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国军队有组织大规模抗战第一枪。李杜将军旋即发起“哈尔滨保卫战”,在日军重兵逼进哈尔滨时,迎头痛击。从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日联军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牵制了70多万关东军留在东北,为全国抗战胜利做出巨大贡献。东北抗日联军3万多人,经过十四年惨烈战斗,抗战胜利时仅存千余人,东北抗日联军将士创作的战歌不仅激励着战士们奋勇杀敌,也作为抗联精神的华彩篇章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图一 1931年9月19日,中共满洲省委召开省委常委紧急会议。会后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据满洲宣言》。

▲图一 1931年9月19日,中共满洲省委召开省委常委紧急会议。会后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据满洲宣言》。

一、哈尔滨抗日文学崛起

民族国家危亡之际,哈尔滨作家奋起抗日。报刊界除日本人办的报刊杂志,全部站出来支持抗日将士,激发民众爱国情怀。《国际协报》更是冲锋在前。

九一八事变后,《国际协报》社长张复生愤然提笔,从9月20日起在《国际协报》连续发表数十篇社评《日本军队能如此侵占东北?》。其立论卓拔论据凿实文笔练达,成为鼓舞黑龙江人的抗日号角。在9月30日社评中,张复生言辞犀利,矛头直指不抵抗政策,“日本突以极凶猛迅捷之袭击,使辽吉两省全部沦为占领地。且在开始攻击战争之始,中国军队始终不取任何抵抗主义,……因履行上级不抵抗命令故,并军人天职而放弃之。”直言这种放弃二千万民众生存版图的投降行为历史上前所未见。

9月21日,哈尔滨新文学老将、《国际协报》副刊部主笔赵惜梦,在报纸上大声疾呼抗日文学。他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上,愤而采用通栏标题“你认识敌人吗?你看准敌人吗” “炮弹什么滋味?月饼什么滋味?” 吸引读者注意力,发表抗日散文杂文,明确新文学作家要承担起抗日救国义务,激发广大黑龙江人爱国热情。

在本栏头题《第三步功夫》中,赵惜梦提醒民众,不要幻想,要坚持斗争。“在这紧张的空气里,忽然传来一种东邻地震的消息,因此在一般人惊惶的面孔,居然添上了一层喜气。似乎是这样一来,日军便可以减杀了锋锐,我们便可以脱离了危机,这实在是一种没出息的心理。”他明确指出,战争来临中国人只能自强不息,这是摆在面前唯一的路。“我们只有一条可靠的道路——自强。”即使日军占据了东北,只要自强,“我们终会有反败为胜逐尽我们的敌人一天!”如此清醒头脑大声疾呼抗日,国难当头,哈尔滨新文学作家无愧于历史的责任担当。

1931年9月26日正是中秋节,东北人民在日军飞机大炮的轰击下,山河破碎流离失所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赵惜梦为副刊《国际公园》所设标题,以战争摧毁了传统节日庆典,来凸显和平与战争天地之差的境遇,从而呼唤民众觉醒反抗。在该版头题《秋风落叶》中,赵惜梦痛斥某方不让发号外以免扰乱民心,而有权有钱的人却不断地从道里搬到道外,从道外搬到道里,为战乱逃亡做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却还歌舞升平,不让报道战事。九一八事变“东北以外的地方,有的是下旗志哀,有的是停止娱乐,只有东北一般的群众,除了显现着无谓的惊慌以外,实际上似乎并不觉得怎样。”因此,新文学家不能只让洋报宣传所谓的和平安宁,使一般市民轻信谎言,蒙蔽民众,而要指出战事的危急险恶。

《秋风无语泣辽东》是九一八事变后哈尔滨“牵牛坊”成员温佩筠发表于《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上的一篇讽剌杂文。作者以翻译俄苏文学闻名哈尔滨文坛,《零露集》《阿霞》便出自他手。该文以“升平景象”和“听之而已”两题,讽剌了政府不抵抗的伪道德嘴脸以及日军通告东北农民种在南满铁路一带的庄稼必须限三天内割除的嚣张。“倭夷横行东北以来,兽兵到处,中国人均以逃了之!——无论有枪无枪,即从前气焰万丈行人侧目的帅府卫队也未敢例外。这固然是在它们淫威下不得不屈服,但也正与官方的标语‘不抵抗’‘镇静’暗和。任何国家当认我们系道德高深,酷爱和平的民族。决不能误解我们是卑却贪生怕死,不敢反抗!”短短数语,就将官方不抵抗的嘴脸刻划得入木三分。而日本人强行通告东北农民三天之内必须收割庄稼,否则将如何如何的嚣张跋扈强盗逻辑更令作者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在这颤抖不惶的时候,不甘灭亡的人民,在华洋双层压迫下,气破肚子也不敢说话,只可本着‘不抵抗’三字,听之而已。”

哈尔滨文学在国难当头之际挺身而出,充当了抗日先锋。尤其是《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坚持不懈地发表抗日文章,唤醒激发民众爱国心,抨击官方不抵抗政策,极大地坚定了黑龙江人保家卫国的信念,其爱国主义精神至今仍然熠熠生辉。

▲图二 张复生在《国际协报》连续发表社评《日本军队能如此侵占东北?》,第七期载于《国际协报》1931年9月30日。

▲图二 张复生在《国际协报》连续发表社评《日本军队能如此侵占东北?》,第七期载于《国际协报》1931年9月30日。

二、抗联文学的传唱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第一时间表明抗日立场,痛斥日军侵略行径。在抗日义勇军奋起抵抗最终不得不四散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以强大的凝聚力和战略定力,自觉地承担起反侵略战争重任,先后成立的东北抗联十一个军,九个军在黑龙江深山老林抗击日本侵略者。李延禄、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周保中、魏拯民、陈翰章、张甲洲等大批抗日名将,以及“八女投江”、“宝清十二烈士山”等震惊中外的抗联英雄事迹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慷慨赴国难的悲壮之歌。

1933年9月,从李文光在《大同报》副刊《夜哨》上发表抗联小说《路》开始,萧红、萧军、金剑啸相继在小说《生死场》《八月的乡村》,长诗《兴安岭的风雪》中向世人讲述东北抗联与日寇展开游击战争,为中华民族生死存亡赴汤蹈火的英雄故事。《夜哨》因发表《路》引起日伪注意,副刊编辑陈华逃离长春前发表了一篇《夜哨的绝响》并告知萧军“销毁稿件,以防意外”,但东北抗联的英雄事迹一旦插上文学翅膀,就迅速在广大民众中间传唱,激发起爱国斗志。

1933年冬,磐石中心县县委委员傅天飞和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指挥杨靖宇回哈尔滨参加满洲省委会议。在舒群介绍下,傅天飞到萧红萧军家中,讲述了共产党在磐石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一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惊天动地的激烈战斗为1935年出版的萧红《生死场》和萧军《八月的乡村》创作提供了素材。

对于这次见面,萧红在《商市街》里写到“这全是些很沉痛的谈话!有时也夹着笑声,那个人是从磐石人民革命军里来的”。萧军《八月的乡村》展示了人民革命军抗日游击战争的横断面。战士们唱着“弟兄们死了,被敌人割了头;被敌人穿透了胸!活着的弟兄,要纪念他们,他们做了斗争的牺牲!世界上,惟有为解脱奴隶的运命,才是伟大的斗争!”在歌声中他们找到了力量源泉。鲁迅在《八月的乡村》序言中写到,“作者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以至失去的茂草,高粱,蝈蝈,蚊子,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眼前展开,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和活路。”一场场惨烈的战斗和不屈不挠的斗志就是东北抗联的真实写照。

1936年5月,金剑啸在齐齐哈尔《黑龙江民报》副刊《芜田》任主编时创作了以东北抗联为内容的长篇叙事诗《兴安岭的风雪》,部分发表在《芜田》上。1937年,金剑啸烈士牺牲一周年时全诗在上海出版。诗中运用革命浪漫主义手法所唤起的崇高精神如暗夜星辰,引领着民众追随抗联足迹。

是火炬,是星芒,

闪动在兴安岭之巅?

天地如同包在冰里一样。

……

三十二个人

团围着熊熊的火山。

火舌舞动着,

如同一条贪婪的狼。

——什么时候我们来一下,

试一试 剑的光芒?

——摘自《兴安岭的风雪》

在东北沦陷的十四年中,不仅哈尔滨作家将目光投向东北抗联所进行的伟大游击战争,为抗联将士浴血奋战站脚助威,广大抗联将士自身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戏剧、歌谣、歌曲等文学作品。如杨靖宇创作了话剧《王二小放牛》,歌曲《人民革命军军歌》《四季游击歌》《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东北抗日联合军军歌》《西征胜利歌》《中朝民众联合抗日歌》等;李兆麟创作了歌曲《第三军成立纪念歌》《抗战歌》《团结起来赴国难》等,最著名的《露营之歌》(合作者于天放、陈雷)创作于1938年,抗日联军最艰苦时期,根据古曲《落花调》填词;赵尚志创作了诗歌《寄调满江红·黑水白山》《十年血战还要争取最后一朝》等;赵一曼著有诗词《滨江述怀·七律》以及《送子遗书》等;冯治刚创作了政治抒情诗《浪潮歌》,歌曲《救国雪耻》等;李延平创作了政治诗《游击队》等。其后,又有抗联史、抗联回忆录等作品问世。如冯仲云的《抗日联军英雄于天放》《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简史》等,李延禄的回忆录《过去的年代》,于天放的报告文学《牢门脱险记》,陈雷的《露营集》《陈雷诗抄》《征途岁月》等,李敏的长篇回忆录《风雪征程》《抗联歌曲作品集》《东北抗日联军歌曲选》等。

从东北抗联赋予我们的伟大遗产抗联战歌军歌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抗联将士积极乐观,不畏强敌的豪迈胸怀,矢志报国的赤子丹心。

雪地游击我们有特长,

穿踏板扶长杆,不用喂草粮,

登高岭走洼甸步履比马快,

赶走日本强盗者功垂霄壤。

——摘自杨靖宇《四季游击歌》

朔风怒吼,大雪飞扬。

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壮士们!

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

伟志兮,何能消灭!

全民族,各阶级,

团结起,夺回我河山。

——摘自李兆麟《露营之歌》

这些记录抗联战斗生活的战歌,恰洪钟大吕气吞山河,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赴后继团结御辱的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是黑龙江红色历程的辉煌里程碑。抗联精神作为黑龙江四大精神资源之一,不仅是沦陷时期响彻中华大地的集结号,激发了广大黑龙江儿女抗战的必胜信念,而且直至今天仍然是鼓舞着全中国人民奋力建设新时代的精神食粮。(作者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