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南京》—— 探索网络科幻的中国化表达
近日,由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办,中信出版集团、江西省作协等承办的天瑞说符长篇小说《我们生活在南京》研讨会在京举行。这部作品讲述了生活在2019年的南京高中男生白杨与生活在2040年同一地点的女孩半夏,通过无线电联通彼此,共同面对末日天灾的求生故事。作品2021年6月开始在阅文集团起点中文网连载,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12月出版单行本,曾入选2022年中国作协网络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首届扬子江网络文学最具IP潜力榜,获第32届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网络科幻小说奖”、第14届华语科幻星云奖长篇小说金奖。
阅读《我们生活在南京》,读者能体会到现实与想象的激烈碰撞。一边是熟悉的现代生活图景,男孩白杨在高三课堂上昏昏欲睡,在南京新街口的车水马龙中骑车穿行,在夜色中匆匆赶回家吃母亲留好的夜宵;另一边则是作家勾勒出的一派末世景象:被绿色植物和豺狼虎豹占据的居民楼,每晚6时准时升起的黑月,长着巨大红色眼球、形似蜘蛛的人类杀手“刀客”……而女孩半夏,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类,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想要创造出全新的网络科幻已十分困难。”作者天瑞说符说,“很多源于国外的经典科幻概念和科幻作品,与中国的语境相脱节,我希望写一些跟中国本土联系紧密的中国化网络科幻。”
同时,《我们生活在南京》还以专业的科技知识和缜密的时空逻辑,为末世关怀主题的表达提供了坚实基础,弥合了网文科幻和传统科幻的鸿沟,拓展了科幻作品的成长空间。一台普通的Icom725短波电台如何跨越时空连接两名少男少女,一枚时光胶囊怎样遵循“时光慢递三定律”于20年后的玄武湖被打捞起,一段对“刀客”为何总能精准快速锁定人类位置的解释——“赵博文猜想”……青年评论家王秋实认为,严格遵循科学原理、逻辑,使《我们生活在南京》被打上“硬核”标签,同时,小说文本柔软和唯美的特质,又生成了一种“错位”的美感。
更多
阿尼苏:写作是一种通往自己的媒介
“文字辽阔而细腻,安静而有力量,有时我会反复阅读,这能让我更深刻地领悟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本质。这是视频影像不能带给我的体验。”
更多

梁衡忆1980年代:解放思想,解放了谁?
1978年,梁衡调入做光明日报基层驻站记者,见证了社会最底层的变化。
更多
散文 | 半肩烟雨半肩春
本文力图将诗词意境、生活细节、人生况味和乡土情怀熔铸一炉,通过对柳拂衣一生的轨迹展现,阐释一个从泥土中生长梦想,在漂泊中坚守情义,最终在精神还乡中获得安宁的动人故事。“半
诗歌 | 成都东站没有风的下午
我看见他攥着大号麻袋走过弯道,俯身推动沉重的车厢,如同推动我的沉默,在站台上漂浮……
散文 | 双夏叠作锦
原来夏天也会撒娇,赖在人间不肯走,连脾气都变得温润了不少。 ——闰六月
散文 | 南渡 南渡
在“南渡”之前,实际上就已经写了很多字,也有一些被大大小小的报刊刊发。
散文 | 牡丹花开
伤残木匠老李在早春园圃角落发现一株濒死的牡丹幼苗。断指处疤痕与嫩芽紫红的触感共鸣,唤醒了他被电锯夺去雕刻生涯后的死寂心灵。在旧瓦盆中笨拙栽种时,花茎的伤痕与他的断指形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