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鲁迅先生诞辰日,浙江省作协邀请浙江作家“回家”
分享到:
来源:潮新闻 | 方涛  2023年09月26日15:32

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42周年纪念日,一场特殊的欢迎仪式在浙江文学馆举行。

“浙江作家,欢迎回家。”

上午,新落成的浙江文学馆门口,八个大字显得亲切而醒目。

浙江省作协党组书记叶彤,浙江省作协主席艾伟,浙江省作协党组成员、秘书长晋杜娟,共同为基层作家、评论家举行了“欢迎回家”的授牌仪式,并合影留念。

 浙江作家回家暨“八八战略”主题创作座谈会

浙江作家回家暨“八八战略”主题创作座谈会

作为浙江文学馆举办的首次线下活动,浙江文学馆(院)长程士庆表示,这趟“作家回家”之行意义非凡。

三个特展,浙江文学馆打造“文学之家”

今年是浙江文学史上重要的一年:鲁迅先生《呐喊》小说集出版100周年、茅盾先生《子夜》出版90周年、金庸先生诞辰99周年。

浙江文学馆推出的三个重磅特展吸引了同行作家、评论家的共同参观。

在“一个自觉的时代书写着丨纪念茅盾先生《子夜》出版90周年”特展,品读茅盾先生《子夜》诞生背后的故事。

而“在鲁迅的旗帜下——黄源的朋友圈”特展则系统地展示了黄源先生作为鲁迅先生晚年亲密的弟子和战友,与一大批知识分子、文化名人的相知相交的历程,一封封亲笔书信成为黄源“朋友圈”的最好见证。

“侠之大者百年金庸”纪念特展则集中展示了金庸武侠小说的各个版本,在丰富的作品中感受金庸先生用自己构筑的武侠世界,向读者传递“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武侠精神。

在一份珍贵的金庸先生《笑傲江湖》手稿面前,大家纷纷驻足参观。来自衢州一中的散文作家毛香菊感慨:“金庸先生的字真好,我们的校名就是他题的字。金庸先生曾在衢州读书两年,对衢州的印象非常深刻。”

随后,作家、批评家一行还参观了浙江文学馆的文学数字应用体验展厅,感受浙江浩瀚的文学资源与数字化的融合。

浙江省作协党组成员、秘书长晋杜娟说:“浙江文学馆凝聚了几代浙江文学人的梦想,一定会成为浙江的作家之家、广大群众的文学之家。从今天的参观我们可以看到,‘浙江作家回家’不仅是对当下浙江作家的号召,更是这些浙江文学史上大师们精神的一次回家之旅。”

浙江文学馆(院)长程士庆表示,浙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原乡,我们要努力将浙江文学馆打造成所有文学爱好者的共同的家园。程士庆告诉记者,浙江文学馆推出的三个重磅特展,接下来可以有组织地进行观展,并将择时向公众开放。

一次座谈,“八八战略”主题下的百花齐放

结束参观后,浙江作家回家暨“八八战略”主题创作座谈会在浙江文学馆举行。“八八战略”实施二十周年之际,浙江省作协组织了23位作家分赴全省各地深扎采风,感悟“八八战略”指引浙江大地发生的精彩蝶变,在“循迹溯源”中深入创作,在“学思践悟”中续写佳作。

浙江省作协党组书记叶彤在座谈会上表示,诞生20年的“八八战略”犹如20岁的青年一样,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无穷的智慧力,为浙江的文学创作提供遵循、指明方向。希望各位浙江优秀作家在作品中写出浓厚“浙江味”,升腾“烟火气”,增强“人民性”,创作出一批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引领时代的经典之作。

浙江省作协主席艾伟在交流时说道:“文学是时代与作家内心相互激荡的产物。文学最根本的尺度就是人性的尺度,能够刻画出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我们在提倡主题创作的同时,更要在文学创作上百花齐放。”

现场,来自全省的作家、评论家以文学创作为名,开展了一场充分、热烈的交流。

“参加主题创作对我来说并不是第一次了。但这次我觉得要改变一下,我想写一个小说。故事围绕一个画家和一个华侨女子的关系展开。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不仅要把主题创作表达出来,同样要写出村庄历史的厚重感。”

浙江作协副主席、《江南》杂志主编钟求是的创作原型来自他老家平阳县昆阳镇的鸣山村,十几年来,每次回老家他都能感到这个村庄的变化。

浙江作协副主席、《江南》杂志副主编哲贵则走进了温州鹿城区的驿头村,相传这里是北宋著名理学家二程(程颢、程颐)后裔程澥及其子孙的聚集地。

深入了解后,哲贵发现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乡村案例,他选取了八百年前迁移至此的程氏先辈、八十年前走出国门的程氏后裔、当下扎根于驿头村的90后年轻“村官”等五个小故事,深入探讨了乡村原来的面目和未来的可能性。

最后,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还以“我与母语写作”为主题现场上了一堂生动的文学课。

王旭烽表示,自己走过很多国家,发现作为一个中国作家,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她希望年轻的写作者们和她一样,把用自己的母语写作、为自己的祖国写作、讲好中国故事,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

访谈更多

AI 写作与人类创作的未来

“庄子说‘物物而不物于物’,人与机器之间应该建立一种生成型的、有机的、互相激发的关系,而不是人依附于它、被它操控。”

原创推荐更多

散文 | 弦上潮声

《弦上潮声》以作者在苏州茶馆初闻琵琶的体验为起点,勾勒出江南评弹中琵琶与吴侬软语相融的温润初感。文章对比了传统琵琶曲或激昂或清冷的风格,着重书写林海《琵琶语》的独特魅力

散文 | 淬火时节

夏以其灼热铸就了浓烈的生机,以其暴烈催生着无尽的繁盛——生命在酷热中锤炼,在疾雨里昂然,在浓荫下自适,在星空下沉思。这季节以最磅礴的火焰,淬炼出最坚韧的生机;以最淋漓的汗

散文 | 高山之高

坡不陡,山却高,极目仰望山顶,有一片杏树林的黑杆铁枝支撑住了快要掉下来的云,枝缝里隐约有庙宇的檐角嵌在云间,使人顿觉天堂就近在眼前,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到那琼楼玉宇了。

散文 | 乡村的雨

文章回忆故乡雨的童年记忆(恐惧与温馨),写如今故乡变坚固后雨失却往日与生活的联结,母亲叹其 “寂寞”,流露变迁中的怅惘。

散文 | 嵌在大地裂痕的土林

冰舌尽头,大地突然凹陷,惊世裂痕中,一大片地下土林拔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