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鲁迅《呐喊》与现代人文经典阅读
来源:中华读书报 | 唐娒嘉  2024年03月28日07:35

在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中,哪些书被奉为经典?哪些书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如何更好地进行经典阅读”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通识核心课程建设的关键性问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鉴赏》是我所在的理工类高校为本科生开设的全校通选课。去年,我教授了两个班级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鉴赏》课程,选课学生共计100人。在课上,我请选课同学自选一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进行鉴赏阅读,并通过主题汇报的形式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在100名同学的课堂展示与汇报中,有超过20余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鲁迅的作品,篇目涉及《狂人日记》《药》《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社戏》等经典,几乎全部出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选课同学对鲁迅小说表现出了极大的研读兴趣,而共通的阅读兴趣也提示我们思考和深究,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座丰碑,为什么时至今日依然能够受到新生代大学生群体的广泛欢迎呢?

首先,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鲁迅因“思想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令他在初登文坛时便呈现出了极为成熟的面目,尤为体现在小说集《呐喊》的创作中。中小学语文教材与中高考必读书目中,鲁迅都成为了教材选本的重中之重,无论是立足叙事手段、主题思想还是艺术创作,深入学习与解读鲁迅作品,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全时段与全过程。阅读对象的熟悉性与亲切感极易令学生走进鲁迅的作品与文学世界。

其次,阅读鲁迅作品容易引起受众高度的情感共鸣。一位同学在课上分享了他在十一假期重返故乡途中重新阅读鲁迅《故乡》的亲身经历,并有意将中学时期初读《故乡》的感受与当下再读《故乡》的感受进行了细致的对照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岁月的沉淀,人生经历的日渐丰富会让我们对鲁迅的作品产生更为亲近更为认同的感觉,形成不同于以往的认知。特别是在经历过挫折与困顿之后,重新阅读与重新审视鲁迅的作品,有助于我们更为透彻地领悟世道人心,更为准确地体会到中年重返故乡、发现物是人非的鲁迅其心境的沉痛与悲凉,同时在重温经典的过程中,也有助于我们整理与调节自身的心绪情感,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安顿身心、休憩自我与净化情感的作用。

其三,鲁迅作品蕴含了丰富且复杂的“文本细读”的魅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鉴赏》课上,我通过逐字逐句带领学生进行沉浸式阅读的方式,借助讲解鲁迅小说《伤逝》将“文本细读”的方法引入到文学鉴赏课堂,让学生充分领略了“文本细读”的魅力,在拼凑情节迷宫、寻找情感动因、观察入微心理等方面引导选课学生建立批判性阅读思维。我尝试使用解剖文本的方式对鲁迅作品展开“文本细读”,同时致力于对《呐喊》小说意象所寄托的文化品格与思想内涵的深度挖掘与阐释。在课堂上,通过对《狂人日记》和《药》中黑夜、月光、人血馒头与坟的解读,启发学生建立对鲁迅意象叙事所引发的复调效果的关注,又注重揭示鲁迅通过意象叙事所建立起的文本世界的多义性、丰富性与复杂性,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与辩证思维的能力。有选课学生称,受到老师“文本细读”经典阅读法的启发,在课后开始了对鲁迅小说集《呐喊》的整体性阅读,在阅读中,学生发现《呐喊》小说集内的文章看似散漫,时间跨度也长,但却被两股绳紧密地缠绕着,那就是格外重视意象的塑造并善于运用“重复”的艺术创作手法。

其四,是对经典作品进行“再解读”的吸引力。在选课学生的课堂展示与教师的启发式评点中,鲁迅《呐喊》小说集中的诸多容易被忽视的意象都得到了再解读与再阐发。如抓住孔乙己的“长衫”,从“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细节意象解剖中我们能够描摹勾勒出孔乙己悲凉的人生命运;通过细读咸亨酒店的“羼水”操作,我们得以体会到当时时代的凉薄、冷漠、缺乏同情,以及人与人之间苦痛不相通的隔膜世相。而通过批判性阅读,学生们也捕捉到了夏瑜坟上的花环、单四嫂子的“明天”所蕴含的深重社会意义与文化心理,这不仅帮助他们走近了近代知识分子的隐微心理,也让他们感受到了老中国儿女的心灵震颤与灵魂挣扎,既带领学生们触摸了历史,又让他们建立起了对中国文化的反思。除此之外,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也发现,鲁迅的小说创作具有把画面变成意象的能力,如《故乡》里对月夜图与捕鸟图的勾勒,鲁迅着意将情境意象化,促成了小说诗歌效果的生成:“不一定是那些被叫做诗意小说的小说才有诗。在鲁迅普通的小说里,到处都藏着诗。”

而在批判性阅读过程中,学生们也别有会心地敏锐发现了《呐喊》小说集中存在诸多情节重复、语言重复、修辞重复、意象重复的创作现象,如《风波》中九斤老太面对众人一直重复絮叨“一代不如一代”,《阿Q正传》《孔乙己》《药》《风波》《故乡》中“看客”意象的重复。这些“重复”的情节与意象、语言与形式,某种程度上承担起了文化批判与社会批判的功能,无不凝聚着鲁迅对老中国儿女的灵魂解剖与国民性批判。正是通过精密如解剖刀般的文本细读的熏陶,通过引入对纵横捭阖的文化研究的观察视野与阅读兴趣,《呐喊》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鉴赏》课堂的经典重读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此外,还有一点尤为值得注意,那就是在启发学生进行鲁迅作品的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通过对鲁迅日常生活、人际交往、情感经历的联动式讲述,将鲁迅请下神坛,更多地展露其作为一个“可爱的人”的有血有肉的方方面面,激发出学生走近鲁迅,从而更好地走进鲁迅文学世界的兴趣与热情。

从长远来看,阅读人文经典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价值引导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理工科高校设置文学鉴赏类通识选修课,有助于在文学经典与学生之间搭建一座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中介,有助于引导学生将课程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修养,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帮助其在自主阅读中探寻自身价值与社会定位,充分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情感美育与价值美育功能。与此同时,也可以为新工科建设贡献可资借鉴与参考的多学科融合育人经验。

(作者系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