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甲骨文绘本》:邂逅远古文明的浪漫
来源:文学报 | 王景枝  2024年07月23日16:02

主持人语

童蒙读物的出版天地十分广阔。

如何艺术地、绝妙地、图文并茂地、趣味横生地把心理类、科技类、历史类、天文类、医药类等深奥、艰涩、玄妙的知识,条理顺畅地告诉小读者,对出版者的心智、学识是一种考验。

本期刊出的王景枝对《甲骨文绘本》评论中说:“这套绘本以画解字,以字释画,字画交融,独具匠心地绘画艺术创作唤醒了那沉睡数千年的神秘符号。”而《我的小情绪》的编著者吕邹沁说:“它不仅仅是一套画册或一件作品,更是我们这个时代对于情绪认知和儿童心理教育的探索追求的见证。”

——张锦江

《甲骨文绘本》不是一套普通的童书绘本。它的文字作者若耶教授是文字学领域的专家,绘者是中央美术学院绘本专业师生创作团队。一个文字学的门外汉,小时候不知绘本为何物的我,今天却要为这样一套绘本作书评,不免有不自量力、惶惑之至的感觉。好在我有幸在绘本文字稿诞生的第一时间就反复细读过,索性从一位普通阅读者、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角度谈几点有关本书的粗浅阅读体验。

古板生硬、艰深晦涩、高不可攀、味同嚼蜡并因此敬而远之,这几乎是多年前我对甲骨文最初的一切想象。可是,自从读到这套绘本文稿,我开始慢慢感觉鼓眼暴睛的甲骨文越来越好玩了!尤其是当这套由数十人呕心沥血反复打磨的绘本放在我面前时,我忽然觉得那些曾经像天书里的神秘符号一下子就灵动起来了。

这套书在以下三方面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这是一套有爱有趣的“童蒙”读物。此其一。

说这套绘本“有爱”,是因为我是这套书来历“内幕”的知情读者。绘本的写作动机源于若耶教授儿子的批评,他说自己的爸爸做学术也太“自私”了,只管在象牙塔里和同行专家们“自己玩儿”。惭愧于儿子的批评,痛心于甲骨文童书市场的良莠不齐和优质图书的极度匮乏,更难过于多次亲眼目睹孩子们一腔学习热情却学到了不少错误的甲骨文知识,若耶教授才终下决心为自己的小孙孙“若若”写一本“正确”解读甲骨文的童书。用若耶教授自己的话说,“我想让若若和天下的若若们多一种选择,在对所选甲骨文尽可能予以正确解读的前提下,争取让孩子们,至少是孩子妈妈们能读下去”,这也正是若耶教授特别在意我阅读感受的原因。外行的我一不小心竟成了此书底本的检验员!说句心里话,我与有荣焉。

这套10册的绘本,满打满算也就70个字,然内容却涵盖日月星辰、生命奇迹、人体五官、伦常关系、神灵祭祀、房屋建造、渔猎采集、宴饮欢歌、草木有情、动物世界等各个方面。作者在书中更像是打开了一扇求知之门,门内没有确切和固定答案,而是照亮了一些探索未知的小道,给读者留出了体验求索的可能和乐趣。

这是一套透着斑驳历史文化底色的“童蒙”读物。此其二。

知识的丰富性是我对这套绘本的第一个定位。“怎么到今天我还是个文盲?!”——这是我在最初阅读文字稿时的最强烈的感受和经常发出的感叹,也是一个个古老文字的解读对我最强烈的冲击。就此意义而言,这套绘本哪里是什么简单的童书,低幼儿童可做亲子阅读,中小学生可读,老师可读,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更可以读,甚至大学生和文字学研究者也值得仔细研读和揣摩!

随意捡拾几例:甲骨文的“甲”是龟甲,那“骨”是什么骨呢?河南为什么简称“豫”呢?反正我是读完这套绘本才知道:原来“牛”的贡献不只是耕田,还是中国古老文明的承载者和重要的文化符号;上古河南以出产大象而闻名并被称为“大象之国”,所以河南简称“豫”。这套绘本向我揭示的类似知识盲区还有很多很多。

这是一套艺术审美启蒙功能兼具的“童蒙”读物。此其三。

文字学专家早有断言,“汉字与图画是孪生姊妹”。中国古文字饱含了先民的审美意蕴,汉字天生自带艺术基因,每个字都有图画的意味,每个字也都有艺术的形象美。依类象形、形声相益,甲骨文本身就是一幅幅绝妙的图画。随意从绘本中捡拾几例:甲骨文“雨”字形象刻画了倾盆大雨、斜风细雨等各种从空中飘落的雨滴;甲骨文“牛”和“羊”则巧妙抓住了两种动物的典型特征:都是有角动物,但羊角下弯、牛角上翘;物竞天择,鹿能秒睡,每天只能睡几十分钟,甲骨文“鹿”字居然生动呈现了它惊恐不安的神态……每每读到这些,从来不会画画的我都有种想要拿起画笔的冲动!对于儿童观察力、审美力和艺术想象力的培养,这套绘本实在是难得的宝贵启蒙素材。

如果说“文化是一条来自祖先、流向未来的长河”,那甲骨文就是我们中华历史文化长河中的“活化石”。透过一个个神奇的甲骨文字,我们终于可以跨越几千年时空与祖先们对话,可以穿越时光阻隔望见远古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的生动图景。一起来读这套绘本吧,让我们一起邂逅远古文明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