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我的青海 我的雪原》:书写动人援青故事
分享到:
来源:人民日报 |  丁晓原  2022年04月05日08:36

《我的青海 我的雪原》,辛茜 著;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脱贫攻坚主题报告文学《我的青海 我的雪原》,全景式呈现了对口帮扶青海的故事。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青海曾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作为青海作家,作者辛茜从国家对口援建全局出发,锐敏地认知和把握援青工作的重大意义。行程万里、历时一年多的追踪采访,作者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品在叙事结构上注重点面结合,帮助读者多角度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援青事业的发展。

近35万字的作品,以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对口支援青海的部署为背景,以北京、上海、浙江和有关中央国家机关、中央企业的援青工作为内容,真实、具体地反映了援建各方和青海人民的巨大努力,以及收获的喜人成果。作品涵盖西宁市、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援青事业主要地区,叙述、描写、议论都颇为精细,从而挖掘出丰富个案里的共性和典型性。

在具体写作中,作者聚焦人物,用援青人物串联全篇,颇具文学性。作者采访上百人,具体写入作品的有数十人之多。《从群山到草原》《金色德令哈》《茫茫大柴旦》等9章内容,其中的人物志趣性格各有特色,都在援青工作中作出了各自贡献。作品通过记叙个性化、典型化的人物故事,既凸显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品格,又给出援助帮扶的实践经验和具体成果。这种以人带事的写法,使作品对脱贫攻坚题材的书写生动而深刻。

“援青十多年,近千名援青人、志愿者满怀豪情、义无反顾地来到青海,把自己的情与爱洒在了青海高原这片奇崛浪漫又充满艰辛的土地上。”在叙写具体故事时,作者注重表现深蕴于人物内心的真挚情感和大爱。来到玉树的北京援青人找到当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都是我们的孩子”,想方设法送他们到北京接受免费治疗。浙江援青人徐文的父亲生前曾在拉萨支教,徐文因工作繁忙不能给父亲扫墓,就在日记中写下心语:“我远赴青海高原,要和您一样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努力工作。”作品中多有这样的实录记叙,非虚构叙事的审美感染力由此升腾,人物的精神形象从作品中站立起来,走进读者的心灵。稍显遗憾的是,援青人物来源地没有全覆盖,作品结构上略显松散,有待加以完整和丰富。

对生于斯、长于斯并长期在青海工作的辛茜而言,这部作品属于真正的“在地写作”。作者熟稔青海的雪山和草原、现实与过往,以散文的笔触和盈溢的诗意书写当地的自然风景、人文历史、风物习俗。这些内容在叙事主线外,营造了相辅相成的大美青海背景,读来耳旁仿佛回响着从天边雪域传来的悠扬歌曲。这些如青海湖水般动人心扉的篇章,漫溢着作者对那里山川雪原的一往情深。

访谈更多

徐鲁:经典具备思想和文学两方面的恒定价值

“一方面是思想,即精神,即作用于人类心灵的那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文学,即贡献于人类文学艺术发展的那一方面。我觉得,一部真正的经典,一般都具备这两方面的恒定的价值与意义。”

原创推荐更多

诗歌 | 芝麻开花节节高

越是干旱,芝麻长得越好。这是一种与大自然抗争的不屈精神,值得敬畏!

散文 | 亲爱的家乡

回到久别的家乡,那些熟悉的人,那些难以忘怀的风物,还有发展变化的习俗,都是内心的亲爱。

散文 | 隆回行记

《隆回行记》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湘中偏西南之地隆回的独特魅力。作者先后探访魏源故居,感受先哲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光芒;走进大花瑶虎形山景区,体验花瑶服饰、挑花技艺、婚

散文 | 《诰牛》

之星诰牛,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深刻的湖南宁远的乡村文化和动人的情感。

散文 | 大理

而我,带着对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的感受,带着对不同文化的魅力与包容的体验,带着内心的宁静与满足的收获回到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