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如何融入中学语文教育
发现潜在读者群
一位做语文教师的朋友,微信转来一份高中语文试卷,说“你一定看看”。我与语文教育界隔着行,但也略知一点,没有当作一回事,随手点开从头往后翻,这一翻却让我吃了一惊。拙作《用细读法贯通文学的内外部研究》赫然出现在试卷的“现代文阅读”中,后面紧随着好几个问题。我从事文学批评40余载,从未想过自己的文字与中学考试有什么关系,也未奢望众多的教师、学生去读我的文章。但现在却以两页上千字的篇幅走进了中学语文试卷中。这让我惊诧、困惑。
我打开手机的“百度文库”搜索,一份份语文试卷源源而来,竟有多份试卷使用了这篇文章。又输入“段崇轩+语文试卷”进行搜索,发现更多的批评文章出现在不同的语文试卷中。计有:《“小说”不能沦为“故事”》(《文学报》2023年)、《批评的隐形“契约”与主体建构》(《百家评论》2022年)、《学术性是文学批评的生命线》(《光明日报》2021年)、《高雅文学:泛文学时代的危机与变革》(《扬子江文学评论》2021年)、《文学经典:在危机中再造》(《文艺报》2017年)、《雕塑“信仰”的形象——重读王愿坚的短篇小说》(《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乡村文学别“悬浮”于城市》(《人民日报》2007年)、《迷人的边城风俗画》(《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等。我在迷惑不解中,用手机截图发在朋友圈,并写了一段“自嘲”:想不到偏僻的文学批评,而且多是反思、批评性质的,竟然进入中学教师的视野,又把它们推广到年轻的中学生中,让孩子们去思考、去应对,我的文学批评岂不是成了“应试”的“帮凶”?
我的文学批评写作,自觉涉及的领域还比较宽,有文学理论与批评、当代作家作品评论、当代短篇小说史等,特别是对当下文学批评的观察、对当代作家作品中经典篇章的研究,更是倾注了较多力气。我努力恪守着文学批评的“学术性”规则,不受外在因素的干扰,我尽量体现着文学批评的“接地气”特性,把研究与写作建立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但我知道自己的批评实践既不前沿、也无派别,不左不右、不温不火,是没有多少读者的。也许只有思想、专业相近的作家、批评家才会去看吧!众多出题的语文教师、教研员,大海捞针般选中我的批评文章作材料、作例证,确实让我感到意外。
在百度文库搜索时我发现,还有一些我知晓的批评家的文章也频繁出现在语文试卷中,如王先霈、鲁枢元、陈平原、陈思和、孟繁华、贺仲明等的文章,但我未做进一步探寻,总之,文学批评已成为中学语文试卷中的重要“板块”。我梳理了一下与我“沾边”的语文试卷,绝大部分是高中试卷,有全国性的“高考临门一卷”“新教材高考总复习试卷”,有江苏、广东、福建、浙江、四川、江西、河北、陕西等省份的考卷,还有多省份(如苏闽粤)高三联考,以及高三学期考试、高三模拟考试等等。
《用细读法贯通文学的内外部研究》是使用率最高的,有十几份试卷。这篇文章借鉴西方现代批评理论,论述了文本、细读、批评等诸多理念,阐述了文本解读要在“内部”与“外部”结合中深入开去。《文艺报》编辑不仅改换了原来的题目,还做了多处润色、改动,使文章显得全面、准确、稳妥了许多,发表在2023年7月10日的理论版上。而对文学文本的阅读、鉴赏、评论,是高中教师、学生特别重视的问题,因此得到了语文试卷的“青睐”。另外一篇《学术性是文学批评的生命线》,是《光明日报》评论版的约稿,论述了文学批评的学术性本质特征,指出了当下文学批评的非学术现象,责编同样进行了多处打磨、修正。福建、河北等省的考卷,多次使用了这篇文章。
中学语文教师王洪伟在一篇文章中曾提出:“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批评从文学实践出发,又反作用于文学实践。作为中学生,如果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技巧,再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带着审视的眼光去阅读文本,既能提高个人文学素养,又能培养独特的审美个性,从而建构丰富的学理体系。”这就是说,中学语文教学虽没有把文学批评指定为教学内容,但它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不仅要教学,而且要实践。大量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需要一定的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文学批评不仅在平时的教与学中需要,同时在语文考试中要考察。文学批评进入语文试卷,通过考试倡导,加强文学批评的教与学。教师出题,学生答卷,他们不知道、不注意批评家是何人,但批评家的思想、观点、方法,却润物无声地进入了他们的知识、记忆中。出题、阅卷的教师有成千上万人,解题、答卷的学生有几万、几十万人,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读者群体。从这个维度来讲,写评论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
文学批评与语文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严密、复杂、庞大的体系。教育部专门制定有初中、高中的《语文课程标准》(简称“语文课标”),提出了多个方面的“课程目标”。其中,高中语文课标就“文学阅读与写作”写道:“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这些规定旨在增强学生探究能力,优化学习的方式、方法,充分了解各种文学文体。就文学作品教学而言,不管是阅读鉴赏,还是分析判断,抑或探索创新,都需要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它是什么呢?是文学理论和批评。那为什么语文课标中没有圈定、强调文学理论与批评呢?是因为它同样是一种复杂、独立的学科,高中教师、学生难以有时间完整教学、掌握。进入大学阶段,才会开设这门课程。这就自然会形成,高中语文教学实践先行,缺少理论引导。于是教师在授课中,基本沿用长期形成的老模式、老方法,即把千姿百态的文学文本,概括出故事情节、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表现形式、语言特色等条条框框来。有时也会添入作家经历、社会背景等作为辅助资料。教师这样教,学生就这样学。而有应试教育倾向的考试,往往追求的是答案的标准、统一。这样就把语文教学弄得枯燥无味、千篇一律,学生很难提升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
正是在这样的语文教学背景下,一些语文教师开始重视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学习、研究,在连绵不断的语文考试中也引入了文学批评的内容。一些大学教授孜孜矻矻地做着现代文学批评特别是关于细读批评的研究,并努力向中学语文界推广、普及。譬如,王先霈、胡亚敏主编的《文学批评导引》、王先霈的《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大学课堂上用,一些中学语文教师也在学习、引用。孙绍振与孙彦君合著的《文学文本解读学》、孙绍振的《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等,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打通了“解读学”的种种问题,很适合中学教师以及部分中学生阅读。钱理群的《名作重读》,精选数十篇中国现当代和外国、古典经典作品,用文本细读方法进行解读、评判,写得丰厚细腻、深入浅出,是一本理想的鉴赏读本。他们的批评思想与实践,影响乃至引导着文学批评在中学师生中的“生根发芽”。
在网络学术资源库中搜索,可以看到一批论述中学语文教学与文学批评问题的文章,均出自中学教师之手。比如,李宪齐的《放出你的眼光来——高中生文学评论写作的选题指导》、张馨月的《探析高中生文学评论写作的关键问题》、顾金光和施永万的《中学语文:文学评论岂能缺席》、何祥的《学生应该尝试写文学批评》、王洪伟的《文学批评对中学生素养发展的作用探析》、晏小芹的《中学生文学批评写作现状及对策》等。这些文章论述了高中生写文学评论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文学评论与读后感的区别,探讨了细读文本的方法。其中,有的文章还论述了文学批评如何解读文学文本,如揭示作品的“主题和主旨”,聚焦“作品中的人物”,分析作品的“场景”和“结构”,解析作品的“语言”和“风格”。这种分析作品的方法,显然是一种传统的、陈旧的套路。而有的文章深入到当下文学批评界的新动态,引入了一些新的视野和方法,这有助于引导学生强化对经典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在高中生中,也有写作文学评论的,发表在“校园文学”“少年文艺”等类型的报刊上。无论如何,这些文章和实践体现了中学语文教师对文学批评的关注和倡导。
批评写作的新课题
当下的文学批评,很多时候是写给专业读者的,但也应该面向普通的读者。中学语文教师、部分学生,是一个重要的读者群。语文教师要备课、授课,学生要阅读、鉴赏,要参加各种考试,要答题、写作文。这都需要文学批评的理论、知识、方法。中学语文师生是一个庞大的文学读者群,又是一个流动的、成长的文学读者群。未来很多学生可能与文学批评无缘,也会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从事文学甚至批评事业。但这是一个特殊的、“挑剔”的文学批评读者群,他们需要的是简练、通俗、有趣、开放的文学批评与方法。这方面的内容,必修的语文课本中难以容纳,可以进入选修的语文课本中,甚至放在课外专题讲座中。
语文课标反复强调读书的重要意义:“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而要达到这样的阅读、鉴赏目标,不借助一定的批评理论与方法,是难以实现的。从现代到当代,一些知名出版社,曾推出过各种各样的中学生读本,譬如谈名著、谈读书、谈作文等等,邀请著名作家、理论家撰写,名曰“大家小书”,但似乎还没有自成体系的“中学生文学批评读本”。现在格外需要这样一种丛书,真正出于大家之手的丛书。
我的周围有多位语文教师,有一些语文报刊社的编辑朋友,耳濡目染,对中学语文界有所了解。从2000年开始,《语文教学通讯》约我和傅书华开一个“作家读课文”专栏,对语文课本上的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同时进行解读,专栏一直开了3年之久,两人各写了60篇鉴赏文章。2004年,书海出版社出版了我和傅书华合著的《初中语文名篇双解》《高中语文名篇双解》,共46万字。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学语文编辑室原主任顾振彪先生,在序言中说:“这是作家所写的课文分析文章,不能说篇篇至善至美,然而毫不给人隔靴搔痒之感,比一般的课文分析文章档次要高得多。”这些文章之所以让人有“新鲜”感,可能是因为我们学了一点现代文学理论与批评,对经典作品进行了新的解读、评述。但那时我们没有意识到这是在做文学批评的普及工作。
文学批评需要面向包括中学师生在内的广阔读者群,真正弄懂他们的阅读心理、需求,努力建构一种简洁、科学、鲜活、开放的批评理论与方法。当下文学批评呈现出一种多元、混杂、转型的态势。我们要融合中国与外国、古典与现代的各种具有生命力的批评方法,熔铸成一种新的批评话语。对于中学教师与学生,他们不可能接受太复杂、精深的理论,他们需要简单、实用的文学理论,弄清一些基本的文学理论、思潮、方法即可。当然,也要积极融入新的理论思想,使教师与学生掌握新的观念与方法,进而在新的层面上去理解、观照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这样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建构是艰难的,但又是特别需要的。
我们需要以文学文本为中心,强调细读、细评,形成一种新颖的、开放的现代批评观念与方法。新时期以来的40多年间,我们引进了五花八门的西方现代批评理论,有些因内在的矛盾与观点的偏激衰退了,有些则依然富有生机和活力。实际上,一切的理论与方法,都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的细读的基础之上。在中学师生中倡导文学批评写作,就是要强调对文本的深挖广揭,打通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运用传统的历史社会批评、审美批评以及现代的叙事学、阐释学等方法,写出富有现代特色的文学批评来。相信通过多方合力,文学批评完全可以更深入地走进中学校园,化为素质教育源源不竭的推动力。
(作者系山西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