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书写城市 唤醒记忆 石嘴山的文学面孔
来源:新消息报 | 倪会智  2024年06月07日08:06

宁夏工业纪念馆内的陈列。

城市文学交流会现场。

文学,是安放城市记忆最好的容器之一。

作为宁夏乃至西北的工业重镇,在时代的浪潮中,石嘴山市孕育了厚重的工业文明。基于此,石嘴山市率先在区内外提出“城市文学”概念,主动扛起“宁夏城市文学”大旗。

6月3日至6日,由中国作协社会联络部、宁夏文联、石嘴山市宣传部主办的“城市记忆与文学承载”第三届宁夏文学周暨宁夏城市文学活动在石嘴山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学者齐聚这里,共赴一场城市文学之约。这场盛会,为重新审视石嘴山、审视宁夏文学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当过矿工的刘庆邦, 用30年时间书写“煤炭现实”

6月4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下起了雨。这雨像下到了刘庆邦的心里,寂静又潮湿。

当日的作家采风活动,刘庆邦在石炭井工业文旅影视小镇、大武口洗煤厂又找到了旧时感觉。

作为中国煤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提到刘庆邦,绕不开他的煤矿题材小说。1970年,刘庆邦参加工作,成为一名矿工。1972年开始创作,至今仍活跃在文坛。前后花费30年时间创作的“煤矿题材长篇小说三部曲”《断层》《红煤》《黑白男女》深刻厚重地展现了“煤炭现实”。

“煤矿是我写作的精神根据地之一。”在城市文学创作交流会上,刘庆邦说。

去石炭井工业文旅影视小镇的路上,大磴沟片区裸露着矿坑,山体之上煤层与岩石交错而生,纹路像海浪一样起伏;大武口洗煤厂工业遗址公园内,黑灰色的运煤设备,林立的老厂房,醒目的大字标语,都凝固着一个时代的激情……在这些密密匝匝的场景中,这位73岁的老人涌起一番无法言说的情绪。

在宁夏工业纪念馆一号展厅,刘庆邦面对一个古铜色的雕塑群,站立良久。这处“支宁大队群雕”讲述的是:1956年11月,载着几十吨发电设备的牛皮筏子从兰州沿黄河顺流而下,行至石嘴山附近时,筏子被河面上的冰块破坏,设备全部沉入水底。30多名煤矿职工在严寒中奋战了3个昼夜,有的老工人打破冰层,多次潜入水底,终于将设备完好地打捞上来。

“这个故事的细节,让人肃然起敬。我想,这个冰下打捞设备的过程,完全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作品。它体现出中国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我们要写城市文学,就要重新挖掘这些矿工的劳动和奉献。”刘庆邦说。

这次来石嘴山,还圆了刘庆邦的一个梦。“过去,我在很多资料上见过石炭井的名字,但没真正来过。这次算是真的见到了。”

“进入新时代,中国工业化进程,现代化进程都非常快,我们国家的制造业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但文学对此表现得还不够,尤其是城市文学和工业文学。所以,石嘴山市打造‘城市文学、工矿文艺’高地正当其时。”

石嘴山是写作的“富矿”,需要作家去深度挖掘

什么是城市文学?如何书写城市文学?这是宁夏城市文学系列活动探讨交流的话题,与会作家、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建议。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不管是什么文学,都离不开对生活的书写。

6月4日,宁夏城市文学系列活动之一“春秋改稿会”吸引了众多基层作家参加。改稿会分为6个小组,不少作者都对城市文学书写很感兴趣。

闫鹏斌是大武口区的一位基层作家,这几年,他写了大量关于石嘴山的作品,贺兰山、黄河、早市、城市道路和生活经历等都是写作素材。

“黄河、移民、煤矿都值得书写,近几年石嘴山着力于黄河生态保护和贺兰山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石嘴山是一个移民城市,时间跨度长,故事资源丰富;石嘴山的每一棵树都是在石头上种出来的,了解石嘴山历史的人都有这样的感慨,为了绿化城市,美化家园,人们用钢钎凿出树坑,用肩膀扛出公园。这些都值得书写。”在他眼里,石嘴山的城市写作素材非常丰富。

改稿二组的基层作家田静,是中宁县大战场镇的驻村第一书记。对于城市文学,她也有过思考。

“我认为移民文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创作方向。移民这个话题大家再熟悉不过,移民群众也不再是城市的‘编外人员’。移民区的孩子早早在城市生活、学习,父辈们也凭借努力在城市扎根。而如今,越来越多城里人想回到农村去呼吸新鲜空气,看月亮、数星星。城市和农村互通有无越来越频繁。所以,我想写农村的云,也想写城市的共享单车,写农村二楼小别墅开得正红的鸡冠花,也写城市落地窗里跳芭蕾舞的小女孩……”

诗人张涛曾在石嘴山生活过近30年,最近刚出版了诗集《上去高山望平川》,虽然借用的是“花儿”曲调,但“高山”说的还是石嘴山的贺兰山。他认为,石嘴山是他文学的根。“石嘴山既有厚重的工业历史,也有意蕴深厚的历史文化,给我们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座城带给人们的记忆是无穷的,这需要我们作家去深度挖掘。”

然而,记忆的丰富并不等于文学的生成。“写作的抵达,需要我们进入城市与矿山的深邃部分,以繁杂和细微生动的细节来呈现 ,它们应该进入当下,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只是怀念过去,对照现实。”张涛坦言。

设立城市文学奖, 石嘴山扛起 “宁夏城市文学”大旗

“石嘴山提出‘城市文学’的概念,具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合理性。石嘴山是以煤矿为核心的工业城市,而中国的城市化,正是从煤矿开始的。”

“石嘴山提倡‘城市文学’,和具有浓郁乡土色彩的西海固文学形成遥相呼应、互激互励的态势,是对宁夏文学版图的有效补充和必要平衡。”

“对于石嘴山作家而言,焕发卓越才情,立足于石嘴山的独特历史与文化,创作出艺术佳作,是必须认真完成的光荣任务。”

……

6月3日,在城市文学创作交流会上,区内外文学大咖对石嘴山能扛起“宁夏城市文学”大旗,表示了肯定。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石嘴山云集了一批优秀的工矿企业文学作者队伍,奉献了很多优秀的作品。石嘴山也涌现了一批城市文学写手,是宁夏城市文学创作者集中之地。小说方面,那守箴、金瑞直、郑正、陈勇等是这个时期的佼佼者。其中,那守箴的《大雪歌》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近几年,古越、吴全礼、苏子、杨军民等作家,在城市文学方面显现出强劲的实力。散文诗创作不仅在宁夏一枝独秀,而且已发展成为全国瞩目的创作重镇。

当下,为了促进文学事业发展,石嘴山出台了文艺激励措施,设立宁夏首个城市文学奖,出台《“石嘴山·宁夏城市文学奖”评选办法》《石嘴山市优秀文化文艺作品奖励办法》,激励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积极开展精品创作。石嘴山市10名作家入选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每个项目获得扶持资金5000元。强化文艺人才培训,推出文学采风、专题改稿会、“文学与青年”主题讲座等活动,举办“石嘴山市文化文艺工作高质量发展培训班”,提升本土文艺创作者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