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一个80后作家眼中的“乡村四十年” ——访作家马金莲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李英俊  2024年06月24日19:51

十多年前,作家马金莲开始构思《亲爱的人们》,当时她并未想到这部长篇能写80多万字。实际上,马金莲最初只打算写易地搬迁,为此,她走访了不少地方,采访过许多人,还多次去档案馆翻阅文献和数据。准备工作完毕,她一口气写下20多万字,然后就写不下去了。这一耽搁,就是四五年。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马金莲跟芙蓉杂志社编辑部主任杨晓澜聊到这部残稿,杨晓澜很感兴趣,看后数次给马金莲打电话,一打就是一两个小时,从题材取舍到整体结构,给马金莲提了不少建议,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她,觉得这部残稿还能“接”起来。

马金莲长篇小说《亲爱的人们》,湖南文艺出版社2024年4月出版

马金莲长篇小说《亲爱的人们》,湖南文艺出版社2024年4月出版

于是,边写边改,断断续续,大概又是四五年,终于写完了。这部长篇先分别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民族文学》《芙蓉》《朔方》《黄河文学》推出节选部分,后由湖南文艺出版社于今年4月全文出版。

“写完后我感觉把自己也写进去了,有些怅然若失,这些人的故事一直还在脑子里。”近日,在接受中国作家网记者采访时马金莲如是说。

从80后视角写乡村四十年变迁

在《亲爱的人们》之前,马金莲已经创作了4部长篇小说。2014年3月出版的长篇小说《马兰花开》写了一个叫马兰的乡村回族女子的精神成长和心路历程。2017年3月出版的《数星星的孩子》和2018年10月出版的《小穆萨的飞翔》是姊妹篇,都是长篇儿童小说。2021年8月出版的《孤独树》聚焦打工潮、留守儿童、城市化进程、乡土文明的现代转型等现实问题,显示出马金莲逐渐开阔的创作视野。

马金莲长篇小说《孤独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马金莲长篇小说《孤独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

到了《亲爱的人们》,体量更为庞大,内容更为复杂,浸透着马金莲这些年来对乡土变迁的深切思考。

写作过程并不顺利,马金莲告诉记者,十多年前写了20万字,之所以写不下去,是因为当时并未把搜集整理好的材料“吃透”,而且,只写“易地搬迁”又无法涵盖乡村这些年方方面面的变化。

“作为一个80后,我不光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坦白说,这四十年乡村的变化,实际上也是我自己的成长经历。同时,作为一名作家,我想把乡村这四十年的变化,用文学的方式进行梳理或者总结,尤其是重读了《山乡巨变》《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等一批反映时代变迁的长篇小说后。”谈及《亲爱的人们》的创作初衷,马金莲说。

《亲爱的人们》以西海固地区农民马一山家三个子女祖祖、舍娃、碎女的奋斗故事为核心,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写到21世纪的当下,既有个人及家庭的命运史,又有整体易地扶贫搬迁的村庄、乡镇变迁史,还有中国改革开放后、尤其新时代以来的国家发展变化史。

5月24日上午,宁夏作家马金莲长篇小说《亲爱的人们》研讨会在京举行

5月24日上午,作家马金莲长篇小说《亲爱的人们》研讨会在京举行

近期,《亲爱的人们》研讨会在京举行,不少评论家谈到,马金莲坚持写自己最熟悉的土地,同时,她的创作又更加自觉地呼应时代的召唤。在《亲爱的人们》中,融入了网络、手机、直播、电商等特色鲜明的时代元素,更对易地搬迁、乡村振兴这些新时代场景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文学书写,力图全方位多层次呈现乡村四十多年发生的新变化。

落下并非向现实生活妥协,而是超越

《亲爱的人们》涉及三个大家族,总共有三四十个人物,马金莲最喜欢马舍娃。

马舍娃是80后乡村青年的代表,他的故事让读者看到了这一代人面临的困境和选择。他们或者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或者外出打工,但是很多人并不愿意接受已经“被安排”的命运,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闯出一片天地。马舍娃正是这样,早年辍学,离开乡村,闯入远方的大城市打拼,被传销团伙诈骗,最终两手空空,带着满身伤痕和抑郁回到故土,人生失去了方向。

作家马金莲

作家马金莲

马舍娃的经历让马金莲心疼又感同身受。因为她自己就是80后,更容易与人物产生共鸣。马金莲坦言,塑造这个人物她花了不少心血,在他身上寄托了很深的情感。

在小说中,马金莲用大量笔墨描摹马舍娃的心理活动,她要写出马舍娃真实的心理状态,写出他的徘徊和挣扎。“无论人生道路,还是爱情婚姻,马舍娃的故事反映了我们这些乡村孩子在城市化浪潮中的挣扎和无奈,他是我们80后这一代的真实写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面临的‘走还是留’的艰难选择,也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课题。”

马金莲说,马舍娃最终还是接受了现实,并在现实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的方向就是回到乡村创业,融入乡村振兴的大潮中。

除了马舍娃,马一山也是马金莲着重塑造的人物。马一山是马舍娃的父亲,一个典型的乡村知识分子形象,受人尊重,有着超越普通农民的见识和智慧,他的行为有时候显得反常,甚至有些滑稽,但这些行为的背后,都证明着他试图通过自己的智慧来改变自己和家族命运的努力。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为乡村题材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深度。

马一山喜欢引用古今中外名人名言教育人,话特别多,但后来因为一场大病不会说话了,成为一个“失语者”,颇有讽刺意味。为了证明自己还有用,他整日在山上修台阶。

谈及为何要给马一山这样一个结局,马金莲说,马一山与儿子之间有冲突,但本质上他们是一类人,都在与命运进行着顽强的抗争。他从被人尊重的位置上跌落下来,最终在夕阳下修台阶,其实已经化为了一种精神力量。正如马舍娃从城市回到乡村,看似是一种撤退,实际上重新落在这片土地上,他的落下也并非是向现实生活妥协,而是超越。

坚持一种平静舒缓的写作节奏

长篇小说的写作是一项复杂又耗时的工程,尤其是长达80万字的《亲爱的人们》。对马金莲而言,除了题材、叙事、结构、技巧等写作方面的困难,最大的挑战是没有完整的写作时间。

马金莲现在担任固原市文学刊物《六盘山》的小说编辑,每一期都有大量稿件需要阅读。马金莲说,实际阅读量可能更多。马金莲还有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培养和指导本土作者和文学新人,帮他们看稿,与他们交流文学创作心得。

“这是一份责任心。”马金莲笑着说,“我总觉得自己这一路走来特别不容易,所以,看到大家尤其是文学新人在写作上有所追求但摸不着方向,我都会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

此外,她还要照顾家庭,包括为孩子做饭和辅导作业。

作家马金莲

作家马金莲

这样的生活让马金莲的时间变得非常零散,但她依然坚持在繁忙中寻找创作的空间。

每天晚上,她利用孩子写作业的时间写小说。“我家小孩有时候很调皮,需要我时刻注意,但我努力成为他的榜样,每天晚上,我坐在儿子对面,他写作业,我写小说。”

马金莲告诉记者,虽然没有多少时间,但她并不着急,而且,她还故意放慢叙事的节奏,只要切入一个场景,都会以大量生动丰富的细节铺陈展开,或者重点描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由此,《亲爱的人们》虽然长达80万字,读起来却并不枯燥,全书没有大开大合的故事,也不靠曲折离奇的情节吸引读者,几乎都是琐粹绵密的日常生活场景。在马金莲舒缓叙事节奏的推动下,并辅之以鲜活生动的方言,这些场景被写得活色生香、耐人寻味。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舒缓的写作节奏,确实是一种难得的品质。但是,读者群体也是多样化的,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阅读偏好,有些读者可能喜欢快节奏、紧张刺激的故事,而另外一些读者则可能更倾向于沉浸在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中。

“于我而言,写作就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和表达的满足。”马金莲说,“我不担心有没有读者,因为喜欢你的读者会循着你的气息来找你,不喜欢也没关系,可能是‘缘分’没到。”

继续书写西海固乡村故事

故乡不仅仅是出生地,更像是一个人的精神寄托,尽管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可能无法再回到过去,但对故乡的思念和渴望始终存在。马金莲有20多年在乡村生活的经验,对乡村生活的深刻情感和怀念,使她在作品中特别注重保留和呈现那些正在消失的农耕方式和乡村生活的细节。

“我小时候住在山村里,看着我的父辈们春种秋收,养殖牛羊鸡狗,那是特别完备的一个农村社会,有很多诗意的东西。如今,从我的角度和记忆来看,很多东西都在消失,我就特别愿意在作品中书写这些内容,也算是对乡村已逝之物的一种交代和怀念。”马金莲说。

《亲爱的人们》中,马金莲用大量笔墨描摹乡村自然地理风貌,传统的作物种植以及牲畜养殖等,试图还原故土农人独特的生命状态和生活形态,呈现一幅深刻的乡土人生图景。事实上,马金莲在长篇小说《孤独树》中已经进行了这样的“还原”:每一种作物的播种在哪个时令以及如何收割,如何使用耕作农具,庄稼如何生长,她都会事无巨细地呈现出来,在她看来,这些文字并不多余,它可以让后来的年轻人看到我们曾经存在过的农耕文明和乡土记忆。

“可是,我离开乡村也有10多年了,乡村的日常生活、农具使用以及人们的时尚观念都在不断演变,甚至乡村的年轻人也在使用手机和社交媒体,参与直播等现代活动。”马金莲很担心自己的写作与现实脱节,“尽管文学中有些主题是永恒的,如人心和人性,但乡村表面的日常生活细节却在不断变化,如果有一段时间不去,你就会发现乡村变得很陌生。”

这些年,马金莲始终关注着乡村的变化。她计划重新深入基层,通过采访和观察来收集新的写作素材,以确保自己能写出真实反映西海固乡村变化的作品。

谈及未来创作方向,马金莲表达了对西海固乡村题材的持续兴趣,认为西海固还有许多未被完全挖掘的故事和主题。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