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林徽因诞辰120周年—— 回望林徽因的山河岁月
来源:中国艺术报 | 易明  2024年07月01日11:48

梁再冰有一张母亲林徽因的照片,非常喜爱,一直珍藏在身边——那是林徽因俯身与尚在襁褓中的梁再冰的合影。记得有一天,梁再冰指着床前的这张照片问女儿于葵:“在纪念林徽因的日子里,我们能为她做些什么?”于葵知道母亲很希望能为她的母亲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而作为孙辈,于葵也觉得应该为林徽因做些有意义的事。

今年是林徽因先生诞辰120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日前推出了由林徽因外孙女、梁再冰之女于葵所著的《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该书依据独家所藏大量林徽因及其亲属第一手文献档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多层面、多角度切入,全面展现了林徽因曲折坎坷而又光彩照人的一生。与市面上已有林徽因相关出版物不同,该书中所载几百幅图片及诸多文字史料中相当部分系首度公开面世,作者也就涉及林徽因生平思想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解说或回答。在一定程度上,该书出版填补了林徽因传记领域的某些空白。

不久前,“重读林徽因”——林徽因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图书馆举办。中国作协副主席、评论家阎晶明,林徽因、梁思成外孙女于葵,常沙娜之子、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崔冬晖,央视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总编导胡劲草,城市史学者、故宫学研究专家、《城记》作者王军,建筑家童寯之孙、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童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夏晓虹等专家学者、嘉宾,以及梁启超、林长民、林徽因、梁思成的家人等参加了新书发布。

读书人的气质与思想者的锋芒永远值得铭记

在新书发布主体活动中,与会嘉宾围绕“作为建筑学家、艺术家的林徽因”“作为诗人、作家的林徽因”“作为亲人、友人和师长的林徽因”展开交流。

胡劲草特别讲述了自己对“建筑师林徽因”的理解,她指出,林徽因是一个学霸,而且是一个超级学霸。林徽因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只有两年半的时间,作为美术系的学生,她完成了所有的学分,同时也完成了建筑学的文凭、学位所需要的学分,成绩极其优异。1936年,宾大回复她,“你有资格在美国的任何一个州和任何一个国家担任建筑师”。然而在此之前的数年间,林徽因却选择在茫茫的中国大地上寻找、考察当时还保留着的古建筑,他们在做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

崔冬晖深情回忆了林徽因对他母亲常沙娜的引导和教诲。他说,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拿着林徽因的照片跟他说,林先生真美,照片上的她多年轻啊。林徽因一直用一种非常清晰、准确的方式指导常沙娜,让她在临摹敦煌作品时去学习,将古人在壁画当中绘制的规律转化成工艺产品的设计。林徽因曾指导常沙娜等人设计“亚太和平会议”礼品丝巾。因为非常欣赏敦煌图案,林徽因提议将毕加索和平鸽的图案和敦煌元素结合。而敦煌元素就体现了一千多年前亚洲几个民族在艺术上的和平交流:“忍冬叶”草纹来自中亚细亚的影响,莲花是印度在艺术图案上的宝贵馈赠,还有的花样来自更遥远的希腊,通过波斯和印度传到中国。以这些图案作为保卫亚洲和世界和平的纪念物,林徽因认为是“再巧妙、再适当没有的”。活动现场,崔冬晖特别分享了林徽因指导常沙娜制作带有浓郁民族气息国礼丝巾的细节,指出了林徽因在传承民族文脉上的一片苦心。

阎晶明表达了对《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一书由衷的喜爱,认为这本书写出了一种历史感。他同时认为,文学史教材中对林徽因着墨并不多,而她的作品在今天依旧广为传诵,在人民中口耳相传,她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诗人和文学家。

在陈平原看来,林徽因是这样的人,她整体的精神气质比她具体的某一个专业领域的成就更高,更被世人所关注。她有建筑家的学养,有诗人的眼光,还有思想者的锋芒。她在北京旧城改造过程中所做的抗争,不是弱女子能做到的,也不是一般专家能做到的。那种读书人的气质、思想者的锋芒永远值得铭记。

带给读者一个既不被无限虚夸也不被恶意贬损的林徽因

林徽因曾对友人坦言:“因为梁家老太爷(梁启超)的名分,人家常抬举这对愚夫妇(梁思成、林徽因),所以我们是常常有些阔绰的应酬需要我们笑脸的应付——这样说来好像是牢骚,其实也不尽然,事实上就是情感良心均不得均衡!”于葵说,这是人间清醒,一番话是自嘲,也是自励、自警,现在看来,更是对后人的敲打——吃祖宗饭是没有出息的。梁思成也曾一再告诫梁再冰、梁从诫:“最难为名父子。不以名人之后自居。”要他们做自食其力的普通人。

作为孙辈,于葵谨遵教诲。奉上这本《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一方面是为了缅怀亲人,表达思念,另一方面也为了给社会、给广大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立体、丰富的林徽因。于葵说,《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中的确有许多内容之前未见。所谓“未见”,有两层含义。一层在于,本书中的记述,许多基于家中珍藏的林徽因、梁思成、林长民、梁启超及其同时代人的诸多原信、原稿、照片和各种遗物,相当部分此前从未公开;另一层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多重视角,这里既有家人的(于葵个人以及母亲梁再冰、舅舅梁从诫及其他亲人的),也有其他亲友及研究者的(文学领域的、建筑领域的),也有林徽因自己的“自述”。三者交汇融合,互为补充校正。这也是本书与《梁思成与林徽因:我的父亲母亲》以及几种学者撰写的林徽因传记的最大区别。

本书撰写中,让于葵感触最深的是家中诸多第一手资料能够留存至今的传奇。于葵的母亲梁再冰和父亲于杭都是新华社记者,“文革”期间长期派驻国外,他们兄妹三人留守在家。某一天,太婆何雪媛(林徽因母亲)突然到来,送来一只箱子,打开后孩子们发现里面保存有外公梁思成和外婆林徽因的许多照片和其他遗物。此后,几个“淘气鬼”不时地钻到床底下拽出那只箱子,偷偷地欣赏那些与当时风格很不相同的宝贝。这些物品,曾跟着梁思成、林徽因到了东北大学,到了北平北总布胡同三号,和他们一道流亡云南、四川,又和他们一道重返回北平,在狂风暴雨中幸免于难。后来广为人知的那些林徽因、梁思成影像都出自这个可爱的箱子。半个世纪过去后,重新细细打量这些遗物,当年那只箱子里的许多东西成为于葵今天撰写这本书的素材。

于葵曾问过母亲梁再冰:“林徽因给你印象最深的特点是什么?”母亲毫不犹疑地回答:“仗义!”在于葵看来,的确如此。林徽因待人真诚、亲切,毫无伪饰。她一生奉行“人本主义”,思绪敏锐,心肠火热,能够深深理解、体察朋友的感受;她美丽睿智、体贴温暖,让朋友们如沐春风。她的朋友都能感受到她真挚无价的情谊,费慰梅、费正清、沈从文、金岳霖等,无一例外。朋友们都为拥有她这样一位挚友而欣慰和自豪。

关于林徽因,当下已有许多书籍,良莠不齐。是加入这种喧嚣,还是在心里默默与前辈对话?于葵曾经有过犹豫。最终是哥哥于晓东的一番话,让他做出了最终的决定。哥哥说:“我们不掺和那些虚浮的热闹,但还是应该自己写一本林徽因的书,有自己的声音。它承载着我们的初心与使命。初心——是我们作为亲人、作为晚辈对前辈的真情怀念;使命——是我们要依据手上所掌握的文物、档案,带给读者一个既不被无限虚夸、也不被恶意贬损的林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