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孤独症儿童拥抱美好人生
孤独症,也被叫作自闭症,是一种特殊但并不罕见的疾病。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孤独症人群数量超过1000万人,孤独症已成为最主要、最严重的儿童精神疾病之一。谈到孤独症,大众往往会想到电影《雨人》中的“孤僻天才”形象,会提及一个略带浪漫色彩的称呼——“来自星星的儿童”。但实际上,孤独症群体中的天才只占很小一部分,很多孤独症家长也不喜欢这个看似浪漫的称呼,因为他们在沉甸甸的现实中饱受煎熬。
从1943年开始,美国和欧洲的部分国家就陆续开始了对孤独症的研究。我国对于孤独症的认识,始于1982年。南京脑科医院的陶国泰教授确诊了4名孤独症儿童,被尊称为“中国研究儿童孤独症第一人”。作为陶教授的接棒人,该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所长柯晓燕教授在孤独症领域深耕30余年。她带领团队开创了“以游戏为基础促进交流与行为的干预”(PCBI)模式,此模式为三大国内领先的孤独症干预模式之一。柯晓燕将数10年实践的智慧结晶撰写成《孤独症儿童交流与行为训练:利用游戏和日常活动干预》一书。
书中既有对孤独症前沿研究的阐述,也有深入浅出的操作指导。全书重点关注儿童的游戏方式、交流技巧和行为能力这三大核心模块,其中游戏是父母走进儿童内心世界的桥梁,而交流技巧和行为能力是多数孤独症儿童缺乏的核心技能。作者巧妙穿插了两个特殊儿童的故事,并提供了清晰实用的操作指南和切中要点的注意事项。该书好读又实用,能切实帮助家长在游戏中提升儿童的交流和行为能力。
作者在书中呼吁,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越早越好。年龄越小,神经发育的可塑性就越强,干预的效果会越好。孤独症儿童从1岁开始,甚至部分儿童在1岁之前,就会表现出早期特征并得到初步诊断。
作者还提倡,家庭是早期干预的“大本营”。相比昂贵的机构干预,家庭训练无疑可持续的时间要长得多,训练成本要低得多。而游戏训练正好符合儿童爱玩的天性,是一个巧妙的突破口,能够促进其语言、社交和行为能力的发展。
这本书引起了很多孤独症儿童康复中心的关注,也受到读者广泛好评。希望该书能帮助到孤独症儿童以及他们的父母,还有治疗师、医生等相关人员,让更多孤独症家庭抓住黄金干预期,帮助孤独症儿童尽早拥抱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