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有态度】(第六期) 聚焦青年写作:呈现新质 迎向未来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4年08月30日07:39

青春是生长的力量,生长伴随新的状态。新时代青年有新的精神、新的理想,新的生活蕴含新的经验、新的情感,由此促生了更具开放性的书写,也不断拓展着文学的边界,迎向前人所未见的未来。从初出茅庐到呈现新质的创作风貌,80后、90后乃至00后青年作家以其鲜活的艺术个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与之共振共鸣——由此我们看到,作为人才储备与影响力传播的重要阵地,文学报刊通过专栏、专刊、专号等专题内容呈现,多元平台展示,活动拓展等方法路径,成为见证文学青春足音的不容忽视的力量。

本期“有态度”专栏邀请《文艺报》《收获》《十月》《青年文学》《作品》《文学报》《星星》诗刊的主编、编辑或栏目主持人,由办刊思路、栏目设置、内容运营、发现和培养青年作者等角度切入,分享对“青年写作”话题各个侧面的关注与思考。本栏特将本期内容做一汇编,方便读者阅读。

——栏目主持人:杜佳

李晓晨|《文艺报》:新的青年力量正在崛起

(点击阅读详情)

2019年7月,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文艺报》也将迎来70岁生日。这个月的最后一天——7月31日,“新力量”青年专刊“横空出世”,之所以说“横空出世”,是因为第二天收到了太多反馈,很多读者觉得这个专刊有些与众不同……时日渐久,“新力量”的探索则更加理性、自觉,更加具有品牌意识。到今天,每月一期的“新力量”基本形成相对固定的内容板块,重点作家推介、主题词写作、青年新作快评、青年文化现象探讨。由此出发,我们希望既能呈现当代青年对时代的理解,对文学艺术的思考,也能发现正在崛起的青年创造力。

余静如|《收获》:做“青年作家”的诤友

(点击阅读详情)

《收获》的“青年作家小说专辑”至今已经办了十期,以后我们也会继续办下去。我们会尽量多刊发一些无名新人的优质作品,帮助他们走上文学的道路。《收获》青年专号十年前曾刊登过作品的年轻作家,其中许多人已经成名,成为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代表作家,我们仍然关注他们的发展,但并不因此降低他们登上刊物的标准。我们希望《收获》通过“青年作家小说专辑”这个栏目,能够成为青年作家文学道路上一生的“诤友”。我们希望广大读者也同样能够成为《收获》的“诤友”,我们需要交流、鼓励、陪伴,也同样需要真挚恳切的批评。

江汀|《十月》:辨识青年作家“早期风格” 更新文学传播媒介语法

(点击阅读详情)

著名批评家爱德华·萨义德曾总结分析了作家和艺术家创作生涯中的“晚期风格”。而与之对应,在文学艺术创作规律中,其实也一直存在着同等重要、同样鲜明的“早期风格”。进一步来看,我们也可以说,“晚期风格”的必要条件正是“早期风格”。因为当我们穿越层层历史地表去认识一位作家的时候,就会发现,“早期风格”必定显现了这位写作者的“初心”。

尽早辨识青年作家们的“早期风格”,正是文学期刊和文学编辑的重要职责。作为我国重要的大型文学期刊,《十月》杂志自1978年创刊以来,一直保持着重视青年写作、推出青年作家的传统。

张菁|《青年文学》:立足精品,打造“青年”的文学高地

(点击阅读详情)

每个人都在设计对自己来说有意义的生命,和更开阔的世界相契相连。我们欣喜地看到,青年作家们能够主动把自己放入生活,全然体验丰沛的情感、挣扎和磨难。他们在书写中蕴含着自身的人生经验、审美倾向和生命表达。在感受和理解中,探究深层原因,看到世界的模样,寻求生命的真谛。《青年文学》愿意与青年一起,让更多具有现代意识和审美的作品进入我们的视野,最终影响这个时代。

王十月|《作品》:青年不是关键,新才是重点

(点击阅读详情)

将《作品》杂志办好,办出影响力,跻身中国顶级文学期刊方阵,才是我坚定不移的,也是我最主要的目标,至于推出新人,是服务于这一目标的手段。我一直坚信,只有先将刊物办出影响了,才有发现新人、扶持新人、引领文学新风气的可能。否则,刊物不痛不痒、默默无闻,哪怕拿出一整期发某个人的作品,也不会引起关注,更不用说出圈。最后剧透一下,“超新星大爆炸”的备选者中,有一位62岁的退休警察,我们觉得他的作品具有我们所寻找与期待的“新”,他也正在准备作品,希望他顶住压力,不要像我当年一样,错失机遇。

袁欢|《文学报》:倾听“新锐”表达,接通青年作家“打开时刻”

(点击阅读详情)

过去的前辈作家们,喜欢将自己隐藏在作品之后,保持某种神秘感。如今青年作家的涌现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写作者身上的幻彩人生,他们不再遮掩自己的偏好,他们乐于表达自己的观察,他们愿意打开自己联结更多的人。或许他们的写作依然还在起点,仍在勃发,但我们从这两个栏目中,让读者看到了真诚可感的“同代作家”。当有读者表示自己因为这些文字被理解、被共情时,我想,这就是诞生意义的闪光处,也是我们继续与之同行的美好动力。

任皓|《星星》:青春的火焰汇聚闪烁元宇宙

(点击阅读详情)

“我们的名字是‘星星’,天上的星星,绝无两颗完全相同的。人们喜爱火星、启明星、北斗星、牛郎织女,也喜爱银河里的小星和天边的孤星。我们希望闪着各种不同光芒的星星都聚到这里来,交映成灿烂的奇景。”(引自195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刊发的《星星》征稿函)1957年1月1日,在中国西南,一颗属于诗歌的星星升起,新中国第一本新诗刊物《星星》创刊了。1979年正式复刊之际,在复刊词上有这样三句话:“天上有三颗星星,一颗是青春,一颗是爱情,一颗就是诗歌。”对于青年诗人的挖掘与培养一直是《星星》诗刊60多年来的办刊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