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颜巧霞《家的食单》:在美食回忆中感悟人生百味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 张鑫  2024年09月04日09:30

散文通常被视为抒情的艺术,但好的散文中不仅有抒情,更在情感抒发的过程中蕴藏了作者对于历史时代、社会现实、人生命运、文化背景等问题的思考,或将这种思考融入丰富的情感结构中,达到状物叙事、情感抒发与自我沉思的和谐统一。颜巧霞的散文集《家的食单》在生动描写家乡各种美食的同时,呈现出对于爱情、亲情、友情、同乡情等情感的美好描绘,融入与美食记忆有关的人物的复杂命运,追溯美食文化的历史底蕴,构建出以美食为基点的无穷广阔的文化和情感阐释空间。该书由“菜蔬香”“米面亲”“鱼水佳”“味里情”4辑构成,通过生动有趣的美食描述和丰富细腻的情感表达,创造了可亲可感的家乡美食风情录。

以“食单”为名,对食物的描写自然是全书的重头戏。我们每天都要品尝许多美食,食物看似平凡普通,但如何把食物描写得生动传神,如何把食物的味道描写得准确细腻,其实并不容易。

在近现代文学史上,有诸多散文家留下了一篇篇描写美食的精品佳作,老舍、梁实秋、汪曾祺、陆文夫等大师都用杰出的文字记录了自己独特的美食记忆。珠玉在前,后辈的写作者们在写美食类文章时自然会感到巨大的压力。面对这一难题,作者颜巧霞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那就是调动自己独特的感受,深挖自己独特的记忆,呈现出美食虽同而意境各异的文学世界。在全书4个部分共计64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笔下那些家常菜蔬里每一个伴随着季节轮回而展现出的生命履痕,看到米和面从田地到餐桌的粒粒皆辛苦的转化过程,看到水乡河道中的鱼虾如何跳进农家厨房成为美食的每一道流程,也可以看到人们以美食为媒介而生发出的幸福满足等丰富而隽永的情感。

在描写不同的美食时,作者综合运用多种文学技巧,生动传神地描绘出美食的多维情态。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于语言的修炼,这是成熟的作家经过长年累月的写作后所形成的深厚的写作功力。也正是因为作者有着对语言的出神入化的掌控,才使得美食的每一丝味道都似乎透过纸张直抵读者的味蕾。在描写美食时,不可避免地要写到美食的3个方面,那就是状物、制作和味感,具体而言,就是要描绘食物的形貌、制作过程和味道。作者笔下的万物似乎都有灵性,那是因情感注入而达成的“民胞物与”的万物一体的生命境界。作者笔下的文字,也因为有了这份灵性的加入,而奔涌出童话般的灵动和美好。且看作者笔下的豌豆:“我们去摘,摘下一条条豌豆荚在手里像抓了一条条小鱼般令人喜悦,剥开豆荚,一颗颗碧绿的、宝石一样的豌豆静卧其中。”作者笔下的馄饨:“海碗里的汤呈淡金色,仿佛金色夕阳照耀下的海水模样,卧在碗里的馄饨像一只只贝壳在水里闪亮。”

对食物形貌的描写展现了一个万物协同的美好世界,而对菜肴制作过程的描写同样凝聚着作者奇妙的巧思。且看作者笔下的文字:“慈姑被猪肉改了性子了,简直就像有些坏脾气的汉字遇到他的心上人,温柔了。”“她在灶头上使铁铲不住地翻炒,花生就在锅里像跳皮筋的小女孩哗啦啦地跳过来,哗啦啦再跳过去,炒花生的声音就像一阵急雨劈里啪啦落在天棚上。”在作者笔下,食物都有了情感,万物都有了脾气。对美食味道的描写同样可以看到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她写丝瓜:“吃一口,蛋皮嫩香,丝瓜皮清香,两股香气在口腔里交汇,直让人赞叹……一盘馓子丝瓜汤端上桌来,馓子香脆可口,丝瓜汤鲜香清美,实在是一绝。”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通过阅读作者笔下的文字,我们的味蕾似乎都要得到极大的满足。

若只写美食,那充其量只是上乘的美食介绍,终究少了些杰出的文学作品应有的韵味。《家的食单》中“食单”是基础,而“家”才是灵魂。一个简简单单的“家”字背后所折射的是以家庭为核心的人生百般况味,这里有甜蜜的爱情,有温馨的亲情,也有和谐的邻里情、老乡情。

在作者的笔下,美食牵引着过去,联结着童年,几乎在每一篇关于家之食单的细腻描绘中,都写下了一个孩子如饥似渴地期待着亲人捧上一道童稚眼中的美食这样的熟稔的共情,这些描写唤醒了读者的童年回忆,因为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的幸福时刻。时光流转,书中的作者从天真的孩童变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而后初为人妇。在她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以美食为引建立起来的温馨和谐的家庭关系。比如,在《变化的味蕾》一文中,作者写到自己受到先生的影响,对猪大肠、羊肉等膻味比较重的食物由不喜欢变得喜欢,文章末尾总结道:“也许这变化的味蕾,不过是‘有情饮水饱’的另一种表达。”短短的总结,道尽了和先生相濡以沫的甜蜜美好。

作者在描写苏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美食食单的时候,时常跳出一步,动用自己深厚的文化积累,写出蕴含在作者笔下美味中的深厚而广博的历史积淀,从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多个维度拓展美食的文化意蕴空间。比如,引用袁枚的《随园食单》、朱彝尊《食宪鸿秘》等历史上的正宗食谱以及李渔《闲情偶寄》、沈复《浮生六记》等涉及美食的历史名著中的相关描述,实现历史记载和鲜活现实的美妙碰撞;在鲁迅、汪曾祺、张爱玲、郁达夫、林清玄、梁实秋等近现代名家对美食的记载中梳理美食中的文脉之源;在《红楼梦》《儒林外史》《围城》以及唐宋诗词等经典的文学作品中,感受每一道熟悉的美食背后所隐含的中国人稳定的文化心理和情感诉求;引入毛姆《寻欢作乐》等国外文学作品中对相关食材的描述,对比中外饮食文化的同和异,提升文本张力;谈及齐白石、张大千等画家对白菜、南瓜、丝瓜等题材的描绘及相关题跋,使文章更显诗情画意。

颜巧霞的散文虽然重点表现了对童年记忆和家乡美食的细腻书写,但并非一味地拘泥于状物摹味,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能拓展文本的表达内容,与作者个人的阅历、社会个体的生存现实以及历史文脉中的美食传承紧密融合起来,于美食描写中蕴含人生百味,也提升了作品格调,塑造出多元的文化阐释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