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北京文学》2023年度优秀作品评委评语(短篇小说)
来源:《北京文学》 |   2024年09月04日09:34

【短篇小说】

《俗世奇人新篇》作者:冯骥才

责任编辑:师力斌 侯磊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3年第1期

白烨

作品由娓娓道来一个个小故事,描画了形形色色的俗世奇人的鲜活形象,也写出了他们的鲜明个性以及人生中的酸甜苦辣。民国时期天津地区特有的民俗风情也由此被勾勒出来,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作品生活底蕴深厚,故事信手捻来,读来有趣味,细品有韵味。

陈晓明

一系列清末民初天津卫的市井传说,各色奇人异事令人瞠目结舌,正如作者云:“史上英豪全入土,田野才俊照样活。”而且活得令人拍案叫奇!作者笔下,每个故事跌宕起伏,结局玄奥,或令人好笑,或令人慨叹。各色小人物更是各展奇葩,出人意料。这似乎是百年前天津卫市井生活活色生香的恣意百态,小人物的机敏取巧、仗义行侠、讲理好面,甚至古风里的忠义孝廉,敬畏里的因果报应,神奇不可思议,都在这些故事里被作者叙述得栩栩如生画面宛在,可见于作者熟稔笔锋里对曾经的天津卫烟火风情是何等的了解和热爱,而所有故事贯穿的共性也是明确的,那就是浸润于底层社会的坚韧不拔的生命力量,虽有命运的摆布,时代的捉弄,但那些人们始终不渝地仔细认真地生活着延续着坚守着......

黄德海

如听睿智老人讲当年往事,市井街道历历在目,川流的车声和人语的喧哗响在耳畔,熟悉的人能认出老天津的独特风味。篇幅不长,每一篇写一个人物,白描式勾勒出这人物的主要本领及事迹,传奇性强,生活气息浓郁,传递出独属中国民间的活力四射和智慧风情。深入一点,能从这些俗世奇人身上发现时代的嬗变、世界的变迁、人心的冷暖,从而构成了一整幅以天津民间为基础的全景式图画,缤纷多彩而栩栩如生。

阎晶明

小说是一种城市风景画的描摹。传统的、市井的、俗生活的各种景观,却写出了一种情境,写出了平民生活里的达观和诙谐趣味。颇可观览。

《圣诞玫瑰》作者:邵丽

责任编辑:张颐雯 特约编辑:蓦凡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3年第4期

陈晓明

故事讲述了一个女人精心策划结束生命的前前后后的过程。女人刘念,年龄样貌婚姻状况不详,为情所伤,平静、细致、隐忍但又瞻前顾后不愿叨扰他人安排自己的离去,而介入调查殉情案的小警察张瞰则还是多少带着英雄救世梦理想的稚嫩青年,在一个案子里两个平行的内心世界确实映射出不同的外界感观得出不同的认知,离开者令人叹息,而努力生存者却向阳行进。篇中富含蕴意的“圣诞玫瑰”,在刘念眼中似生命昙花高贵美丽而不久存,而张瞰在案子结束后想去看看所谓娇艳而高贵的花朵,但因节气不对放弃,且他知道被喻为“玫瑰”的并非玫瑰,在本地叫“铁筷子”,冬春开花,反复轮回,但不会放弃平生努力。作者擅长人物内心层面的刻画,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在叙述生命灭失的隐忍中祭出了坚韧的寻常与淡定。

何向阳

小说以一个女性的死亡案例入手,双面写三方涉事人物,女性的情感中的纠结,办案警官的刨根问底的责任心,以及女性的女友所试图掩盖的情感真相。小说技法老道,故事展开得有条不紊。

贺仲明

作品书写的是一个刑侦故事,但内涵却不在侦破本身,而是借故事来展示底层社会生活,表达对普通大众的关怀和同情,是一篇具有一定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的作品。小说的构思巧妙,叙述流畅而自然简洁,既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富有情感上的感染力,又蕴含较深的思想内涵,引人深思。

黄德海

小说里的世界平静而安稳,留在当地的老人们晒着太阳,享受着每个可能的好日子。接下来发生的一连串甚至牵连到死亡的事件,却让人认识到,没有一个人总能生活在温煦的环境里,粗粝日常的时时击打,虽然可能破坏幻想中的圣诞玫瑰,却能够造就现实中挺立的铁筷子,让每一个平凡的生者多一点度过寒冬和早春的希望。如此,小说甚至可以看成一个饱经世事的人,对初入生活或对生活暂时失望的人的指点。

《矮门》作者:李唐

责任编辑:张颐雯 特约编辑:蓦凡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3年第5期

白烨

作品由京城李家三代人由局促的住房引起种种问题写起,扩伸到三代人之间相处并不相知的隔膜,并由爷爷去世后父亲讲述的爷爷的往事,又逐渐相互走近。往事回忆中,又带出普通市民的生活艰辛,爷爷人生中遭遇的冤屈等等。作品看似平淡无奇,内里却暗藏乾坤。

陈晓明

粗看是一个少年青春成长者眼中的世间变幻,祖父、父母、老房甚至窗外的老榆树,在他的眼中那么的奇特不可理喻,不可获知。但通过祖父的房间这一具有象征性的物体,似乎折射着暗处秘密里的真相,生命的或者是历史的真相,剥洋葱般的观察与叙述伴随少年成长的里程,原来神秘而有些令人畏惧的世界豁然开朗,但进入成人的社会又有着不可逾越的障碍,矮门便象征着这种人与人的冲突或者无法沟通,即使是家族的内部,人性展现的复杂纷繁与独自一体的边界尊严亦是寻常普通市井里隐含的共性。作者叙述角度独特,时间脉络娓娓道来步步推进,讲出了人的成长的复杂心路与对世界认知的艰难过程。

丛治辰

小说写出了一个复杂的北京城市空间,写出了高楼大厦背后的琐屑人生,那些住在“赫鲁晓夫楼”里未被历史认真对待的历史遗存。因此小说也写出了时间,写出了几十年共和国史的起伏变迁,并将之贮存在空间中,表现为具体的物、事与情。尤其令人难忘的是小说中两组父子关系,在具体的历史情境和狭窄的生活空间中展开,各有各的尴尬和无奈,却也各有各的温情。哑巴、鹦鹉、争吵、写字,小说用这些看似散乱却都与沟通有关的元素,写出了不同时代、不同空间、不同代际之间沟通的阻碍和可能性。

阎晶明

三代人的生活,其中有传承、温性和遗忘。小说从一所房子入手,写尽家的含义。也尽述成长中的种种不安。

《明月梅花》作者:乔叶

责任编辑:张颐雯 张哲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3年第10期

丛治辰

小说以一种清新的笔调讲述三十年前的往事,那些小心事、小计较、小情绪,隔着如烟的时光,仿佛都变得平淡了,只剩下小儿女的憨态可掬。但是在平淡的童年故事里,不仅有一个女孩子的夭亡,更在这夭亡后包裹着一个当事人三十年中毫不知情的隐秘,这又让小说显得摇曳多姿,微妙迷人。将戏剧性化得不露痕迹,用三言两语便写出人物的复杂心情,这一方面固然是小说技艺炉火纯青的表现,另一方面也得自作者对人世沧桑的悲悯。

梁彬

小说以明月的视角展开回望,寥寥数笔,勾勒出明月少女时代的纯粹素朴,懵懂而不失灵动。表姐梅花的突然逝去,对于明月来说,只是一个插曲,她丝毫不知她也曾经被动地站在命运的分岔路口。时隔多年,当明月得知真相,恍然发现安顺的人生并非必然,而是受到了奶奶的护佑。作者以温暖的笔触,刻画了一段看似寻常,实则饱含温情与智慧的女性间的亲情关系。

徐坤

乔叶以温暖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段看似寻常、实则饱含温情与智慧的女性亲情关系。小说少女明月视角展开回望,勾勒出明月少女时代的纯粹朴素,懵懂而不失灵动,散发着玉米般的清甜气息。

阎晶明

小说设计了两位姨表姐妹的成长。其中一个早亡从而给母亲留下痛苦。小说借“过继”的方式以及过程中的“置换”,写出了一种微妙的感情。小说写了人心的苦,同时也写出了人性的温暖。在顾及“各方”的处理中,同样可见亲情的不灭。

《春天果然短暂》作者:马小淘

责任编辑:张颐雯 张哲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3年第11期

白烨

作品由自己的儿时记忆和各种家庭琐事,叙说了姑姑从少女到结婚,从结婚到离婚,从中年到老年的极不顺遂的人生遭际。虽然坎坷不断,却能坦然面对,由此写出了一个普通女性的人生跋涉与坚韧个性。作品叙述从容,波澜不惊,但平中有奇,淡而有味。

丛治辰

小说以相当鲜活甚至不无泼辣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波澜不惊的故事,像极了小说中当中的主人公。姑姑的一生是平淡的,作为家里唯一的女孩,她显然没受到特别的照顾;她不爱学习,工作一般,和同龄人一样经历了下岗再就业;她人生唯一的亮色是恋爱,可是也爱得懵懵懂懂;她离婚也离得没什么戏剧性,是日复一日的消磨让爱情失去了光彩。这大概就是人生的真相,日常的损耗才是时间真正的残酷所在,但小说并不停留在此,而是照样为美好的恋爱时刻落泪,并让姑姑从最平淡无奇的人生里生长出最坚韧可敬的勇气。那个年轻时像栗原小卷的美丽女孩大概始终粗枝大叶,但总是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并且永远“有劲儿”去应付生活和她本人制造的困难,小说因此塑造出一个真正独立且强大的女性形象。

何向阳

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往往会成为人生变故的导火索。小说写出了人与人相处尤其是亲密关系中的夫妻之间的不适。其中对于姑姑形象的刻画有娓娓道来的功力。也有女性觉醒的意味。

黄德海

尺幅千里,几乎写了姑姑的大半生和“我”的整个成长期。姑姑的大半生无比平常,不过是她特殊性情不断地展开和受挫,包含着她明知的无奈和有意的选择,也蕴藏着她粗心大意中的细腻心思。“我”的成长期也并不出奇,不过是年少时的尖酸刻薄和稍长一些时包容性的理解。看起来每个人的年少都如此,但因为姑姑和“我”的时光叠加,小说折射出作者对世界不断增加的认知,也承接着时代投下的深长影子,从而显得意味深长。

徐坤

马小淘以一个小女孩视角,书写姑姑和姑父的恋爱婚姻,幽默俏皮,天真浪漫,意蕴饱满丰富,既有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又有对人生价值的笃信和认定。

短篇小说评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丛治辰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白 烨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何向阳 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主任

陈晓明 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贺仲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主编

徐 坤 《小说选刊》主编

黄德海 《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中国现代文学馆特聘研究员

阎晶明 中国作协副主席、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梁 彬 《新华文摘》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