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诗歌之城,放歌新时代 ——绿风诗会在新疆石河子市举行
秋天的新疆瓜果飘香、丰收在望,9月8日,由《诗刊》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共同主办的“绿风诗会”在新疆石河子市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评论家欢聚在这座诗歌之城,共话诗歌、共享诗意。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兵团党委副书记、副政委、宣传部部长刘见明出席诗会开幕式并讲话。八师石河子市委书记、政委、石河子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鄂宏达致辞。开幕式由兵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兵团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潘峰勤主持。《诗刊》社主编李少君、副主编霍俊明,四川作协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龚学敏,石河子作协主席、《绿风》诗刊主编徐丽萍,以及叶延滨、杨牧、杨克、舒婷、陈仲义等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评论家参加诗会。
1983年9月,石河子文联和《绿洲》文学社联合主办了第一届“绿风诗会”,那次诗会规模盛大,前来赴会的诗人、诗评家、编辑等共达一百五十多人。正是在首届“绿风诗会”的影响下,次年一月起,原《绿洲》杂志的“绿风”诗卷正式独立成《绿风》诗刊。正如臧克家给《绿风》诗刊的题词所说:“绿风起西北,诗韵入万家”。石河子也从艾青笔下“年轻的城”逐步发展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诗歌之城”。
开幕式现场
邱华栋在讲话中表示,新疆从古至今都是中国诗歌重镇,从盛唐诗人岑参等对新疆诗歌的“凿空”,到新中国诗人闻捷、艾青、杨牧等努力耕耘新疆诗歌的热土,新疆诗歌,包括以维吾尔族大诗人铁依甫江·艾里耶夫为代表的新疆多民族诗歌,为中国诗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作协高度重视文化润疆工作。2023年6月,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张宏森率队在新疆调研期间,中国作协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签订了共同实施文化润疆文学工程的合作协议。本次“绿风诗会”的举办,正是中国作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度推动文化润疆文学工程实施的一次重要举措。邱华栋表示,希望通过此次诗会,进一步促进全国诗人、评论家、编辑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积极探索诗歌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新时代诗歌的繁荣发展。
鄂宏达在致辞中对与会者表示欢迎,他表示,八师石河子市虽地处西北边疆,却与诗歌却有着不解之缘。这里有边塞诗刊——《绿风》,有诗人艾青16年生活创作的印记——艾青诗歌馆,2017年9月,石河子市被授予“中国诗歌之城”称号。近年来,石河子围绕深入实施文化润疆战略要求,立足挖掘好、利用好红色军垦文化资源和兵团精神宝贵财富,引导推动各族职工群众广泛开展诗歌诵读活动,全力打造“中国诗歌之城”这一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
开幕式现场
扎根人民,放歌新时代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中国诗歌现代化建设,《诗刊》社与《星星》诗刊、《绿风》诗刊在诗会期间联合举办“新诗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讨会。与会诗人、批评家围绕“中国传统诗脉与当代诗歌的现代化融合”“创作主体的‘人民立场’与构建‘人民诗学’”“打造新时代‘史诗’的难度与可能”“奋斗的诗意与创造的诗意”“‘新时代诗歌’与主流诗歌刊物如何守正创新”“营建‘生态诗学’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全媒体传播体系下打造主流诗歌新格局”“新诗译介现状、‘民族性’与‘世界文学’格局”等八个议题展开讨论。研讨会分别由李少君、龚学敏主持。
李少君在主持中表示,本次研讨会以“扎根人民,放歌新时代”为主题,通过诗歌论坛,探索诗歌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引导中国诗歌健康、有序、创新、繁荣地发展。
研讨会现场
从写下的第一首诗至今,叶延滨在诗坛耕耘已四十余年,见证了中国新诗的发展历程。他始终对伟大的中国诗歌传统抱有无上的敬畏之心,明确作为新诗写作者一生的使命:知大道而独行。一个诗人要守住内心的本真,不为喧嚣所扰,守住传续百代的诗歌精神。
被誉为“新边塞派”的诗人杨牧曾在石河子生活工作二十五年,以兵团军垦生活为题材,创作了大量贴近生活的诗歌和小说等文学作品。1983年,杨牧与辛笛、公刘、阮章竞、昌耀、王洛宾等诗人参加了首届绿风诗会。时隔四十多年,杨牧感慨万千,他希望军垦精神所代表的坚韧、毅力和开拓创新,能指引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诗人在新时代找到最贴近时代和人民的语言,创作具有底蕴和新意的现代诗歌。
随着科技的进步,线上阅读已成为一种主流的阅读方式,其快捷性和碎片化特征,使得人们的注意力更容易被分散。杨克认为,对于诗歌创作而言,这意味着诗人需要在更短的篇幅内传达出更为精粹的思想与情感。当代诗歌或许可以从古代绝句中汲取灵感,而绝句能够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其形式上的短小精粹,更在于其内在的丰富意象和情感共鸣。当代诗歌虽然可以追求简短,但不能因此而失去了深度。
田禾认为,诗歌里应有灵魂有血肉,有思想的理性智慧,有情感有真爱的声音,否则诗歌将缺乏深度与高度。生活和写作的过程,正是提升一个人生命的深度和高度的过程。只有让心灵慢下来,不断思索和审视,灵魂的追问才可能实现深度的叙述和呈现。
上世纪90年代,中央电视台邀约著名朗诵艺术家方明朗诵了军旅诗人王久辛的诗歌《狂雪》并制成电视节目播出。30年后,王久辛仍在思考新时代里诗歌要如何贴近人们的心灵、生活去表达和表现。他认为,诗人必须与时俱进,接受新的社会状态,把握新的社会风向,才可能在不断变化的新时代里创作出好作品。
陈仲义认为,从诗的同一性角度看,古诗词与当代诗词确乎存在更多血亲关系,但从差异性、创新性角度出发,现代诗与古诗词的生成基本属于两条并行轨道。新时代的诗歌,要在继承与薪传的基础上,以创新为最高准则与目标。
历时两年写完兵团史诗《天山战歌》后,李光武就一直在思考中国史诗和史诗创作。他认为,从历史上看,原始史诗的本质是虚构的艺术,当代史诗创作应该写实与虚构并重,一种史诗写意,一种史诗工笔速描,承担起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抒写和英雄人物的刻画塑造。
新时代诗歌与主流诗歌刊物如何守正创新?龚学敏认为,诗歌刊物要精选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的诗歌作品,同时还要积极适应新时代诗歌的发展需求,拓宽诗歌的题材范围,将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推动跨界融合,推动诗歌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
王计兵近年来因“外卖诗人”的身份走红网络。关于“如何在全媒体传播体系下打造主流诗歌新格局”这一话题,他认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不同的思想和写作方式,推动了诗歌的繁荣。这种繁荣如果经过媒体的引导疏通,就会快速地汇聚成河,形成写作的方向和意义。
如何重振“新边塞诗”和“西部诗歌”的诗歌精神,是徐丽萍目前最关注和期待解决的问题。她认为,作为新边塞诗和西部诗的主要策源地和大本营,《绿风》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寻求创新,积极培养新生力量,注重诗歌的原创性、新锐性、多样性,把“绿风诗会”这一历经四十载打造的名片发扬光大。
诗歌很早就成为中国人表达生命情感和修炼内心的最有效的方式,古马认为,中国传统与当代诗歌的现代化融合发展,需要诗人们既有包容开放的胸襟,古今并重,博采众长,又有处理日常经验,从生活中提取诗意的能力。
在阿信看来,诗的神秘犹如风雪或暗夜中的迁徙,义无返顾,目的地不明。它的细节可睹可触,它的气息可嗅可感,然而它的整体指向依然晦暗难明。或许,诗的神秘直接源自心灵的幽深和世界的广阔。
张远伦认为,长时间学习借鉴翻译的西语诗之后,中国新诗到了重新珍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重新定义现代诗“现代性”的时候,应当传承中国诗歌被抛弃已久的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美学传统,延续其中的神髓、气象。
刘海潮认为,“人民立场”在中国新诗发展历程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艾青、舒婷等诗人的作品无不体现出人民立场,构建人民诗学是新时代诗歌的使命,创作主体的“人民立场”与构建人民诗学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在蒋登科看来,诗歌传统是一种艺术性、精神性、文化性的存在,是可以通过后来者的探索而不断丰富、传承和创新的。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主要包括深厚的家国情怀、向善向美的精神取向、以音乐性为基础的文体建构等,诗歌传统的现代化,就是给优秀的诗歌传统赋予现代的、发展的、进步的艺术精神。
在诗歌发展进程中,传统与现代不是一个简单的旧与新的问题。姚辉认为,它们构成一种重要的传递、承续、再生、创造、升华关系,应当从强化自然意识、升华人本理念、把准时代关注、纯化诗性探索等方面去思考二者的融合。
来自福建的叶玉琳关注生态诗歌书写特别是海洋诗写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助推意义。随着海洋在国家战略上的地位不断提升,海洋诗歌书写不仅是响应“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号召、提升全民族的海洋意识、重构中华优秀海洋传统文化的需要,更是推进国人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研究,提升我国海洋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郭建强注意到,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以地理、地域为特征的写作群体,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这样的创作者都有一块和自己的生命紧密相关的“息壤”。弥散其间的重要元素理所当然是一个地方或者地域的地质地理形态,以及那方土地上的万物生灵。在这个大前题下,人们的思维、情感、行动,才得以坚实地展开。
霍俊明在总结中谈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歌,任何时代的诗歌都是由“变”与“不变”、“新”与“旧”、“守正”与“创新”构成的动态景观,任何一个时代的诗人都会迎来老话题与新问题。新时代是一个巨变时期,诗歌身处其中亦是如此,但是诗歌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形式,它的核心要义又处于不变的位置。如果诗歌必然要对现实、时代作出特殊形式的呼应,那么今天围绕新诗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讨论,也将是中国伟大诗歌文化构建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晚会现场
研讨会结束后,还举行了绿风诗歌晚会暨八师石河子市第二届诵读大赛颁奖晚会。
立足当下,开拓新时代军垦精神
9日上午,举行了“艾青诗歌的新时代意义”研讨会暨《年轻的城》等军垦诗鉴赏评论会。兵团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潘峰勤致辞,会议由石河子作协主席、《绿风》诗刊主编徐丽萍主持。
潘峰勤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生动展现兵团诗歌在中国诗歌版图上的独特地位、重塑重要影响,如何精彩呈现兵团诗歌在涵养家国情怀、弘扬兵团精神、担当时代重任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和思想光芒,成为摆在兵团诗人和兵团文学面前的重要课题。这次“绿风诗会”围绕新时代诗歌发展走向展开研讨,对于助力打造兵团先进文化示范区、更好地发挥诗歌在推进文化润疆中的重要作用,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与会诗人围绕艾青诗歌和《年轻的城》等军垦诗展开讨论。大家认为,艾青的创作虽然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但他的写作始终具有人民性,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些特质在今天依然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艾青认为诗与人是统一的,写诗就是在磨炼自己的人格,这也给当下的军垦诗创作带来了启发。军垦诗歌是根植于军垦生活的,展示了艰苦卓绝、开拓创新的军垦精神。当下军垦诗的写作也要顺应时代变化与时俱进,在题材、手法等方面进行创新,从大处往细处写,从外部往内部写,让军垦精神在诗歌领域激发出新的灵感。
周庆荣、吴少东、王琰、祝立根、孙基林、剑男、龙其林、林季杉、莫真宝、吴小攀、吴投文、李啸洋、江合友、吴越、马春光、赵晓梦、茱萸、李海鹏、庞培、王子瓜等诗人一同参加本次诗会活动。研讨会后,与会诗人还前往石河子兵团军垦博物馆、艾青诗歌馆、周总理纪念碑、军垦第一连等地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