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朱洪涛:河声入海遥
来源:文学报 | 朱洪涛  2024年09月11日22:17

很久前,看到人民文学出版社“人与岁月丛书”中排第一的是《祖父陆宗达及其师友》,我对陆宗达很陌生,于是果断下载了。当时的我并不准备阅读,因为这种回忆旧人旧事的书并不少,我想当然以为这本书也是普通写法,读不过一半就会让我产生乏味平淡的感觉。近来整理电脑中的电子书,心念一动,打开来看,想做一个知识存储在脑子里。结果看着就放不下了,这本212页的书从头到尾一字不落读完了,至今还在回味中。

作者是陆宗达的孙子,从小与祖父生活在一起。亲人写书最怕为尊者讳,不断给传主敷粉,白得吓人,传递到读者这一端就是味同嚼蜡,乏善可陈。明明知道人不会这样,但书偏要这样写,实在无法可想。《祖父陆宗达及其师友》则不然,作者带着很深的感情收着写,用一句抒情的话讲就是“深深的话浅浅地说”。评人论事,有斤两,有分寸。

书里的陆宗达是一个原点,他的朋友圈覆盖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界最顶级的学者。想了解学者的学问看他们的专著即可,这本书的角度则非常好,学问略写或不写,就写生活中的陆宗达,写传主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所思所想。

陆宗达真是做学问的妙人。他自少家庭优渥,年轻时候参加革命,后来转而做学问,就做到了一流的程度。书里陆宗达的爱好是享美食、喝好酒、抽好烟。这些味道都是老北京的味道:天福斋的丸子、卤肉、大肚熬白菜以及烫面饺、炒疙瘩、马蹄烧饼夹焦圈儿等。陆宗达跟着黄侃学艺,学了两样,学问和吃。学问是在吃中获得的,书里说他俩吃遍了北平的大小馆子,一顿饭从中午吃到月满西楼,学问就在饭桌上传授切磋了。陆宗达先生有一个有品味的胃,比如炒菜只吃菜,不吃肉,讲究得很。自己从不动手烧菜,但是指导家中保姆做菜说得是井井有条,分寸不乱。好友启功作诗,“《汉书》下酒微伤雅,何似擎杯听《说文》”,说的是他们饭桌上小聚,假若有一道鱼,就请陆宗达讲解《说文解字》中鱼的来龙去脉,讲完了把酒一饮而尽。这完全是名士风范。

喝好酒,书里一段描述太让我惊讶了。陆宗达收藏了一瓶英国威士忌,年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上面还有英国军队的专有说明。倒出来喝的时候已经是琥珀色。陆宗达常说这酒要在他临死之前喝。他的好友兼酒友赵元方则收藏各种酒瓶子,作者说各种人物各种造型千奇百怪见所未见,赵先生还专门为每个酒瓶子设计酒柜以便保存。陆先生喝酒是能喝爱喝。有一年在杭州开《汉语大辞典》会议,学生罗竹风给陆宗达准备了两瓶茅台,结果只搞到了一瓶,另外一瓶用五粮液抵充,还特地让作者给祖父说明一下。

再说抽好烟。书里的一个细节是陆宗达在香港《明报》发了一篇文章,给了800港币。时间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陆先生全部换成了名牌雪茄。

写到这,如果只看我的转述不看原书会以为陆宗达是只知享乐的富家公子,然而美食美酒好烟是陆先生人生的三大爱好,他对本职工作——学术——是下了相当的苦功夫的,而且作息时间十分规范,应该是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的人。

书里有三句话让我心有戚戚。“谁愿意做学问啊,做学问多苦,整天连吃带玩多好。”“我这门学问最养人了,要慢功儿,磨性子,拿这个养病最好。”“我这门学问(指训诂学),看似枯燥无味,整天就来回摆弄那几个字儿。而你要是入进去了,用这个字串那个字,用那个字串这个字,跟用绳串蚂蚱似的,那就有意思了。”陆宗达对学问的态度通达率真,而且人极善良,很有鲁仲连排患解难的义气,老派风度很足。

这些人的去世带走的是一个时代,把时代的边边角角都带走了,只剩下一些白头宫女说玄宗式的讲古。老辈的星散是没人能听懂他们的话音,自觉情味淡了,只求速去。旧时月色真的只照往古吗?书里面那种淡淡的细细的伤感很吸引人,话没说满,意思已经很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