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拥有“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力量
时代的变化,会催生新的时代诉求,两者是紧密联系的。这也是人们面对环境变迁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必然结果。面对这一状况,我们所需要进行的考察就是,从社会个体的多样生活方式中分析背后的逻辑依据。这需要进行全景式的观察和思考,深刻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因此,文学创作者就要善于与“生活中的人”交往和对话,从“具体的人”出发生动呈现时代的发展变化以及人民的崭新精神风貌。
文学创作是对时代人生的叩问
有人说,文学是“人学”也是“物学”。但是,“物”是不能自呈意义的,人类的社会活动才使它们显出意义来,成为时代的审美对象。文学以人的整体生活为观察和表现对象。从文学作品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鲜活的人物,也能看见人物背后的时代生活。
谈文艺,其实就是谈人生,因为关于人生状态、人生问题等,文学作品都能够提供生动而丰富的范例,并在人们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个性十足的文学形象,促进人们的相互沟通和理解。有作家说,作品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的“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文学之所以容易触动人的情感,就在于它是一种个体性的创造活动,无论是“要有我”还是“要有人”,作家都必须从个人的经验出发,在获得扎实的知识、独到的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造,呈现出思想化、情感化、艺术化了的文学世界。
但是,也不能片面强调文学作品中个人经验的抒发,突出局部真实而忽视整体事实。有时候,经验的堆砌只能是一种自我欣赏,以及远离大智慧的生活琐碎。人生的感触,既与个体的生命、生活等境况有关,更与宏大的时代环境相关。具体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但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从大的视野来处理现实经验。比如,从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描述我们的命运变化,反映我们的情感依托。就是说,当深入开掘题材时,我们要将人生体验和时代命题结合起来,这样方可写出具有时代性的文学作品,进而让作品抵达更多读者的心灵。
好的文学作品,因为打通人生体验和时代命题,所以往往具有强大的思想、情感力量。诗人泰戈尔在诗作《用生命影响生命》中写道:“请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请保持心中的善良,/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善良,走出了绝望。”文学作品就是拥有一种“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力量。在一定环境下的生命觉醒,是人生的高光时刻。对文学创作者来说,要追问这种觉醒,尤其是在牵扯“灵魂的事”上,要有扭住不放、叩问到底的耐心。在文学世界中,通过人物的情绪起伏和行为博弈,呈现这一惊心动魄的过程。读者透过这个虚虚实实的文学社会,“各以其情而自得”,对生活有了过去不曾有的恍然领悟。
文学创作是对复杂人性的揭示
作家和科学家一样都在探索当下世界,只是后者关注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前者意在人性的本质。人性,是人所特有而为动物所无的文化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通常与个人所处时代与社会角色、以及个人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要洞察人性,深刻地表现人性,把人情人性作为叙事路径的引桥。好的故事往往在情节的起承转合中彰显出人性的丰富、复杂。
人生为人性提供舞台,人性为人生增添颜色,“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由此生焉。在文学创作中,我们应看到“人是环境的产物”,通过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发掘生命闪光点和人性之中的美好部分。我们常常把那些具有勇敢、务实、善良、乐观、豁达等品质的人视为社会实践的积极力量,并将其称为改变旧环境的“新人”。当然,我们既然谈及人性的复杂性,就应该明白,具体的人物形象身上,可能具有好的品格,但也会有坏的部分。绝对的好人和绝对的坏人,都是难以让读者感到信服的。与此同时,人性不是恒定的,而是会发展变化的。在经典的文学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随着环境和命运的变化,其本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其中就涉及如何把握尺度的问题。文学创作中少不了触及人性不堪的一面,但总感觉要进行审美升华,让人在黑暗中也能看到光亮。
把握好复杂的人性,是作家在各个题材的创作中都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当下的山乡巨变题材创作正如火如荼推进。我们面对的任务是,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再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过程是艰难的,存在多种问题和矛盾,也会呈现出人性的复杂样态。因此,在创作中,我们要看到乡村世界的翻天覆地的发展成就,同时关注具体进程中的困难及其人们对困境的超克,呈现出现实生活的内在逻辑,塑造出可信、可爱的人物。为此,应在具体情境中去观察人性,看到人性“美”与“丑”的对照。
文学创作是对人生之道的坚守
把“有天道焉,有人道焉”“形而上者谓之道”等经典说法放在一起,就可以理解“人道”的内涵,即人生之道,是每个人应该遵循的根本准则。具体到文学领域,也要讲“人道”。不过,这里的“人道”不是具体指人道主义,而是说,文学要反映人类生活的根本道理,要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往小了说,文学要反映时代发展的大势,要反映人民群众所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这种反映,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且必须通过审美的方式来实现。作家需要对所有写作资源进行整合,决定好叙述的语言、叙述的节奏和叙述的基调。
比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样的矛盾,党正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时代的主潮,是发展的大势。我们的文学也应该聚焦这样的主题,从各个不同领域,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又如,新时代的民族文学创作是传承中华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文学表达,其评判之道就看是否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融合史,我们的文学创作要将这一进程生动展现出来。要关注中华各民族优秀文化因子的融合,并善于将史料融入文学的叙事之中。
总之,文学创作是一种以人为核心、旨在促进人精神成长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作家通过作品影响读者,促使他们改变思想,进而参与具体的实践。与此同时,作家在写作中也得以更深刻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可以说,文学的内内外外都关涉着人。所以,我们应该将人生、人性与人道综合起来,让文学能够更加深刻地影响这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的广大读者。
(作者系《民族文学》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