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晚清官员出国游历前的一次洋务考试
来源:北京日报 | 赵雅丽  2024年09月12日14:18

1870年爆发的天津教案,标志着“同治中兴”“中外和好”局面的结束。其后,清王朝边患接踵而起,藩属国也为列强所觊觎,从1875年马嘉理事件、1879年日占琉球、1871年至1881年伊犁危机,直到1883年至1885年中法战争,总理衙门奕訢等负责的外交领域接连出现前所未遇的难题,不间断地面临前所未有的“理”和“势”的对立、“战”与“和”的两难。

傅云龙像

总理衙门权力大洗牌

1884年初,清军与法军作战节节失利,4月3日,詹事府左庶子、宗室盛昱上疏弹劾奕訢等枢臣怠职。8日,慈禧突发懿旨,以“委靡因循”罪名将奕訢等军机大臣全班贬黜,命礼亲王世铎主持军机处,庆郡王奕劻主持总理衙门,遇重大事件先与醇亲王奕譞商办。

值此中法冲突攸关时刻,将军机大臣全班罢免,此举空前绝后。在时人看来,奕譞、世铎、奕劻等比较庸懦,政务谙练能力远逊奕訢等人,晚清官员李慈铭在4月12日记述了对“枢府五公悉从贬黜,而易中驷以驽产,代芦菔以柴胡”的不解。奕劻也深知以自己的身份阅历管理总理衙门会招致质疑和非议,13日,令入值总理衙门的张佩纶上《枢臣不兼总署窒碍难行折》,奏请军机总署兼任,被传旨驳斥。18日,慈禧命军机大臣阎敬铭及许庚身兼总理衙门行走。19日,奕劻领衔总理衙门大臣联名再上《枢臣宜兼总署行走折》,亦被驳斥。

随着此次甲申易枢,军机总署分离,总理衙门人事与决策权被削弱。但奕劻久任御前大臣,任总理衙门大臣后晋封庆郡王,后又晋爵亲王、加恩世袭罔替,1885年受命会同醇亲王办理海军事务,权位渐崇,主持总署十七年。他虽才具平平,庸碌无为,却也促成了正途官员集体出洋游历的盛举。

缪祐孙著《俄游汇编》

考试选拔海外游历使

时局巨变,但奕訢“总理”洋务时代对洋务、实学人才的求索十分急迫。1884年7月9日,国子监司业潘衍桐上了“特开艺学一科,以储人才折”,奏请仿照翻译例另开艺学一科,凡精工制造、通知算学、熟悉舆图者均准与考。李慈铭在日记中记载了潘折内容:“所陈凡十二条,言今所急者洋务,洋务所急者制造器械。请以能制器兼通文学者为东学,授文职;不通文学者为西学,授武职。其人才,凡生监、童生、俊秀皆许投考,一年一乡试,三年一会试、殿试,甲第传胪,皆如武进士例,各以知县分发各省。”李氏听闻“其疏草(奏章的草稿)出于编修谭宗浚”,而潘与谭都是广东南海人,深受西洋习俗影响,“其言皆绝荒诞”。

随后,御史方汝绍上《奏请特开实学科》,翰林院侍读王邦玺上《沥陈艺学开科流弊》,徐致祥上《止开艺科预防微杜渐疏》,提出反对。上谕命大学士六部九卿会同总理衙门一并讨论。8月1日,上谕公布了“会议”的结论,强调国家“设科取士”就是为了“遴选实学”,“讲求艺学”也可“兼收并取”,不必别立科目。嗣后如有“精于西法”之人,在京由各大臣保送同文馆参加考试,在地方由各省督抚收入机器局当差。洋务人才通过荐举入仕,潘氏等在科举内增设艺学、实学科目的创议作罢。

1885年1月21日,江南道监察御史谢祖源上《时局多艰 请广收奇杰之士游历外洋》,建议清廷遴选一批翰林才俊随同大臣出使外国,以培养外交和洋务人才,建议得到总理衙门大臣奕劻的支持。3月27日,奕劻在《议复谢祖源奏请练习洋务人才疏》中提出,“今外务日繁,诚宜广为储材,以收群策群力之效。是以欲周知中外之情,势必自游历始”,他提议“翰詹部属中,如实有制器、通算、测地、知兵之选,坚朴耐劳、志节超迈,可备出洋游历者”,经核实保荐后,咨送总理衙门考核,再行奏请发往各国游历,由出使大臣就近照料。

上谕命总理衙门议奏和实施,但各部院一直未予落实,直至1887年1月13日,光绪帝再次谕令并“限日复奏”,六部才保荐了76名官员。据李慈铭3月4日日记:“各衙门皆出单,徧询所属,问以愿否矣。翰林中愿去者,李学士及编修孔祥霖、萨廉。”这条材料非常典型,愿出国的翰林仅3人,孔祥霖是孔子第75世孙,在“世变之亟”下愿意报考出洋游历,意蕴深妙。他在1902年赴日考察学务及实业,回国后即筹建山东各地师范学堂和实业学堂。1912年,孔祥霖辞官回到故里,组织曲阜尚实社,筹办尚实小学,以“圣裔”身份致力“尚实”之行动。

考试内容又成为重要议题。该年3月,江南道监察御史陈琇莹上《奏请将算学归入正途疏》,奏请将学习算学人员归入正途考试,依成绩给予算学科及第者科甲出身与京职,“遇有游历员缺,即令出洋赴泰西各书院学习”,学成后回国“专充洋务及出使等项差使”。陈的奏请被李慈铭记入5月19日日记,谓:“近有御史闽人陈琇莹,疏请自后乡会试第三场专考算学洋务,谓今诏各部院保举游历外洋人员,而应者寥寥,自以士大夫平日不肯讲求之故,宜亟重洋学以变风俗。而曾纪泽侍郎著《中国初醒论》,谓自孔门教兴,冥冥如在睡梦中,今日始稍觉悟,知西学之足贵。呜呼!彼何人哉!”与三年前对待潘衍桐“特开艺学”奏折态度不同,李氏对陈折中算学洋务、重洋学以变风俗、知西学之足贵等语未置品评,只留两句连声叹息。

在社会关注下,6月12日至13日,54名应考官员在京师同文馆内参加了两场选拔考试,试题由曾纪泽亲拟,分别是“海防边防论与通商口岸记”“铁道论和记明代以来与西洋各国交涉大略”,皆与时务相关。初取28人,由光绪帝钦定12人为海外游历使。此事成为朝野关注热点,李慈铭将他得到的考试情况记入6月15日日记:“近日通商衙门分日考试……六部所举游历人员闻取者廿八人,兵部傅懋元(傅云龙)第一。”7月11日又记:“傅懋元来。闻懋元此次试自明以后中外交涉论,引征甚博,且推原化学、重学、汽学之法,实本于墨子。此近人邹叔绩(即邹汉勋,精天文、算学、音韵、考据、舆地)等尝言之。国家考试,至有出洋游历一途,而应之者不乏考据之才,亦近日风尚使然也!”这两条材料透露两条信息:一是以往士大夫不屑于出洋,而现在出洋游历竟成热门,像傅云龙这样的饱学之士、中央六部官员纷纷前往总理衙门应考,足见风俗之变化;二是随着边患加剧,特别是中法战争失利及政局巨变,一些相对保守的人士如李慈铭等在经历了深刻的认知危机后,对正途官员出洋游历持接受态度,同时又从西洋科技很多源于“中学”中寻得一丝慰藉。

傅云龙的游历路线

傅云龙著《游历图经余记》

12名游历使兵分五路

社会舆论对此次出洋游历给予殷切厚望,《申报》9月7日《分地游历》一文说,傅云龙等十二员由总署考取出洋,“班生此行无异登仙哉!记前人诗有‘神风灵雾靳驂驔,大地如毬绕看三。天外有天君到否,梅花都不异江南’之句,可为诸君咏也。但游历之举,系欲诸君周知外洋政教号令风土人情,为将来樽俎折冲之选,尚其高瞻远瞩,触类旁通,务得真诠,以洗积习。”9月12日,12名游历使兵分五路,分赴日、美、加、巴、古、英、法、德、奥、荷、比、丹、西、葡、意、瑞、挪、俄等二十余国考察。10月28日,《申报》刊布了12名游历使名单:兵部候补郎中傅云龙(浙江监生、46岁),户部学习主事缪祐孙(江苏进士、33岁),刑部学习主事顾厚焜(江苏进士、44岁),兵部学习主事刘启彤(江苏进士、33岁),兵部候补主事程绍祖(江西监生、38岁),礼部学习主事李秉瑞(广西进士、32岁),刑部候补主事李瀛瑞(山东进士、40岁),刑部候补主事孔昭乾(江苏进士、31岁),工部学习主事陈燨唐(江苏进士、31岁),户部学习主事洪勋(浙江进士、32岁),户部候补员外郎徐宗培(顺天监生、32岁),户部学习主事金鹏(广西进士、32岁)。这些科举正途出身、年轻、文化素养高、官居六部五六品级的官员,奉诏出游异域诸国,即如《申报》11月10日《论游历人员之责重》所言,使命至重。

两年间,游历使们以开眼看世界的勇气与富国强兵的赤子之心,不负嘱托,按总理衙门出洋游历要求,广咨博访,采风问俗,撰写刊印了大量考察报告、游记日记,对国人了解外洋之山川风土、地理人情,增长见识,力破积习做出了贡献,这是总理衙门“总理”洋务几十年的一大成效。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科院历史所)